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怀科
[摘要]加强作风建设,贯彻群众路线需要制度保障。通过梳理构建贯彻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文献(2005—2015),概括出了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机制等群众路线相关长效机制的六类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同时也简析了长效机制研究亮点和不足。
[关键词]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综述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75-03
在党中央召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部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为民务实清廉”长效机制。所以,群众路线相关机制研究再次成为了焦点和热点。作为一个系统的长效机制包括“驱动机制、平衡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等。所以论文试着从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反对“四分”长效机制及构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三个维度对关于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研究主要论文(2005-2015)进行简要梳理和总结。
一、国内研究的主要观点
(一)严格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机制
有课题组认为,党员学习机制应分层施教,区别对待,避免上下一般粗、缺乏针对性;在学习形式上,领导干部领学,专家辅导讲学,党员干部个人自学,讨论交流助学;健全学习考评制度,述学、评学、考学制度;推行学习累计制度,学分制度,党员个人学习档案制度,领导干部理论水平资格考试制度。王锐认为,“加强干部的理论教育,与密切联系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组织领导,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载体,学习考核上健全管理,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扎根于党员干部心中,外化于行”。曹和修从实践角度总结,“学习教育与调研工作相结合,通过与群众接触,化解矛盾,解决困难,突出教育活动实效性;与日常群众工作结合,关键是使学习教育融入于本质工作中;与党员廉政教育结合,开设组织专栏,开展一些贴近群众生活的廉政文化活动,营造廉政光荣氛围,把群众路线教育融入其中,从而提高党员干部廉政意识。”
(二)理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运行机制
联系和服务机制包括党员联系点制、党员干部接待制、公开服务承诺制、民情登记和公布制、网络平台沟通制、困难群众帮扶制等等。这些制度是我们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有课题组进一步建议,联系群众制度“拓宽服务群众的渠道”,从传统领域向现代领域转变;“增强群众服务实效”,切实解决群众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而杨益方认为,在完善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中,帮助党员掌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和规律”,注重培养“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注重信访制度建设,设立党员干部接待群众日,征求群众意见,化解群众困难,严惩损害群众利益的党员。对于网络沟通机制,在于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所以党员干部关键是“答”而不是“问”,以此与网民互动,形成良好联系的沟通形式。对于困难群众帮扶制,干部定期下基层,进社区调研,收集社情民意,慰问困难群众,并结对帮扶,或者实行党员联户制。
(三)关于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机制是践行群众路线重要环节,正因为它的重要性,学者认为建立“客观、科学、准确的考核指标体系”。这是对作风整改和党员干部进行奖惩,任用、培训、晋级的重要依据。有学者从实践经验总结,考核评价需要引导党员构建科学的政绩观,而考核评价可以交由第三方来评价并反馈到相应监督部门,从改变以往封闭性自评,发挥其监督的作用。雷青松认为考评机制由“群众认同机制”、“奖优罚劣机制”、“激励机制”实现。考察党员干部执行群众路线中为民、务实、清廉的情况,须把“评价权”交给群众,并将其结果则是衡量党员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客观标尺。对因党员干部个人道德良知和党性观念薄弱所致的不良作风,给予批评,对存在的问题依照党章或者法律处理。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办法能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热情,打造良好的官风。
(四)强化党员干部监督制约机制
监督制约机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保障。学者认为“监督约束机制”能强化密切联系的自觉性。首先落实党员干部的监督权,并开设“民评官、下评上,基层评机关”的监督模式。落实群众评判机制,对于干部所做的工作及其效果,群众最具有发言权。构建党员干部跟踪考察制度,组织跟踪,媒体跟踪,群众跟踪,共同防止“形式病”、“冷热病”、“懒散病”等蔓延。夏东明则建议,党员“内净机制”和“淘汰机制”是监督制约的有效保障。对于“内净机制”,支部民主生活会或专题组织生活会以中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不断克服与纠正党员干部错误的思想观念,牢固群众观。对于“淘汰制”,党员干部违反党章,或者宗旨信念动摇的,经过教育仍然不悔改,实行清退,纯洁党员队伍。杨益方认为,“严格党内监督,实行民主集中制”,“发挥党外监督,进一步拓宽群众反映情况和意见的渠道”,“建立党员进出口制”。
(五)完善群众利益表达维护机制
利益是我们联系群众重要纽带。因此,有学者认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使群众获得更多的实惠”。党员干部做出决策时“忽视或夸大群众利益诉求都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是相违背的。引导教育群众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广大群众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得失”,当然“需要做好心理辅导,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群众不满意见”。郑惠强建议,完善维护弱势群众群体利益机制,比如城市下岗人员,待业职工等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农民工权益维护制度。特别是呵护好群众在土地征用、城镇变迁、企业改制重组中的利益。王锐认为,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对各种利益群体“政策导向、政策扶持、政策调节”,构建起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且适应实际情况的机制。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通盘考虑构建利益分配机制和均衡机制,协调各方利益,消弭各种矛盾。
(六)健全群众参与机制
群众参与是群众利益表达内在性要求,也是行使群众监督权的现实体现。因此,一方面“制定出能有效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落实的配套制度,抓紧建立健全情况通报、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及咨询制度,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疏通民主参与渠道。”另一方面完善“人大议案和建议、政协提案和信访办理制度。建立听证质询制度,对群众关注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群众利益重要工作举措、项目、资金批配等要举行听证。对于群众提出质询,相关部门自觉接受并尽力解决。健全民主选拔干部制度,对于选举的对象加大民意测量、民主推荐的分量。建立各级干部信箱,完善意见征集制。”建立群众公开评议党员制度,增进广大群众对党及党员的认识和信任,也使得党员看到自己在群众心目中位置及自身不足,并不断加以改进”。
二、研究简评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构建贯彻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工作经验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对长效机制形成比较全面认识,并提供有益的参考。这是其亮点。
然而,长效机制仍然处于研究的初期阶段,构建贯彻群众路线长效机制存在不足。第一,从研究内容上看,对于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关机制的具体功能和作用仅仅做出了单一阐述,而对机制与其他机制的关系并未论析。这就忽略了机制系统性。并且对于其制度内在性缺乏深度阐述。第二,从相关概念看,缺乏对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框架及相关概念的研究。从文献中得知只有少数学者分析了长效机制内涵分析,即由目标、责任、形式、惩罚四方面构成。其特点凸显为生活化、制度化、规范化。然而对于长效机制形成及其作用是什么并未阐述,对于长效机制作为一个系统。它又包含驱动机制、平衡机制、动力机制、利益机制等,然而对于系统内部的几个机制并未区别开来。第三,从研究方法上,研究方法比较单一。除重庆保持党员先进性课题组、福建省委党校课题组等运用实证方法研究外,大多数为理论阐述和演绎推理方法。其研究结果未免给人空洞说教之感,其成果难以贴近实际。对构建贯彻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缺乏专题探讨,只是零星碎片并且散见于其群众路线相关制度研究的对策或者措施中,难成体系。
(责任编辑: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