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平
小熊快跑用智能健身房连接起线上数据和线下消费,为空有流量的撮合交易平台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月不减肥,六月徒伤悲。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在镜子前举铁——健身已是都市人的刚需。创业者们看好运动健康领域纷纷进入,“女学霸”沈思也是其中一员。
在斯坦福大学求学时,沈思就见识了美国人对健身的热爱。但国内缺乏健身意识,这个想法一直被搁浅。2015年,随着“马甲线”“六块腹肌”等健身热潮兴起,沈思才创立了O2O健身产品小熊快跑。
最开始,小熊快跑提供99元/月的“健身房打包”服务。用户可在任意一家与小熊快跑签约的场馆里消费3次。截至2015年底,小熊快跑已经和8个城市,共3 662家健身场馆签约,活跃用户近100万。
但沈思发现,打包模式虽然降低了健身门槛,但并没从根本上提升健身行业运营效率。平台和健身房处于博弈当中——双方都希望发展长期用户。健身房希望用户脱离平台成为自己的会员,平台希望用户一直通过自己寻找健身房。
博弈过程中,平台的话语权稍弱。毕竟场地和教练资源都掌握在线下,用户很容易跳过平台直接与场馆联系。
2015年底小熊快跑在望京SOHO开出了首家24小时开放的“智能健身房”,占地260平方米,是传统小型健身房面积的一半。店内没有销售人员,配2名私教和1名运营,以销售月卡为主,所有交易均在线上完成。健身房全部使用智能化器械和系统,用户通过App监测运动成果。
你想去健身,带上手机扫码就进门。健身房里所有的器械都与手机互联,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在手机上一目了然。不懂器械怎么使用,可以扫描器械上的二维码观看使用视频。用户的健身数据即时存储在云服务器上,随时可以拿来比对:“哇,腰围又小了一厘米,一键朋友圈炫耀一下!”
开业半年,智能健身房的月均收入20万元人民币,40%的用户来自小熊快跑平台,月卡会员复购率为41%,已实现盈利。
一家智能健身房还不够,沈思的思路是“一张健身卡,全国都能练”。2015年6月,小熊快跑以招募合伙人的方式复制智能健身房。合伙人支付30%的设备首付就能将智能健身房落地,每月租赁利率8%,此后每月交付营业额的3%作为管理费。这样一来开店成本降低了36%。
小熊快跑线上的用户流量全部开放给合伙人场馆,取代地推、传单、教练兼职销售等传统推广方式。相当于小熊快跑自家的流量导入的是自家的场馆,解决了平台与场馆争抢用户的问题。
同时一个健身大数据网络正在织成。传统健身房无法收集数据,单纯线上健身平台无法将数据快速变现。智能健身房解决了这个问题。与健身有关的事情都被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围绕健身的商业生态圈。2016年5月,小熊快跑完成了乐视体育领投的B轮融资。
沈思相信,未来商业的关键是线上数据与线下消费联动起来,而不是单向的引流,每个环节都不是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