风度翩翩不怒自威
——缅怀一代评书大家刘立福

2016-07-02 05:03图梁
曲艺 2016年1期
关键词:字辈聊斋评书

文 · 图梁 彦



风度翩翩不怒自威
——缅怀一代评书大家刘立福

文· 图梁 彦

刘立福先生与作者(右)合影

在2015年11月的最后一天,上午9时许,坐在办公室里刚刚准备开始工作的我,猛然被电脑上一条微博的内容震惊了:天津评书名宿刘立福先生去世,享年92岁。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了,一时我竟不知所措。当我回过神来的时候,震惊和哀悼之余,不由回想起八年前那次登门求教的点点滴滴,尽管时光远去,但当时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那是2007年一个夏日的下午,天气炎热,在相声名家佟手本老师的引荐下,我和朋友于嘉有幸来到刘立福先生家拜访。刘先生住的是老式楼房,周围环境十分安静,只有单调的蝉鸣声此起彼伏,与唐诗“蝉噪林逾静”的意境倒是颇为契合,只不过要把“林”换成“楼”了。步入刘家,见到老先生的第一印象就是风度翩翩。尽管刘立福先生当时已年逾八旬,但穿着朴素大方,干练利落,腰板挺直,精气神儿十足,尤其是一双眼睛,熠熠有神不说,而且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能够直视你的内心,甚至说是不怒而自威,令人肃然起敬。落座后,刘先生谈锋甚健,由某位评书演员的一次演出说起,一直谈到其拜师及业务上的诸多故事,条分缕析,言简意赅。我不由暗暗钦佩老先生的记忆力和表达水平,真不愧是天津评书界的代表人物,当然言谈话语之间也彰显出极强的个性。

之后,我就评书《聊斋》的一些相关问题请教了刘先生,包括怹在鸿达公司出版的评书CD、从陈士和先生到怹的传承关系及一些“立”字辈评书艺人的近况等,刘先生一一作答。像评书《聊斋故事》CD,收录刘立福先生《胭脂》《云萝公主》《素秋》《辛十四娘》《王成》《毛大福》六段代表作品,但怹对这些作品并不满意,因为录制时有时间限制,过于仓促,赶的痕迹十分明显。言语虽不多,但能看出怹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一代评书大家尚且如此,年轻人又怎能不加倍努力,奋发前行呢?谈及师承时,刘先生说,当初陈士和先生收徒众多,“健”字辈的艺人有数十人(文健华、张健新、张健声、刘健麟、刘健卿、闻健华、曹健峰等),但真正满意的只有一个半,一个是刘健英,半个是张健声(刘健英是怹的父亲,张健声是怹的师父)。“健”字下传“立”字,共八位,但真正说出名堂的人很少,怹算一位,张立川算一位。还有王立平、王立权、杨立恒等。而目前“立”字辈的艺人大多都已逝去,如杨立恒于近日去世,好像只有怹还健在。——这是八年前刘先生说的,言犹在耳,不想八年后,刘先生竟也故去,令人唏嘘。

那一次在刘家只待了半个小时,我们即起身告辞。临走前和刘先生合影留念,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之后现场聆听刘先生的评书,是2010年中国大戏院那次刘立福评书专场,怹说《聊斋》名篇《张鸿渐》,因为师兄王玥波前去助演,我有幸随同前往。以老先生耄耋之年,洋洋洒洒90分钟,或叙,或讲,或评,或演,或学,或噱;有倒口,有炸口,有使相儿,有包袱儿,还有现挂;起承转合、手挥目送之间,语言之精练生动,台风之潇洒从容,表演之细腻传神,令人如临其境,沉醉其中……但只见:开怀处,彩声连连,笑声频频,掌声阵阵,台上台下气氛炽烈,轻松活泼;安静处,只闻老先生一人之声,全场观众屏息凝神,专注倾听,几近鸦雀无声般的“给耳朵”当是最好的注脚。2010至2011年前后,刘立福先生还在天津和平文化宫、同悦兴茶社等地说过现场评书,众多曲艺爱好者奔走相告,热情捧场,然而我每周末在宣南书馆也有演出,时间正好冲突,始终未能成行。如今斯人已逝,遂成不可挽回的憾事了。

拉拉杂杂写了这些,只为寄托哀思。刘立福先生千古!

刘立福先生评书文本资料只见于百花文艺出版社《评书聊斋志异》中,分别是第四集和第五集。第四集出版于1985年,收录刘立福先生口述《张诚》,这一集另收录《辛十四娘》《罗刹海市》《商三官》《纫针》四篇;第五集出版于1986年,收录刘立福先生口述《伍秋月》,这一集另收录《云萝公主》《婴宁》《佟客》。《张诚》和《伍秋月》均由倪锺之整理,篇末附整理后记。

(责任编辑/杜佳)

猜你喜欢
字辈聊斋评书
聊斋书介
“把身体当地种”——评书泰斗袁阔成的养生故事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聊斋杯”精品石选登
家族里的字辈
家族里的字辈
浅谈评书的艺术特色
蒙养山房评书法
福安评书弹指间道尽千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