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融合校企文化精髓锻造高素质职业团队探究

2016-06-30 01:31郑长青张玲熊赟曾华斌
消费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高素质课题组校企

郑长青 张玲 熊赟 曾华斌

摘要: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点,提升办学质量的“发动机”。课题组以锻造高素质职业团队为主线,探究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品牌文化五个层面上如何有效融合校企文化精髓,达到校企文化水乳交融,全面锻造高素质职业团队的目标,对职业教育如何成就团队精彩人生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融合校企文化 高素质职业团队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需求,已经进入人才培养改革的新常态,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点,提升办学质量的“发动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普通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又要具备相应行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够实施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身体力行“做中教,做中学”。因此,构建“德才相济、厚德强技”校企文化共赢体系,主动谋求与企业文化沟通、融合、衔接,去粗取精,极力探索在校企合作机制下,锻造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的高素质职业团队的任务已迫在眉睫。

一、探究依据

(一)提升职业团队综合素养的迫切需要

为了更直接清晰了解校企文化精髓在锻造高素质职业团队中作用,课题组进行了“有效融合校企文化精髓锻造高素质职业团队”的调查研究,调查问卷向福建省20家企业与20所职业学校发放,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3份。问卷主要就“你对校企文化的认知”、“你对高素质职业团队锻造的认知”、“你对校企文化如何有效融入到高素质职业团队锻造的认知”三大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走访若干企业和职业学校,进行了深入分析、调研、论证。

从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当前职业团队的主流是爱岗、敬业、乐观、向上的。但随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转型新需求,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中职教师队伍存在以下现状:教师队伍职业倦怠期加长,师德建设亟待加强;教师成就感低,师资队伍不稳定;“双师型”师资比例偏低,专业师资匮乏,尤其缺乏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被调查者中65.71%的教师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水平不能满足专业技能教学需求);教师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畅等,这些状况已成为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各职业学校有意识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充实教学一线,或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由于人事政策限制、企业能工巧匠到校任教、教师到实践锻炼的制度落实还不够完善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校企文化融合难以达到水乳交融的最佳境界。与此同时,课题组也发现在被调查者中85.16%教师认为提高职业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在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98.41%教师认为企业文化有效融合将对锻造高素质团队起到积极作用;90.4%教师认为要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几个方面实现校企文化有效融合,才能切实提升团队的职业素养。所以,研究如何通过融合校企文化精髓,磨炼教师职业意志,强化教师职业意识,培养教师职业操守,提升教师职业能力,锻造一支高素质职业教师团队,为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

(二)推进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神圣使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可见,推进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职业学校98%专业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虽然73.21%企业与职业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也只有46%专业教师有企业实践经历。83.87%教师认为通过到企业实践锻炼,企业文化的熏陶对他们人生起到积极作用;88.89%教师认为校企双方有必要建立“双主体育人”合作育人制度,这样有利于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达到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目的。可见,实现与企业资源共享、互利共的目标,推进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已成为职业教育神圣使命。实现校企文化精髓的融合,达到校企文化水乳交融,全面锻造高素质职业团队任务已刻不容缓。

