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 皮贵怀
打好科学治贫组合拳决胜精准脱贫攻坚战
文/中共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皮贵怀
中共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皮贵怀(右三)在石阡县第二初级中学调研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和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因此,必须将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好落实,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乡(镇)、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人口。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南部,面积2173平方公里,辖7镇11乡,302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64万人。石阡县属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贵州省50个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种原因,石阡的贫困问题一直比较严重,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劣,民生事业发展水平低下,极大地制约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铜仁市委提出的到2018年实现精准脱贫同步小康的要求,形势逼人,任务艰巨。作为一名县委书记,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认清形势,把准症结,着力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党建帮扶与精准扶贫融合互动,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攻坚战。
“十二五”以来,全县上下围绕中央、省、市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三个万元”工程、“1112”扶贫增收计划,按照“八个精准”要求,加大扶贫项目争取力度,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6.66万人减少到2015年末的6.57万人,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44.39%下降到2015年末的17.43%,下降了27个百分点。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3874元提高到2015年末的6864元,实现了整县及14个贫困乡镇的省级“减贫摘帽”目标,为决战决胜绝对贫困、实现同步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全县脱贫攻坚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艰巨,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
贫困区域广,贫困人口多。全县还有贫困人口6.57万人、贫困村129个,18个乡镇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佛顶山为中心的“三山两流域”(佛顶山、大顶山、云台山,乌江河流域石阡段、龙川河流域)。
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虽然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提高,但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且仍在持续拉大。2015年底,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6834元,比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低97元,比全省低552元。
制约瓶颈多,发展基础弱。全县财政自给率不到20%,大部分支出靠上级转移支付解决,产业开发、基础建设、社会事业等投入严重不足。绝大部分贫困村耕地以山地为主,耕种条件差、机械化水平低,主导产业不强、农民增收渠道单一。
致贫因素多,返贫压力大。部分贫困群众除受外部条件制约外,致贫因素还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因灾、因病、因学等致贫的问题普遍存在,甚至一部分人口由于致贫原因相互交织,长期处于脱贫和返贫的循环之中。目前,全县贫困发生率为17.38%,比全市贫困发生率高出2个百分点,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出4个百分点。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起步之年,必须牢固树立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思想,以“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的情怀,扑下身子实干,铆足劲头苦干,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确保全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能够开好头、起好步,实现“开门红”。
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的治本之策。产业是一个地方稳定脱贫的关键。有了产业,才有造血能力,才有内生动力,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石阡县紧扣“三地一枢纽”目标定位和“八个石阡”发展战略,依托“温泉之城•长寿石阡”品牌优势,围绕“大生态、大文化、大旅游、大健康”四大跨越工程,深入研究资源优势、人文优势、生态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搞好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为群众增收奠定基础。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确保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真正让贫困群众生产发展、收入增加、生活幸福。
把易地搬迁作为脱贫的关键举措。近年来,石阡县以易地扶贫搬迁为抓手,坚持挪穷窝、换穷业、斩穷根,尧上、楼上、鸳鸯湖等一大批居住在边远山区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观。但目前全县还有1.5万群众生活在“地质灾害源”和“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这些群众居住条件差,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必须按照“落实政策要灵活、实施标准要适度、后续发展要保障的要求,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认真调查摸底、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撬动吸纳小额信贷和社会闲散资金,采取乡镇内安置、进城区安置、跨乡镇安置等形式安置群众。结合全域旅游规划,对房屋建设标准、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实行统一设计规划、统一标准建设,合理确定建房标准,尽可能减轻搬迁群众的负担。按照“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股民”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确保贫苦群众近期生活有保障、长远致富有门路。
