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文学精神的探讨,历来争论不断。在本篇文章中,作者以四大奇书为例,从三方面论述中国文学精神。
关键词:文学精神;个人;社会;文化传播
作者简介:常潇(1991-),汉族,山东人,研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文学活动是信息的创造、接受与研究,它有传承传播文化,启发人类思想、心灵的重要作用,因而其精神属性是第一位的。笔者认为中国文学精神主要有三方面,现以四大奇书为例进行阐释:
1、通过歌颂美、批判丑,教化民众提高审美水平、提升个人修养、努力超越自我。
《水浒传》中,笔者欣赏燕青这一人物。他有出色的外交手段:到何处都能游刃有余,他打着东京乡谈骗过守门军,进入城内;给徽宗唱的两支“诉衷情”歌,博得皇帝的好感,借机将宋江早有招安之意,童贯、高俅却蒙蔽真情的事都说了出来。他还机敏过人,有“韬光养晦”之法:燕青到泰岳庙与任原打擂,在比赛的前一天,装作平庸无能。在任原人多势众的情况下,受辱了也不贸然逞能,但在正式比赛的场合下,则在众人面前摔倒任原。燕青最智慧之处在于其“识时务”:他目光长远,有预见性,在了身达命后能够全身而退。他劝说卢俊义与他一起离开。思虑到要让自己今后的物质生活无忧,便“收拾了一担金珠宝贝”,带着“御笔赦罪诏书”离开,可见其思虑之周全。因此,从燕青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也应不断提高修为、增加内涵、修炼技艺、加强交际能力,进而提升个人修养、处事水平,令自己做事从容不迫。
《金瓶梅》中西门庆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在他身上也有值得学习、可称赞之处。他努力以自己的智慧达到聚敛钱财的目标;有货币流通的意识,不断扩大生意;对李瓶儿感情真挚,对黄四等“自己人”仗义疏财。从一个破落财主,只有生药铺的小生意做起,到成为山东正千户提刑官。不能不说他的发迹体现出一种坚毅的精神、积极进取的意识。他身上征服江湖闯荡天下的气魄与勇气,对自己人慷慨解囊的照顾,不固守老本的思维,审时度势的能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学习。
以上仅以四大奇书中燕青、西门庆两个人物形象为例,说明中国文学带给我们的精神指向——积极进取,丰富自身,提升个人素养,发展、超越自我。
2、通过刺时骂世、褒扬历尽艰辛终成功、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导向正能量,启示社会应朝着更开阔、明朗的方向挺进。
时至今日,《金瓶梅》刻画出的各色人物形象仍具有高度的警示意义:在如今社会经济繁荣、思想、价值观更加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金钱、权势能创造美好生活,也能滋生堕落,所以今人要在《金瓶梅》中复杂的人物形象中汲取教训,不断思索《金瓶梅》的悲剧意识,并在深思中获得灵魂的净化与升华。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辛,通过八十一难终于求取真经。师徒四人在应对八十一难时也在不断成长、不断超越。《西游记》还导向正能量:告诫我们也许求取“真经”的过程很辛苦,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还是会取得“真经”并普济大众的,即我们的社会最终会走向更开阔、明朗的前方。
四大奇书的创作也反映出民众价值观念的不断进步、突破:《三国演义》体现出强烈的封建正统的人生观念,即为国为民献身,道德修养崇高者受人尊敬。到了《水浒传》,已不再因为等级和道德的约束而一味忠心于仗势欺人的官吏,也出现了不少突出个人能力的章节,可见个人的情感、价值较《三国演义》有了进步。到《西游记》,孙悟空努力争取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地位;猪八戒的形象坦言了人们的一种态度:饮食男女,不必遮掩。人们的眼光已经转移到现实、身边。到《金瓶梅》,诸多人物的生活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纵情享受现世时光,吃、穿、用、度也比前三部更为精细、奢华。四大奇书体现出历史的进步,人本性的彰显,人的欲望逐步被肯定,人的自我价值被不断提高,即社会已朝向更开阔、明朗的方向挺进。
3、文学体现出对文化、历史的传承、传播精神;文学的特性使人产生向善、见贤思齐的精神取向。
《三国演义》对智谋的描写引人入胜。其突出贡献在于:从智谋的角度探索了战争过程中兵家的智慧与战胜胜负、历史发展的深刻联系,从审美层面挖掘出军事与文学的渊源关系[1]。它吸取了《史记》等古代名著中战争描写的丰富经验,融汇了群雄争霸的战争实例,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艺术地展现于文本之中。文本中的智谋之适时、适势的用兵与外交、经济、政治、策略、运筹、计划等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外交、军事、政治的“百科全书”。至今人们还从中学习经营、管理、外交、领导等策略,也为海外学者深入研究。甚至影响了日本企业家的思维模式。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华人社会也对关羽推崇备至。可以说文学中体现出的精神及文化内涵从古至今、从本国到他国绵延不断地传播着,对跨民族、跨时间的大众或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游记》修心立身的阐述过程,《金瓶梅》社会腐败的警示通言等均引导着人们向善、见贤思齐的精神取向。
从文化角度讲,四大奇书深刻反映出它们所在时代的群众的思想方式、生活态度、审美理想、宗教意识、政治理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各类文化因素、社会历史背景等。倘若能全面把握“四大奇书”的精神,吸取其精华之处,就会感受到这些经典文学充盈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与民族智慧,这为我们研究中国文化,推动传统文化不断更新、走向世界都有非凡意义。
注释:
[1]田静:三国演义智谋描写初探[C].2007(5)。
参考文献:
[1]邓绍基:《古典文学·华夏民族精神·中国文学精神》[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