二、探究内容

(一)以物质文化融合为基础,锻造高素质团队职业素养

物质文化是将精神文化有机渗透整合到物质环境氛围之中,打造出承载学校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它在教育、示范、凝聚、创造、熏陶等功能培育上发挥特殊作用,为师生良好的心理品格与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课题组在企业调研中发现,98%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标志(Logo或商标),优秀企业往往十分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他们通过精心设计公司标志,精心布置企业环境,统一各种标识标志等打造公司统一、完整的形象,形成浓重的文化氛围。75.99%员工认为物质文化融合在潜移默化锻造职工素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此,课题组把企业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1)引入学校,构建与企业气质相适应的整体形象。首先课题组从学校Logo标志入手,运用传统的中国红作为Logo主色调,采用“s”和古钱币图形,以及整体造型外圆内方的元素融合而成。中心的图案外圆内方,寓意学校教师为人处事圆通豁达,但内心有固守的准则。标志主体似双手相握,喻示职业教育核心理念校企合作。标志主体似“心”造型,隐现的“5”说明团队倡导“五心”:爱心、信心、诚心、精心、恒心。外型像一个前进的车轮,寓意着团队坚守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学校精神。利用标志具有的象征意义,把学校信奉的精神及倡导的理念信息浓缩成符号语言,清晰传达出学校的信仰与精神。在VI具体应用部分课题组给老师设计字体、色彩、规格统一的名片、桌牌、岗位牌、胸卡,以及端庄得体、整洁大方的服饰,提升了教师整体形象;课题组结合企业文化精心提炼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家园文化”,倡导“美丽、温馨、乐业、书香”四大内涵建设。同时建设了家园文化墙,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学校办公室、实训室、教师廊道等教职工经常出入的场所,悬挂色彩、字体、规格统一的职业精神标语、口号,职业教育界精英、名人的名言、警句;把对教师职业素养要求用到校舍、道路命名中,如办公楼为明德楼、政德楼,教学楼为尚学楼、尚行楼,弘愿楼、弘毅楼等等,学校道路命名为春华路、秋实路、夏清路、冬荣路,让学校有企业化氛围,教职工能体味企业目标、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标准,感触可亲可近的典范、可学可赶的榜样,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二)以精神文化融合为核心,锻造高素质团队精神素养

精神文化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核、精髓与灵魂所在,体现学校凝集力、创造力与生命力。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理念识别系统(M1)在83.64%优秀企业中成为独立形象的核心,也是企业让社会广泛知晓的独立品格,可以说是企业的“魂”。一个优秀的职业团队,要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必须具备“精、气、神”。课题组在问卷中发现只有11%职业学校开发了理念识别系统(M1),为此,课题组积极探索理念识别系统(M1),借鉴和吸纳企业精神文化,把企业所崇尚的诚信观念、服务理念,创新、竞争、质量、效率等意识以及敬业创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歌、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融企业精神与学校精神于一体,以之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和塑造人,锻造职业团队的精神素养。课题组在学校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把握新时期职业团队的特点,提炼出学校校训为“自强、明德、敏行、致远”:校风为“协和、尚美、乐业、悦读”;学校的教风为“博学、谨行、厚生、敬业”;学风为“立德、修身、笃学、尚技”;用人理念“惟贤、惟德、尚实、尚勤”;学校口号为“继往开来、追求卓越”,精心提炼的精神文化被印成《家园文化》手册,在教职工中广为宣传,熟捻于心。课题组还尝试引进企业的拜师礼等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企业文化特色的活动,在部分专业中进行试点,活动中教师们在庄重、神圣的氛围中,感受师者的尊严,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在学生的礼拜中,精神上得到洗礼与升华。课题组每年暑期都请专业团队从职业素养、心理素养、信息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精心设计培训专题,对教职工开展素质拓展培训,每年派外学习和参加研讨会人数超160人次,加强了精神文化的渗透,占领了教职工的精神高地,教职工的精神素养明显提升。

(三)以制度文化融合为保障,锻造高素质团队工作素养

制度文化是职学校办学、治校的根本保证。建立和完善适应职业教师发展需要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激发教职工的内在动力,提升教职工的职业素养。精细化管理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理念、一种文化。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5S在72.22%企业精细化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提升员工工作素养有着特殊功效。课题组成员认真思考现代企业管理工具与职业管理如何做到有机融合,进一步探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7S实施方案》并付诸于实施,对办公现场和学生课堂、实践场所实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清理整顿,使现场人流、物流、信息流顺畅而有序,为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创造安全、文明、整洁、高效、明快温薯的环境,形成良好的工作素养,为学校获得“第十二届省级文明单位”殊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教职工普遍认为制度文化融合是高素质职业团队工作素养锻造的保障。为此课题组促进校企双方建立“双主体育人”合作育人制度,开展专业交流与合作,旨在培养师资团队的“双师素质”:第一,重新定义“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标准,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功能:从演员到导演、从运动员到教练、从教师到项目经理,让教师在观念、思维专业素质等内涵方面发生变化,实现优势互补。两年建设,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由81.4%上升至92%。第二,为构建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新机制,课题组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三阶段三课堂”多元评价模式等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并通过开展名师工作室、专业教师工作室、教师带学生下企业见习实习等活动,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并形成校企交流合作制度,使学校教师零距离面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对接企业专业技能标准。在课题组的影响下,学校在工艺美术专业和美容美发专业上通过了福建省现代学徒制建设项目申报,并正着手建设“室内装饰”现代学徒制班,“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现代学徒制班。第三,课题组调研中发现95.8%企业推行量化绩效考核,学校制定并推行了《教师量化考核管理办法》,除了分别从工作量、学生测评、班主任、科研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外,还将教师下企业实践纳入职称晋级必备条件,将教师职业、行业素养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以此来培养教师的行业气质,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考核讲究精细化、规范化,每学期一小评、每学年一总评,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重量依据。通过两年的实施,明显提升教师在师德、师能、师践、师风等职业精神和工作主动性、积极性。第四,成立了美妆专业校中店,珠宝专业校中厂,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和质量准则,构建了工学结合下“实境、实做、实评”教学过程考核模式,形成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企业评价、日常检查、随机检查,全程考核”于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了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提升了教师职业素养。

