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木偶戏:大山深处的文化精髓

2016-07-01 02:06:54谭文明供图中共石阡县委宣传部
中国西部 2016年5期
关键词:石阡县石阡木偶戏

文谭文明 供图中共石阡县委宣传部



石阡木偶戏:大山深处的文化精髓

文谭文明 供图中共石阡县委宣传部

几位艺人,左手执木偶头上棒,以拇指食指通过接线控制五官以及总头、回顾、弯腰、转身等动作,右手执装木偶两手的木杆,以配合头部操纵其四肢动作,刀枪剑戟,翻滚扑打,腾云驾雾,喜怒哀乐,皆能随心所欲,表现得栩栩如生,这便是石阡木偶戏。

木偶戏表演

几位艺人,左手执木偶头上棒,以拇指食指通过接线控制五官以及总头、回顾、弯腰、转身等动作,右手执装木偶两手的木杆,以配合头部操纵其四肢动作,刀枪剑戟,翻滚扑打,腾云驾雾,喜怒哀乐,皆能随心所欲,表现得栩栩如生,这便是石阡木偶戏。

独特的音乐和造型艺术

石阡木偶戏,主要流传于石阡县花桥、坪山、汤山等乡镇的各民族村寨,其远祖可追溯到汉魏时的刻木人像的傀儡,是宋元时期杖头傀儡在贵州民间的唯一遗存,是研究黔东方言在民间戏曲中运用的活例证,对高腔、平弹的传播学研究具有启发性意义。

据口传资料,大约200年前,木偶戏从湖南辰溪被带到了铜仁,至今已有七代传人,均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木偶戏传入石阡初期,称为木脑壳戏,后改称木斗斗戏,又因与高台戏相对应,艺人们亦称其为矮台戏。

木偶戏无论是木偶本身的衣甲、冠戴、武器,还是木偶戏的搭台、道具都是特制的,极为精致考究。木偶由头、身、手杖三部分组成,头、杖为关键部分,故有杖头木偶之称;头面及颈部长约15厘米,分别刻绘生、旦、净、丑、末及猴头、魔怪等面部造型,头面套上戏装。身部制作是在头颈主棒上用线系一块横挂木削作肩杆,成十字架,肩杆上套以宽大戏服,双手装在杖上,连在木偶衬衣两袖就能轻松活动,手有握空拳和立掌两种造型。

衣冠整齐、服饰鲜艳的石阡木偶戏班备受青睐,而戏中又尤以武将、武旦光彩照人。或明盔亮甲,长髯挂面,背插飞虎旗,气度不凡;或凤冠霞帔,雉尾高翘,花枝招展。加之木偶动作潇洒利落,格斗动作精湛,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杖头木偶擅长表演历史闹剧、武打戏。

石阡木偶戏属于湘剧剧种,唱腔属于湘剧辰河腔。表演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演义,演出时有高腔戏、评弹戏之分,经典剧目有《二进宫》《长板坡》《过五关》《梨花招亲》《薛仁贵征东》等百余个,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高腔以唢呐伴奏,适宜演出武剧。戏班成员多是班主的徒弟与子侄,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余人,表演者全为男性。

在音乐上,石阡木偶戏不仅遗存了高腔的众多曲牌,平弹板式及变化形式的原态,而且保留了石阡民间原本音乐文化的因子。此外,石阡木偶戏体现出强烈的驱病避祸、祈福纳吉的实用性功能,其剧目、表演、传承等饱含丰富的佛、道以及本土原始崇拜的观念,具有独特的黔东民间宗教色彩。

石阡木偶戏演出不受场地的制约,只要有丈许见方的平地,就可以搭台出演。舞台为特制的围布舞台,呈方形,四周立四根竹竿为支架,以蓝色围布围绕四周下半段及后台上部,使前台上半段形成舞台台口,台中上部再挂以蓝布一幅为“档子”,形成前台和后台;档子左右两边挂有布门帘,分别称为上马门、下马门,表演时木偶上下场揭帘而出入。

石阡木偶戏演出时,木偶的“头子”、戏服、“仗头”最为抢眼。头子呈立体状,镂空,以木块为材料,以雕刻为主要手段,均为人面,不存在兽面、神面,没有具体人物的指代,代表一种性格、品行、气质大致相同的人物。木偶衣着款式多样,色彩亮丽,主要分为蟒袍、拷子、折子、披挂四类。随身所带兵器分为短把子、长把子两类。肚腹、踩脚、手柄、髯须是木偶杖头造型不可缺少的要件。

石阡木偶戏由于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对研究我国当代少数民族社会教育方式、促进我国木偶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与守望,发挥着娱乐与教化民众的社会功能。

传承的难题

新中国成立后,石阡曾两次筹建木偶戏剧团,邀请付家班出山表演,虽每次演出都让人惊叹,却终因历史原因未能延续。至本世纪,一直坚持下来的只有花桥镇花桥村大塘的付氏木偶戏和坪山乡的饶家班。石阡政府一直没有放弃抢救民族民间文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与保护。2006 年5月,石阡木偶戏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偶艺人付正华、饶世光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饶世凡、饶世印、付正华、付正贵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史昭乐认为,从人类文明的延续、继承和多样性的角度观察,任何文化在进化过程中,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以及新兴文化迅速崛起的特定历史背景下,都会面临被边缘化乃至消失的尴尬,像石阡木偶戏这样的乡间娱乐形式更是如此。

史昭乐还介绍:“如果不采取一些补救性措施对其进行新的发展和创新,木偶戏将会自生自灭,到那时想保护都来不及。这不仅仅是石阡木偶戏,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到了必须要继承的时候。”

正是基于这样的困境,经过全方位的考虑,石阡县实施了“濒临失传的技艺进校园”行动,决定把这一任务交给有民族文化特色教育的石阡县民族中学。聘请花桥镇付正华、付正贵、付正文3位木偶戏传承人到该中学,向学校选调的一批专业相近的师生传授木偶技艺,并整理了大量木偶剧目。这在当下是最合适的传承模式,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让石阡木偶戏这一“中华瑰宝”的艺术魅力得以发扬光大,但要让更多的人热爱并主动传承,让更多的人知晓欣赏并口耳相传,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74岁的饶世印对传承工作是这样说的:“你们不晓得呢,我的下辈接班人就有8个,我自己有3个儿子,其中饶泽木基本上能行了。由于他们不经常在家务农,所以我每年都是在过年、收割、秋种之余,抓紧时间集中教演几次,我一定要按照父亲的要求,尽最大努力把这门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责任编辑/文风设计/毛艳梅)

猜你喜欢
石阡县石阡木偶戏
石阡县鸳鸯湖
乡村地理(2023年1期)2023-05-31 10:21:04
木偶和木偶戏
家教世界(2022年34期)2023-01-08 13:52:54
传统戏剧——木偶戏
木偶戏
木偶戏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脱贫攻坚中,石阡苔茶品牌创新问题与策略研究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4:04
见证石阡茶 四十年蜕变
贵茶(2018年6期)2018-01-22 06:48:14
石阡温泉——四百年历史古温泉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