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社会信任的建构途径

2016-06-30 04:04周介媛李媛刘国翰
消费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信任社会工作

周介媛 李媛 刘国翰

摘要: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断扩大的社会风险程度导致了社会信任危机的大爆发。而社会信任作为维系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和谐的“粘合剂”,在社会健康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社会信任危机一系列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运用社会工作介入视角,探寻社会信任建构的新途径,加快社会特殊主义信任向普遍主义信任的重大转折,提高人们对社会风险的抗逆力。

关键词:社会信任 社会工作 信任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信任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维系纽带正面临着中国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型的强烈碰撞和风险矛盾。普遍主义信任的广泛缺失和匮乏导致的信任危机和社会矛盾积累对现今的社会政治稳定与人民团结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日益严重的信任危机亟待社会工作的介入,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增能,提高社会粘合度。社工工作介入社会信任的构建,对社会信任的恢复及中国建设美好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风险社会与信任危机

信任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起到了极大的维系粘合作用。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其专著《货币哲学》中论述到,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如果信任不能像理性证据或个人经验那样强或更强,则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持续下来。”处于风险社会,面临各种危机时社会信任表现出强大的作用力,但是社会信任也同时会受到来源于风险不可控制、不确定的反作用力,从而产生了信任危机。信任与风险并存,两者相互联系,风险社会孕育了潜在的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的爆发又反过来不断扩大社会风险,两者往往呈负相关关系。

社会信任往往拥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弗朗西斯·福山提出:“所谓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人们在拥有相同价值观的前提下,彼此互相信赖依靠,给予对方一定的情感支持,被称之为社会信任。信任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属于一种社会资本,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任维系着社会良性运转,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意义。同时,社会的道德基础建设也依赖于信任的构建,信任自身原本就属于道德规范,是人与社会互动的坚实基础,个体扮演社会角色及履行社会行为无时无刻都处在信任积极的干预和约束前提之下。

如今在风险社会情境下,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并且伴随着价值观之间激烈的矛盾与冲突。社会信任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风险。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由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殊主义信任,是一种建立在血缘亲戚关系上的纯粹个人关系基础上的“家本位”人际信任模式。人们遵循着差序格局,对于自己生活圈子所辐射到的边缘群体的信任度也是不断变化的。中国的社会圈子会因为中心势力的变化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而伸缩大小,信任程度也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的效应。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思想打破“尊孔崇儒”的束缚,但是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普遍主义制度信任并没有与经济制度同时引进,造成了如今中国被列为“低信任度国家”,社会信任度普遍较低,人际交往也从原先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进化,人们的防备心理普遍提高。人与人之间缺少一种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配套的普遍主义信任,在风险社会这种信任的缺失极大的造成了信任危机的爆发。

二、工作介入社会信任建构的优势

社会工作是专业人员通过自身特点和技能,统筹动用社会可利用资源来帮助有困难的人及群体的活动。因此,在风险社会中,作为润滑剂的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自身专业特点促进社会信任,改善当今社会信任缺失的现状。

(一)社会工作具有职业性

社会工作的职业性可以通过职业化的方法促进社会信任。社会工作专业聚焦于个体、群体与社会环境的功能互动,旨在通过社会增能以舒缓目前社会所存在的斗争冲突,从而促使环境向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缓和社会各个子细胞之间的冲突需要依赖于社会工作来达成,而在一定意义上需要社会信任来维系各方的互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工作逐步走进公众视野,其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助人志愿活动,对于社会信任的建构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在其性质上,社会工作秉承利他主义,以助人自助为指导思想、非营利为目的,注重服务困难群体,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职业活动。因此,社会工作的职业性可以有特色、有方向地促进社会信任的建构。

(二)社会工作注重专业价值

社会信任的重构需要利用专业价值的导向作用。而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在于社会工作者提供助人服务时所持有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在现代社会,信任的缺失已经成为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而作为重要解决方法之一的社会工作,它倡导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民福祉,让社会人内心充满信任、有尊严地生活。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专业职业性质。因此,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可以有专攻的提升社会信任程度,减少人们在风险社会中彼此的猜忌和防备。

(三)社会工作强调专业方法

社会信任的重构终不能纸上谈兵,确实可行的方法是解决社会信任缺失的有效路径和方式。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用专业方法去帮助他人的活动,社会工作者经过专业教育和培训掌握专业的方法,利用方法和技巧助人服务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而同时社会工作经过不断的论证实践,形成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一系列专业的工作方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科学的评估,对于信任缺失的现状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改善。社会工作自身的发展依赖工作方法不断经历实践的检验,这也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社会工作介入社会信任重构社会信任的最有效的方法。

(四)社会工作注重实践操作

重构社会信任需要经过反复实践并得到最确实可行的方法。社会工作参与到事务改变的过程中,给予服务对象情感支持,运用科学方法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困境,实现社会增能,这在本质上体现了社会工作的实践性。换言之,社会工作被要求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实践性地去服务困境群体,这是不同于其他理论性社会科学学科的重点。在社会信任构建方面,要求社会工作者具有较强的的操作能力,将理论联系实际,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工作方法与技巧,通过复杂的信任促进行动,社会工作者才能够达到有效助人、增进社会信任的目的。因此,社会工作的实践性可以在本质上促进社会信任的构建,并且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技能,从而循环持续地给予社会信任建构有力保障。