(四)以行为文化融合为延伸,锻造高素质团队行为素养

行为文化充分展示了学校教职工的精神面貌,诠释折射出学校共同的精神理念与价值追求。英国就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培养教师各方面的技能;作为世界职业教育楷模的德国“双元制”体系特性就表现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培训场所上。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70.25%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1)在规范员工行为准则,提高员工的竞争力、创新水平,加强劳动纪律等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课题组引进行为识别系统(B1),提炼出职业团队共同的誓词为:“敬业奉献,为人师表;刻苦钻研,严谨博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薄名利,志在高远”,对干部提出“一二三四”工作要求及“一线工作法”与“两必访三必谈”行为准则;重新修订完善了教职工奖励、绩效考核制度,体现了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效率优先的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学校大力实施“135”教师成长方案,实行完善一种制度即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制度;实施“三个工程”即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教师队伍业务能力提升工程和教师队伍育人能力提升工程;立足“五个一”即一堂(课堂教学)、一训(开展培训)、一网(育人网络)、一研(研讨交流)、一练(技能训练),全面提升素养,彰显职教特色。以“设岗定责”、“四诺”、“微心愿”等文化活动为载体,落实岗位责任,提升教职工责任心、执行力,实施“润物无声”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进一步促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

课题组通过设置“党员先锋岗”,深化了“党性在岗位上闪光”活动,通过“巾帼文明岗”、“工人先锋号”创建,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展示爱岗敬业精神,展示文明奉献风采,在教职工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从而全面提升团队的综合素养。课题组坚持“以赛促教、赛教结合,以赛精艺,技艺相长”的指导思想,以“培养职业人,打造职业人”为目标,广泛开展覆盖所有专业的各类校内外技能竞赛,对教师进行企业价值理念、企业核心竞争力、科技与创新意识、遵规守纪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师生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提升竞技水平。

(五)以品牌文化融合为提升,锻造高素质团队能力素养

品牌顾问公司总裁斯科特。贝德伯里认为:“如果一个公司缺少灵魂与核心,如果不能理解品牌的概念,如果同周围的世界脱节,那么想通过营销方式产生任何反响,希望都很渺茫,就好比是把口红涂到猪嘴上。”显然只有取得文化品牌优势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此,课题组成员深入优秀企业探索企业如何在兴牌、维牌、固牌、强牌中打造品牌文化模式,通过调研发现品牌文化包装需要一个工作室全程运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加以精心打造。为此,课题组以“树立品牌意识,塑造名师风采”为目标,成立了名师工作室,携手业界精英,根据教师的发展水平、优长、潜质等条件,对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实施规划,进行科学分析、合理定位、有效包装,形成独特风格。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通过开展专业研讨交流,项目研发,校企互动等,打造了一批专业技术过硬,教学水平一流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形成以老带新、以点带面、见贤思齐的辐射作用。专业教师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两年来,学校教师有46人次获得厅级以上表彰,名师品牌效应凸显,得到了同行业认可,产生了一定的引领带动的品牌效应,进而打造出高素质职业团队。

总而言之,进入“十三五”,职业教育面临难得的机遇与挑战,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团队作为支撑,只有有效融合校企文化精髓,才能全面锻造高素质的职业团队,适应师资队伍建设转型升级的需求,从而顺应职业教育新常态,为职业教育改革注入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高素质课题组校企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课题组成员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