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理
[摘要]万宝山事件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前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南京国民政府围绕这一事件与日进行交涉。万宝山事件并非中日之间偶然发生的小摩擦,而是日本蓄意挑的、有计划侵略中国的一次事件,为其以后吞并东北埋下伏笔。
[关键词]万宝山事件;南京国民政府;日本;外交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07-02
一、万宝山事件的发生背景
1937年7月,日本在中国东北吉林挑起万宝山事件,这一事件是“九·一八”事件的前奏,它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由来已久。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国力大增,逐步形成以侵略中国、朝鲜为主要目标,进而称霸整个亚洲大陆乃至全世界的“大陆政策”。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大陆政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日本继承了俄国在旅顺、大连地区的租借权,并攫取了南满铁路及其他许多侵略权益。1927年4月,田中义一上台重组内阁,6月,日本政府为了制定侵华政策,召开“东方会议”,通过了《对华政策纲领》,《纲领》提出“满蒙特别是东三省”在日本的“国防上及国民的生存上有重大利害关系”。这就是说日本可以随时借口保护其在满蒙的特殊地位和权益,以武力侵占中国的东北三省。日本在不断推进其“大陆政策”。
日本作为岛国,资源匮乏,没有充足的能源条件也成了其称霸道路上的一大阻碍;而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矿藏丰富,能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原料。据调查,抚顺煤矿丰富,“该矿之埋藏量共有十七亿吨”,抚顺的重油年产值也可以达到三十万吨,日本将东三省视作其军工厂,早就垂涎三尺。
张学良实行东北易帜,推行遏制日本在东北扩张的政策。东北易帜后,张学良在1930年11月把东北的外交、交通、财政移交中央,并修建了葫芦岛军港,以摆脱日本对东北的控制。同时,实行“抵制日货”政策,限止日货涌入东北内地,又发起了收回国权运动。上述政策引起了日军的不满,他们也想寻找借口挑起事端,凭借武力占领东北。
当时的中国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为日本发动挑衅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中国正值内乱之际,国民政府自1929年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夕,先后爆发了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等一系列党派斗争,另蒋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国处于极度混乱的分裂状态。1930年9月,张学良率东北军中的精锐部队人关,帮蒋介石进行中原大战。东北军进驻关内,使东北边防空虚,戒备松弛,为日本武装侵略东北提供了可乘之机。1929年,爆发了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西欧列强无暇东顾,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活动,采取了“不干涉”或“中立”立场。正如花谷正在回忆时曾说:“当时美国、英国、法国等在远东的利害关系相互对立,没有形成联合起来抑制日本的同盟。苏联正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注意力还没有转到西伯利亚方面来”,“即使出兵北满,估计苏联也不会动”。中国国内混乱的分裂局面以及西方列强的“不干涉”或“中立”的立场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万宝山事件的爆发
万宝山是吉林省长春县北面的一个小镇,是远离长春的偏僻之地,既不是“满铁附属地”也不是日本租借地,完全属于中国政府管辖。1931年4月,中国农民郝永德租得了长春县万宝山附近土地。契约内订明:“此契于县政府批准日发生效力,如县政府不准仍作无效。”郝永德不待政府正式批准,就把土地转租给朝鲜人。4月18日,朝鲜人动工挖渠,引水灌田,并且越过租界,在中国农民的田地里挖渠。这严重地损害了当地农民的利益,自然遭到了他们的反对,他们请县市当局出面干涉,制止朝鲜人的挖渠行为。之后,县政府派人出面调停,但是日本驻长春领事馆却怂恿朝鲜侨农继续在当地农民的田里挖渠,鲜人恃日警保护继续工作。7月1日,忍无可忍的万宝山农民400人涌到现场填沟,日警出面干涉,后来竟开枪射杀中国农民。
万宝山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与日本开始就万宝山事件展开交涉斡旋。6月3日,国民政府地方当局长春市政筹备处函至长春日本领事抗议,略称郝永德之租约,未经官厅正式批准,并无效力,故郝永德无权将该地转租鲜人。至朝鲜人方面之挖掘水道、建筑水坝,系侵犯与郝永德租约毫无关系之中国农民之正当权利,应请将违犯中国法律之朝鲜人,依法严办。至中国之一切损失,一俟查明,请予赔偿。6月4日,再次函至日本领事,要求将日警立即撤回,并令朝鲜人停止工作。6月6日,日领函复市政筹备处,称鲜人在万宝山之耕作水田,乃根据契约,彼等从事工作,系出于善意,况均系贫困,若非任其饿毙,势难饬令停工;希望劝贵处长劝谕地主不再反对,听候和平解决,并表示一俟地方秩序可保无虞,甚愿撤回日警云云。从回函中可以看出,日本故意支持朝鲜人挑衅,希望进一步扩大事态。7月2日,市政筹备处向日本使臣就日警向中国农民开枪的行为提出强烈抗议。7月8日市政又致日领事一封警告函,请将日警立即撤退。但日方不仅不理会长春当局的警告,反而向当时的吉林政府主席张作相提出了赔偿朝鲜人的无理要求。从中不难看出日本只是想以此为借口,伺机吞并东北。
