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斌
摘 要:新课程的核心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整个课堂的导演和总设计师,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真正充满活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独霸课堂,而是“点、引”式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心灵手巧”,把学生从被动地位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课堂的表演者,真正实现“生本位”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学生;课堂;主导者
新课程改革要求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掌握课堂的自主权。在课堂中能自由地飞翔,大胆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改革上狠下功夫、不落俗套、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变“枯燥”为“兴趣”
语文本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学科,但为什么普遍让人感到干瘪枯燥呢?教师觉得难教,要么照本宣科,要么题海大战;学生觉得难学,要么机械地学习,要么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达到语文课应有的功效。
我认为“教”是通过“学”起作用,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精彩的故事、优美的图画、曲折的悬念等多种方式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多元课堂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让音乐走进课堂:教《云南歌会》时,就可以播放云南民歌《大理三月好风光》或“刘三姐”对歌的场景,让学生品味;也可以让美术走进课堂,教《苏州园林》一文时,就可以搜集一幅幅苏州园林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欣赏;还可以让“表演”走进课堂,对一些戏剧或以对话展开情节类的文章,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辩论、竞赛、成语接龙等,通过种种语文活动的开展,让枯燥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从学生的“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进而达到“教”的目的。
二、变“师本位”为“生本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职责就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有的老师为了使学生羡慕或博得听课老师的好评,在课堂上大展才能,出口成章,相声般幽默风趣;有的老师能歌善舞,整堂课滔滔不绝,拼命表演,令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老师虽从事“走进新课堂”的教学,却还是“媳妇穿婆婆的鞋——老样子”。依然没有摆脱“一言堂”模式的教法。
新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位置。我在教学语文时,舍弃了以往教师以读带讲的教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想。如你认为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为什么要写这事?表达了什么感情?又是怎么写的?学生讨论解决了这三个“为什么”,就对课文的内容、主旨、写作方法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的核心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整个课堂的导演和总设计师,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真正充满活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独霸课堂,而是“点、引”式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心灵手巧”,把学生从被动地位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课堂的表演者,真正实现“生本位”的教学模式。
三、变“满堂问”为“积极互动”
课堂“双边”活动是否互动起来,成为评价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有的教师为了赢得听众的好评,提出一些简单化的问题,诸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有的提出一些要求学生补句的,如“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人?”这类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应声回答。如果满堂课皆是诸如此类的问题,表面看起来虽有问有答,热热闹闹,实质上是以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这样的提问,挤占了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养成随意性和懒惰性,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新课程的要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位置之上,才能达到相互交流和影响的作用。积极互动,不仅指师生间,还有学生间、小组间、个体与群体间、师生与教材间的沟通和对话。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把握语文课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通过思考后才能回答。教师应多选择一些带有争议性和启发性的话题来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才能使语文课由“满堂问”到“积极互动”。
我们的教学正处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时期,语文课应站在课改前列,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创新,让语文教学处在课改的领先地位。倘若我们做到了以上三个转变,相信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活跃起来。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市陆川县大桥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