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加丽
搬课或者说是模仿他人上课,是一个新教师成长的必然过程。即使是一个上课多年的老教师在听到一些让自己心动的课时,也总想把他们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上来。但这种搬课、“仿课”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究竟问题出在哪儿?在多次的失败例子中,我发现除了对教材的理解差异,课堂学生的差异之外,教师自身的课堂理答水平的高低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答案或作答后的处理。有效理答,是指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从学生所提问题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独立钻研、讨论切磋。教师善于把握学生回答问题的精髓,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深入浅出分析,做恰如其分的评价、指导,进而完成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达成教学目标的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有效理答,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一、转换思维,镇定理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潜心解读文本,没有自己对文本的正确、细微、深入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我们还能求得教学的创新、教学品质的提升吗?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急功近利的想法,从解读文本开始,真正走进文本,走进学生,走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教材的开发,但这必须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想超越教材,就必须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而此时,理答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组织发问,一般情况下,理答要关注两个角度:一是尽量选择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时,学生学习意识上的矛盾激化时,他们思想囿于狭窄范围时或者学生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时,注意力涣散的时候作为发问的最佳时机;二是发问时机应和教学需要与文本价值相适应。因为很多时候就同一问题转换一下提问角度,效果就会迥然不同。
在一次学校优质课评优活动中,教师上完课后提问学生:“学了课文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蔺相如、廉颇”。学生的各种感官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过程进行相当顺利,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老师完全沉醉于学生的精彩回答中。忽然,一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最喜欢强暴的秦王!”顿时,课堂发出一阵哄堂大笑,显然这位学生“别具一格”的答案迎合了学生求新立异的想法,而此时教师竟一时呆住了,转而微笑着肯定这位男生的答案,继续走着下一个教程。
教师对这个回答的处理显然非常不妥,他默认了这个错误的回答,这样的理答是失败的。教学中教师也敏锐地感觉到这样的理答方法显然太失偏颇,却一时又找不到更合适的理答办法,因而错失了一个绝好的教学生成点。其实我们不妨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探问:“怎么样的人才算值得敬佩、喜欢学习的呢?”这一问就把学生的思维角度引到正确的价值观上了。学生在了解了“强暴”的意思之后,教师话锋一转:“强暴的人也能喜欢敬佩吗?”这样不偏不倚的理答解决了学生新旧认识的矛盾,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引领到正确的领悟上来。
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理答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合理的回应,有时也会因为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提问而一时语塞,所以教师往往要借助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理答后学生的反应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下一次理答的质量,改善教学。
二、设置难度,有效理答
理答是唤醒学生注意,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把学生的回答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把原来有较大难度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以此引出下一步的教学决策。
比如在《黄山奇石》的教学中,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我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再深入思考便会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体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想,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由此可见,教师对课文的核心问题进行合理地分解,将其转化成贴近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缘于教师的教学动力,其中理答智慧也足以令人佩服,从而体现了生本课堂“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
三、转移适度,优化理答
转问经常出现在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不代孩子回答,而是将绣球抛向另一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转问同伴,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有时也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为了使某种情感引发大家的共鸣。采用转问,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另辟蹊径,常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特级教师赵志祥老师上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孩子说这位父亲不顾危险,只想到要救自己的孩子。赵老师对他的回答做了提升:父亲为了救孩子宁可牺牲自己,这是不是一种爱的力量?当这个孩子回答“是”后,老师又把问题转向全体学生。我们认为此转问有一个特别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大家共鸣,让每一位孩子都体验到这种伟大的父爱,让这种伟大的父爱震撼每个学生心灵。
“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习是一种由许多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又是十分个性化的认知行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读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而实施多元解读,活跃和解放学生的思维,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挖掘出文学作品新的意蕴,读出新的人生感悟和作品意义,而面对学生个性化解读,教师不妨从多个角度去理答。总之,要使教师的理答促进有效学习,在理答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充分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进行智慧教学,允许他们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地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