7月22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声明“鲜民在吉省地方垦种,按宣统元年《中日图们将满韩定界条款》,仅以图们江北地方,即现在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之特定区域为限,万宝山并非恳居区域。此次鲜民李升薰等前往该处垦殖,毫无条约根据。且挖渠水道,截留筑坝,以致附近民田被其损害,而又不服中国警察之制止。此种举动,既非根据条约,且触犯刑章。请其转饬立即将万宝山日警撤退。地租农民所受损害,应责成赔偿”。外交部的照会成效不大。万宝山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确定了新的对华政策。日本企图激化矛盾,为出兵找寻借口。
从内容上看,日本侵略意图非常明显。7月30日,中国外交部催促日本撤军未果。8月8日,中国交涉员与日本谈判时,日本竟引用已作废的中日条约,拒绝了中方要求。直至“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关于万宝山事件的交涉仍无结果,于是万宝山事件遂留为中日悬案之一。从国民政府与日本交涉过程来看,无论是国民政府地方当局还是外交部,都力避与日本发生正面冲突,都希望和平解决此事,然而日本政府自始却无诚意和平解决本案,虽外交上仍带希望和平之假面具,而实则正作军事准备,以图占领东三省。
三、对南京国民政府与日交涉的一些认识
南京国民政府在外交上表现的软弱态度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万宝山既非日本租借,也非通商口岸,日警非法侵入,作为主权国的中国有权要求其撤出,可是吉林省主席张作相却提出“双方撤警再议”,首先示弱于人。果然石射洞察了其中的奥秘,他在致外务省的密保中声称:“察中国官宪非常软弱,而长春市长愿以3000元赔偿我之损失,哀求我方圆满解决。”因此他提议“乘此机会猛进”,“造成千军万马不可动摇之新势力于长春”。万宝山事件并非是中日之间偶然发生的小摩擦,而是日本有计划侵略中国的一部分,在处理中日外交关系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其真正意图。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气势,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忍让,只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使他们的阴谋一步步得逞。万宝山农民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力量让人不可小觑,要善于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抵制日本的“以朝制华”政策,妥善处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从万宝山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利用朝鲜移民问题盗卖中国土地,蚕食中国领土主权,而朝鲜人则充当了其侵子扩大势力,到处设立领事馆和警察署,在中国官民中间普遍存在着满朝鲜族是日本侵略东北的“先锋”、“尖兵”的认识,从而导致了朝、汉民族关系的紧张。日本的这一政策,确实很容易给人产生一种错觉,然而这不过是日本借机扩大其在“满蒙”的势力范围而已。日本“挑拨”东北朝、汉两民族关系的手段很多,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日本在朝大力推行“换位移民”政策,让更多的朝鲜人移居到中国东北,拟把中国东北变成第二个朝鲜;日本制造东北朝鲜移民的“双重国籍”问题,要牢牢地控制东北朝鲜移民;日本利用东北朝鲜族霸占中国土地;朝鲜人一旦移居到中国东北的什么地方,建立一个村落,那里便设有日本的领事馆及警察署,以保护东北朝鲜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借口,引起种种事端,从而侵犯中国的主权。面对日本的日本侵略东北的“先锋”,东北军阀以此来加以限制、排斥朝鲜族。造成了20年代后半期诸多迫害朝鲜族的事件,致使汉、朝两民族关系日趋紧张和恶化。万宝山事件发生之后,关东军促使日本领事馆大造舆论,在朝鲜煽动起大规模排华事件。以此激化中、朝两国人民的矛盾,使它作为占领中国东北的借口。在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情况下,中朝两大民族显然利害与共、命运相关。中朝双方要在包容、求同存异的态度下加强合作,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
四、结语
万宝山事件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该事件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迅速地与日本进行交涉,中方在交涉中所表现出来的诚恳态度表明其希望和平解决此事,然而日本却无此意图,而是希望借此事件,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的侵略权益。万宝山事件并非中日之间中日之间偶然发生的小摩擦,而是日本有计划侵略中国的一部分。万宝山事件对中国主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反日高潮愈演愈烈。然而,不可避免地,万宝山事件也导致了朝汉两民族关系的进一步紧张。南京国民政府要妥善处理中朝双方的民族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下,中朝双方是利害与共、命运相关的关系。
(责任编辑:封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