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静, 赵香萍, 朱 爽, 张玉彪
沈阳军区总医院 急诊医学部,辽宁 沈阳 110016
·临床报道·
导管固定装置预防ICU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疗效观察
赵文静,赵香萍,朱爽,张玉彪
沈阳军区总医院 急诊医学部,辽宁 沈阳110016
关键词:导管固定装置;留置导尿;尿路感染
DOI∶10.16048/j.issn.2095-5561.2016.03.15
留置导尿管在抢救危重、休克患者时能准确记录尿量,以指导进一步治疗。同时留置导尿管还可以解除患者尿潴留,对于昏迷的患者可以保持会阴清洁,预防褥疮,在治疗急危重症患者中起着积极的作用[1]。留置导尿管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也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导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主要是由于尿管作为异物影响了膀胱对细菌的正常冲刷作用,从而增加感染的危险性[2]。目前,临床多使用气囊导尿管进行留置导尿,导尿管留置期间向尿管的气囊内注入液体或气体进行尿管膀胱内固定,但导尿管外固定常因方法不当,而导致导尿管固定效果不理想[3]。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随着肢体的活动,体外的导尿管易进入尿道,将细菌带入尿道和膀胱,引起尿路感染。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医学部采用StatLock导管固定装置,对2015年4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EICU留置导尿患者进行分组比较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EICU留置导尿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52.47±16.34)岁;平均住院21 d。采用数字表法随机抽取男性、女性患者各50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1)无尿路感染、无免疫缺陷性疾病、无下尿路损伤史;(2)无尿道口松弛;(3)导尿后,留取中段尿培养结果正常;(4)留置导尿管时间≥15 d;(5)留置导尿期间均未实施膀胱冲洗。两组患者在疾病种类、年龄、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临床研究实施前均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其目的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取得患者或家属自愿签字的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材料韦力牌14~16 FR一次性使用导尿包(广州韦力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康维抗返流引流袋。对照组备3M透明敷料,观察组备StatLock导管固定装置。
1.2.2对照组留置导尿管操作人员按照《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4]中导尿的方法规范操作,切忌粗暴,插入导管见尿后再插入5~7 cm[5],将导尿管的气囊内注入10 ml无菌注射用水行膀胱内固定[6]。轻拉导尿管,有阻力后连接康维抗返流引流袋,将导尿管从大腿上部穿过,应用3M透明敷料于导尿管Y型管上1 cm处,将胶布与尿管贴合紧密,在导管插入部位和固定处之间余留2.5 cm长度,弧形外固定于患者大腿上1/3处,引流袋固定于垂直下方距离地面20 cm的床挡上。
1.2.3观察组留置导尿管及导尿管内固定的方法同对照组,将导尿管内固定后再应用StatLock导管固定装置进行导尿管外固定。将导尿管Y型管放至卡扣中,方向箭头指向导管尖端,球囊充盈臂需紧靠铰链,关闭卡扣盖后,将卡扣放在患者大腿前方,在导管插入部位和卡扣之间余留2.5 cm长度,以确保患者翻身时腿部可以完全展开。用酒精对固定部位进行清洁和去油脂,待干后,将粘合垫贴在皮肤上,并在粘合垫上用记号笔写上导管固定装置应用时间。
1.2.4留置尿管期间护理留置导尿管期间,用温水冲洗会阴部,棉球擦洗尿道外口和导尿管近端10~15 cm处,2次/d。对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可增加会阴护理的次数。患者排便时,应及时清理干净,避免排泄物污染会阴或尿管,导尿管及引流袋标识、使用日期明显,每班进行交接。导尿管15 d更换1次,抗返流引流袋每周更换2次,尿液充满尿袋2/3时,放开尿袋最下方的塑料夹进行倾倒[1]。
1.2.5标本采集两组患者均于留置尿管后5、7、15 d进行尿标本采集。采集方法[6]:在导尿管距离外尿道口5~10 cm处,在不打开导尿管及引流袋接口的情况下,反折导尿管远端,用0.5%碘伏棉签消毒导尿管2遍,待干后,用无菌注射器穿刺导尿管抽取尿液5 ml,分别注入无菌试管和尿培养瓶内送检。
1.3判定标准两组患者病情程度根据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APACHEⅡ评分)[7]进行判定。尿路感染诊断[4]: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或出现下腹触痛、肾区扣痛,伴或不伴有发热;尿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尿培养革兰阳性(G+)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G-)球菌菌落数≥105CFU/ml。无症状菌尿症诊断:患者无症状,尿培养革兰阳性(G+)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G-)球菌菌落数≥105CFU/ml。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导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情况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均无导尿管脱落病例,但随着导尿管留置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率逐渐增加。观察组在导尿管留置第5、7、15天的尿路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留置尿管期间导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情况/例(百分率/%)
2.2性别与导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情况观察组中无症状菌尿症女性患者及尿路感染中男性、女性患者尿路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性别与导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情况/例(百分率/%)