把生态建设作为脱贫的重要依托。依托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政策优势,积极争取更多资金和项目支持,严格守住“天蓝、山青、水净、地洁”四条底线。建立健全“河长制”、河流网格化管理、全民造林常态化等机制,把防止龙川河、鸳鸯湖污染作为不能触碰的生态红线,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洁净的水源保障,积极争取一批生态补偿项目。创新生态补偿资金使用方式,充分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覆盖面,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农村保洁员,增加其工资性收入。扎实抓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行全面退耕,将25度以上的石漠化、沙化山头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范围,让群众从“绿色银行”中获得更多收益。
把发展教育作为脱贫的长久之举。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根本上要靠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不断抢抓机遇,努力在智力扶贫上补短板,着力构建从学前教育到小学、中学、大学,直至就业的“一条龙”帮困包扶机制,彻底解决全县1.8万需要教育扶贫家庭的后顾之忧。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设立贫困学生专项资助基金,用于各类贫困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决不能让贫困家庭为孩子上学发愁。围绕职业教育发展,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集团办学模式,力争让所有贫困家庭中未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让更多贫困人口拥有一技之长,稳定创业就业,斩断贫困链条。
把保障兜底作为脱贫的坚实基础。“低保兜底”是扶贫的最后一道屏障。必须立足“兜底”保基本,在“保障兜底”扶贫上狠下功夫,做到应兜尽兜、兜住兜牢,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一方面,针对医疗救助类贫困群众,分“正在治疗”和“因病负债、因病返贫”两类情况给予救助,从减少医疗费用和解决因病导致家庭收入降低两端用力,让生病者看得起病,让因病负债者减轻负担,着力从机制上解决因病致贫问题。另一方面,针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低保标准,实现“两线合一”,予以“兜底”扶贫。
把社会扶贫作为脱贫的有力补充。打好脱贫攻坚大会战,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汇全县之力、聚各方之财、集全民之智,积极引导各界民营企业家、爱心人士、个体业主帮扶到贫困村、贫困户,积极衔接争取各地商家、爱心人士和企业到石阡参与扶贫工作,力促一项项具体帮扶内容和项目落地生根。依托全国扶贫日等主题活动,组织开展慈善义卖、义展、义诊、物资捐献等活动,积极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汇聚点滴爱心,充分释放各个层面参与扶贫助困的潜力,形成脱贫攻坚“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的生动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啃下扶贫攻坚的“硬骨头”,需要把党的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紧扣“33668”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以“民心党建”工程为抓手,健全党建扶贫新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释放脱贫攻坚的“雁阵效应”,做到一股劲求突破,一条心抓落实,一个调促发展,实现党建扶贫与精准脱贫齐头并进、比翼双飞。
选优配强队伍,筑牢党建扶贫根基。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措施,最终得靠基层党组织和广大乡村干部到人民群众中去落实。
着力配强班子。今年是市、县、乡、村四级换届之年,以乡、村换届为契机,以加强队伍建设为目标,选优配强领导班子,着力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为基层组织培养一批真正为群众实干苦干的带头人、“领头雁”,为持续推进党建扶贫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着力选好队伍。党建扶贫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脱贫攻坚工程中起着牵线搭桥的纽带作用,应选派“能打仗、会打仗、打胜仗”的“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深入基层前线。
着力用活人才。加强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效利用他们的人脉、特长等资源优势,助推基层改革创新、脱贫攻坚。
中共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皮贵怀(前排右二)在乡镇调研
拓宽帮扶渠道,增添党建扶贫动力。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这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按照“政府引导、法人投资、企业经营、产业化开发”的思路,以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长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鼓励基层组织通过盘活“三资”,推动“三变”,增加“三金”。找准党建帮扶路径,围绕促进群众增收、强化生态建设、关注群众住房、支持农村教育、改善民生等关键问题,深入推进“四子”工作法,实施好“十个好”工程,引导村级组织找准脱贫路子、拓宽增收渠道,帮助群众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汇聚党建扶贫合力,把“党建”与“扶贫”有机结合、同步推进,真正做到“扶贫开发在哪里,基层党建工作就到哪里”,实现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民群众发展能力有新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新改善、农民群众的收入有新增长。
创新工作方法,打响党建扶贫品牌。在党建扶贫工作中,以深化改革为契机,把扶贫开发与创新争优、践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切实让党员干部的作风在扶贫攻坚的前沿阵地锤炼,让党员干部的工作实绩和精神风貌在扶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展现。严格执行“三个到底”,按照“一包到底、一抓到底、责任到底”的要求,将脱贫攻坚和党建帮扶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切实做到帮扶村不出列,帮扶关系不解除,帮扶责任不脱钩。全面落实“五责共担”,全面落实好联系县领导履行牵头抓总职责、乡(镇)党委乡(镇)政府履行包保职责、县直帮扶部门履行帮扶职责、“村支”两委及“第一书记”履行引导职责、贫困群众履行主体职责,让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到扶贫攻坚主战场,引导贫困群众发扬自强不息精神,用自己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奔小康。定期调度会诊研判,定期召开党建扶贫工作例会和第一书记工作例会,统筹安排部署全县党建扶贫工作,有效整合党建扶贫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切实增强帮扶实效,促进惠民利民。(责任编辑/凌云设计/毛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