三、工作视角下社会信任的构建路径

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治理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介入到社会信任的重构中去,注重人际信任的培育和增能,进而强化社会信任氛围,提高社会普遍主义信任,具体路径体现在:

(一)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的社会组织培育基础,社会工作者则是介入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最直接的管理人。社会组织在社会结构中属于政府管理机构与广大群众沟通交流的一座桥梁。人们通过加入社会组织参与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组织内部个体之间拥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加强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鼓励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从而促使普遍主义信任的形成。现如今各类社会组织数量曰益增加,政府、社区逐渐认识到社会组织培育的重要性,开展了一系列公益创投项目。但是仅凭群众自身能力,缺少专业社会工作素养,较难培育出拥有持久活力和持续性的社会组织和公益项目。故而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整合社会可用资源运营社会组织,使群众有组织、有目的地参与到组织管理和运转中来,进一步强化社会组织对政府和群众主体的功能,提高群众的互动程度和彼此信任感。

(二)提高社会信任文化建设。社会信任是在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氛围影响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一种交往态度和价值心理。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历代传承下来的经验总结和自身人际交往体会,逐渐形成对社会信任的某种共识性的认识。而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区工作、小组工作等工作方法将这种具有较强固化性和传承性的文化适当纠偏,再通过介入同代人群甚至代际人群之间的互动,使之不断地扩大、传播、继承,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例如某种社会文化中含有“守信光荣、失信耻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经过适当的手段被普遍传播并得到人们的认同和内化,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便更容易相信他人、做到诚实守信。

(三)推进社区友好睦邻关系。邻里关系是社会人际信任基本层次,随着现代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价值观的差异、契约精神日益突出等背景下,部分邻里之间充斥着功利、冷漠、封闭、失信。面对这种状况,基层政府和街道应该以社区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种邻里互助活动,例如邻居节、生日会等社区邻里活动,促进社区友好睦邻关系。然而现代社区睦邻活动的开展缺乏活动前期文化需求的调研、专业的服务策划及方法和后期活动科学化的第三方评估。因此,睦邻活动的开展过程艰难,耗费社会资源数量众多,却又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在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下,社区友好睦邻关系的推进要以利他主义和助人自助为指导思想,建立有效的活动项目评估体系,从居民的基本需求出发,带动社区中每一个细胞,提高其活跃程度。个人在大群体中并不能推动合作,而小群体可以通过内部合作引起大群体成员的模仿,进而推动合作的产生。由点到面逐步向外扩散,从家庭基本组成体社区到所有个体组成的综合体社会,推动建设一个以社会为中心、以信任、规则和情感为纽带的新型社会。

(四)完善基层矛盾调解机制。基层矛盾调解机制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所孕育成熟起来的一套矛盾解决体系。化解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信任、提升国民群众粘合度的重要手段。而在社会工作介入到矛盾化解中,“基层调解”作为专业个案工作的一种变形,拥有见效快、操作方便等显而易见的优势,不仅在沟通人际信任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当下电视节目所流行的“老娘舅”等社工介入调解类民生栏目的热播,体现了社会工作逐步本土化的过程。人民基层调解的充分运用,也能为社会工作者集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矛盾化解提供广阔舞台,有利于把“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公众协同、群众信任”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在基层矛盾化解中得到有力体现。

(五)强化社会特殊群体增能。社会特殊群体是一类亟需社会救助的个体组成起来的一个社会细胞。作为整体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有权利享受与普通人同等的权利,但是由于各类原因他们需要社会帮助达成正常生活。社会工作通过强化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增能,运用各类治疗模式来帮助其走出身心困境,回归社会;运用专业工作技巧提高社会特殊群体自身的能力以及消除他们在普通大众心中的刻板印象,改变其弱势地位,加强特殊人群对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社会的信任感。社会工作者在帮助特殊人群的同时,参与到治疗过程的社会个体从中体会到助人自助、乐于奉献的价值理念,提升个体对社会的信任度,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六)着重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社会工作者是以助人自助为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发现并解决社会问题,协调各方关系以维持促进社会稳定的专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确保社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润滑剂,社会信任问题的改善依靠着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基层的不断缓和矛盾冲突,完善社会功能。大力建设社会工作者队伍,将进一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业性人才,通过运用自身知识技能改善风险社会中信任缺失,给人际交流抹上一层润滑剂,避免社会矛盾冲突的爆发和扩展。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品质影响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将大大促使社会信任在基层的重构和发展。

四、结语

亚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提出社会要生存,要更加繁荣,所有公民的心灵必须通过某种有支配地位的思想凝聚并团结在一起。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需求,维系着社会大系统各功能的秩序;而同时信任作为文化、政策、制度的载体,指引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因此,作为社会信任建构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社会工作的发展尤为重要。而其专业特有的工作特点和优势,对于重构社会信任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进而成为增进社会团结信任的一剂粘合剂,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社会信任社会工作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社会信任、合作能力与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行为
基于网民应对的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研究
社会信任对中小企业正规融资影响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