3讨论
3.1应用导管固定装置降低尿道损伤留置气囊膀胱内固定导尿管因操作简便、刺激性小在临床应用广泛,但气囊内固定只能避免尿管的滑出,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范》[8]必须将导尿管进行外固定于患者的腹部或大腿上。但在置管护理使用中,常因导尿管外固定效果不佳多次牵拉尿管导致尿道及膀胱黏膜机械性损伤出血,甚至发生尿管滑脱[1]。膀胱的交感神经主要分布在膀胱三角区、膀胱颈、后尿道等部位,过度的牵拉会造成膀胱颈部压力过大引起膀胱频繁收缩,发生痉挛,出现膀胱区疼痛、血尿、尿意感等不适症状[8]。对照组使用3M透明敷料进行导尿管外固定时,导尿管反复牵拉、移动致敷料黏性降低,有效固定时间缩短,固定效果差。采用导管固定装置进行导尿管外固定,因导管固定装置卡扣360°可旋转设计能适应患者身体的移动及体位的改变,以避免因患者翻身或活动时导尿管的移动及牵拉导致导尿管对尿道口的摩擦及气囊进入尿道而导致的出血。
3.2应用导管固定装置减少护理工作量休克患者留置尿管时能准确记录尿量,以指导进一步治疗。临床工作中常因汗液浸润及每日擦浴使3M敷料脱落,尿管易被便污染,而反复固定、撕脱易致患者皮肤受损,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量的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痛。同时,固定导尿管的卡扣可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进行开关,在为患者进行会阴护理、处理分泌物、排泄物时,可将卡扣打开松解尿管,根据护理的需要改变尿管方位,更能减少排泄物对尿管的污染。待整理好后,重新将尿管固定在卡扣上。减轻护理工作的同时也改善了护理条件。
3.3应用导管固定装置减少CAUTI发生Leone等[9]研究表明,CAUTI占医院感染的35%~50%,居医院感染的首位。而国内报道,医院CAUTI占医院感染的67.01%[10],其中导尿致CAUTI占68.75%[11]。对CAUTI 的诊治过程,易干扰医师对患者病情的判断,也给患者造成了更多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有报道,留置导尿管引起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细菌沿着导尿管的外壁逆行进入尿道和膀胱引起感染的,由于集尿系统及引流袋是相对封闭的,内腔感染的可能性已经减少[12]。因此,尿管外逆行感染是细菌侵入尿路的主要途径。临床上使用的气囊膀胱内固定导尿管进行外固定时,因固定效果差,只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导尿管的滑出,却不能避免体外的导尿管进入尿道。采用导管固定装置进行导尿管外固定,避免了导尿管在尿道内上下移动,减少了细菌延导尿管外壁进入尿道和膀胱的机会,同时也减轻了因尿管的移动引起的尿道及膀胱的损伤,降低了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3.4女性患者优先选择导管固定装置本研究中导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的女性患者33例,发生率16.5%,男性患者11例,发生率5.5%。观察组中无症状菌尿症及尿路感染女性患者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这与男女生理结构不同有关。女性尿道较短且病原菌定值率在女性尿道周围较高,因此,对于女性患者留置导尿更应该掌握适应证及时机,并严格控制留置尿管的时间,更应优先选择导管固定装置[13]。综上所述,患者在留置导尿期间采用导管固定装置进行导尿管外固定,可以避免导尿管的移动及牵拉,减少尿道及膀胱黏膜的损伤,能有效预防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程念开.两种留置尿管固定方法在ICU患者中的比较[J].当代护士,2013,6:134-135.
[2]Tissot E,Limat S,Cornette C,et al.Risk factors for catheter-as-sociated bacteriuria in a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J].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1,20(4):260-262.
[3]裴文琼.改良后气囊导尿管留置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2,5(8A):127-128.
[4]刘雪.2种导尿管固定方法对尿路感染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A):13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1-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S].北京:卫生部办公厅.
[7]俞芃,于东明,李建国,等.APACHEⅡ评分在急诊ICU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8(5):748-750.
[8]胡明明,王清,陈瑶,等.留置导尿管不同外固定法对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10):912-913.
[9]Leone M,Albanèse J,Garnier F,et al.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a polyvalent intensive care unit[J].Intensive Care Med,2003,29(7):1077-1080.
[10]郇英,刘兆孔,郇斌,等.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2):90-91.
[11]倪建平.医院内泌尿系感染96例原因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11):1172-1181.
[12]袁望舒,刘忠良,张海娜,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防治现状及展望[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9):1936-1938.
[13]徐敏,徐榕,张优琴,等.留置导尿与医院泌尿系感染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1(5):368-369.
Key words:Catheter fixing device;Indwelling urinary catheter;Urinary tract infection
通信作者:赵香萍,E-mail:421467387@qq.com
文章编号:2095-5561(2016)03-0180-03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B
收稿日期:2015-10-15
第一作者:赵文静(1965-),女,辽宁沈阳人,副主任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