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风骨与文化的节操

2016-06-30 17:24金乾生
时代人物 2016年6期
关键词:风骨良知陶渊明

金乾生

文人,过去泛指以文为生的人,现在可以理解为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或者广义到有文化的人,或者狭义到舞文弄墨的人,都不会有错。正因为如此,文人们总是被看成有知识的人,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一样,属于知识分子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文人,自古及今,但凡入列,总是要讲风骨的。所谓风骨,我的理解,不是清高孤傲,桀骜不驯,而是真才实学、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

晋代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堪称文人风骨的典范。陶淵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贪官同流合污,屡官屡辞,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出任彭泽县令。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县吏建议陶渊明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去迎接。据《晋书·陶潜传》记载:“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写诗,一面躬耕陇亩。他原本可以混迹官场,活得舒适,衣食无忧,但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于是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有失必有得。陶渊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人格的尊严,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流芳百世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学与精神财富。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不为名利浮华所改变。

距蓬莱阁不远,有一座苏公祠,这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建的。大家知道苏东坡既是一代文豪,更是一个在封建社会难得的为百姓做事、勤政爱民的好官。他一生仕途坎坷,备受磨难。北宋元丰八年,他在遭受朝中新党打击迫害,谪居黄州五年后被朝廷重新起用,派到登州任知州。刚到蓬莱(登州治所)上任五天,又接到圣旨,调回京城任礼部郎中。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深入地方,了解民情,视察海防,回京后向皇帝连上两个奏折。其中《乞罢登莱榷盐状》昭准后,朝廷废除了当地食盐官营专卖制度,改由沿海盐民直接卖与地方百姓,官府只收盐税,这样既保护了盐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方便了百姓生活,而且交易价格下降,减轻了百姓负担。登州百姓对这位关心民生疾苦的知州大人感激不尽,建起了供后人纪念瞻仰的苏公祠。

当今的文人,当然不乏忧国忧民之士,一批批有信仰、有思想、有追求、有成就的名人大家迭代而出,灿若星河。但是,在物欲横流、世风浮躁的社会背景下,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也是必然的。我们身边假文为具、追名逐利、声色犬马、趋炎附势的所谓文人比比皆是。特别是随着文化的商业化,这些人的道德良知与社会责任似乎被淡化,已经到了为博取名利不择手段、不顾廉耻的地步。这协会那协会,这主席那主席,这理事那理事,这秘书长那秘书长,人数越来越多,价码越来越高,才学越来越浅,既像闹剧,也是新潮。社会上出现了不怕强盗耍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的说法,比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有过之而无不及。文人无风骨,文化就不再是社会道德、良知、责任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会从阳春白雪堕为歌女、舞女甚至妓女,至于节操,就只能呵呵了。

猜你喜欢
风骨良知陶渊明
良知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风骨
风骨
荷花
不为五斗米折腰
“良知”的义务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