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
【摘 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时间跨度有百年之久,与中国20世纪的社会、政治、历史及文艺政策紧密相关,因此现当代文学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危机。教师的教学必须进行深度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笔者认为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即:当下性、历史性、审美性等。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当下性;历史性;审美性中图分类号:I2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27-02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本科、专科阶段属于专业基础课,从本、专科阶段开设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专业方向看,主要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中又可细分为汉语言文学教育、文秘、行管等,同时其他专业如广电新闻等专业也开有一定课时的选修课,在教学时面对专业方向不同的学生,需要因专业施教、因材施教,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学生对课程新颖、活泼、有趣、实用,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心理期望。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本身而言,有一定的教学难度,比如作家、作品多,文学思潮纷繁复杂,中国现当代文学时间跨度有百年之久,与中国20世纪的社会、政治、历史及文艺政策紧密相关,而目前的学生大多为80年代末或者90年代后出生,对这些纷纭复杂的背景,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其次,近些年来高校的课程设置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增加学生的专业课课时,二是增加公选课种类和课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文学院、新闻学院的基础课,课时被大幅削减,与十年前相比,汉语言文学教育、文秘等方向只有原来三分之二的课时量,广电新闻专业则只有其一半的课时量。课时的缩减,使得教师要在较少的时间中清晰完整生动地讲解近百年的文学现象、作品,难度增大。再次,在一个影像化的时代,纯粹的文本阅读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改革教学模式亦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增加影像教学手段,则又涉及比例、形式以及是否会喧宾夺主、占用或破坏学生阅读审美能力等问题。针对上述的问题,已有少数高校的现当代文学教师注意到了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危机,从现当代文学改革的可行性、强化文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学生主体自由、多媒体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教学从业人员还未完全意识到现当代文学教学逐渐被边缘化、课时数减少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严重危机,因此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理念与措施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的当下困境,使得教师教学必须进行深度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笔者认为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即:当下性、历史性、审美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互动性。(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应关注当下性首先,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现当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当代文学,因此,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反映当前的文学现状。目前,现当代文学大部分教材所编写的内容,大多只反映到20世纪末,21世纪最近十来年的文学状况很少涉及到。例如:对当代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莫言的小说,当代文学教材仅止于介绍其《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而对他后期的《生死疲劳》《蛙》等获茅盾文学奖、“红楼梦”文学奖的小说未加介绍,另外对余华亦如此,教材重点介绍的是其先锋小说时期作品,而对他90年代转型之后写作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作品甚少涉猎;其次,教材的内容以严肃文学、精英文学作品为主,对崛起的80后作家、网络文学作家作品很少涉及,也很少关注近年的一些新的文学品种,如玄幻文学、穿越文学等,而现在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对近年的文学作品、文学类型兴趣更浓,因此现当代文学教学应注重当下性、反映文学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当下性这一点,笔者认为在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对前述作品内容进行补充,适当增加教学所占比重,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编写辅导材料或自编教材,以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强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当下性、时代性与新颖性。(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还应注重其历史性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历史息息相关,如缺乏对相关历史的了解,会影响学生对现当代文学思潮、流派及作品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现当代历史在认识上有隔膜,因此,讲到文学思潮部分时,会觉得枯燥和难懂。为了克服这方面的困难,笔者找来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穿插在教学中,使学生有鲜明、强烈的直观印象。例如:在讲解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时,放映“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相关图片、新文学作家的图片,讲知青文学时,亦介绍当时知青插队落户的相关背景材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另外,为了强化历史感,还可以绘制文学发展与历史变迁的相关性表格,梳理出时代背景、文学运动先后线索。对于不太复杂的阶段,鼓励学生自寻资料,自己拟出文学流派发展的先后顺序等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性,还体现在应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经典文学的承接方面。这两大源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产生、发展,将现当代文学放在古今文学、中西文化、中西文学的框架中,更利于学生理解现当代文学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注重审美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其当下性、历史性虽很重要,但学科的文学属性使得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其审美性。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相比,经历的淘选时间较短,前两门课程不论是教材和作品选,所选都是约定俗成的经典篇目,不同的教材和选本差异不大,而中国现当代文学因时长不过百年,不同的教材和作品选本差异甚大,有些偏重思潮完整性,有些偏重学术思辨性,有些则偏重文学审美性。笔者认为,面向本、专科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更应注重其审美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选择审美性较强的教材,如复旦大学陈思和先生主编的《当代文学教程》,该教程比较注重文学作品的细读和其审美性的解析,而北京大学洪子诚先生的《当代文学史》偏重思辨性、学术性,对本科生而言显得比较深奥和难懂,比较适合作为辅助教材。对作品选的选择亦如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文学性较强、政治性色彩较淡的选本。在具体篇目的选择上,笔者亦倾向于选择文学审美性较强的作家作品。如当代文学中的“十七年文学”阶段的诗歌,既有政治性较强的作家作品,如贺敬之、郭小川的诗歌,也有反映新中国初期人民快乐、清新、健康生活面貌的文学性较突出的诗歌,如闻捷的“天山牧歌”,描写边疆青年人的青春、劳动、爱情,既体现了时代气息,又有较高的文学性,为当代大学生所喜爱,在作品选择时,笔者更倾向于选择后一类。另外,如“文革”地下文学,食指的《相信未来》,因其文学性和体现出的人性共性,超越了具体的时代背景,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所理解、接受。中国现当代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希望达到激发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审美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作品改编能力、文学作品教案设计能力等多方面的提高。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主要是怎样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融会贯通现当代文学知识,并能将其与自己的专业方向相结合,提高整体素养。作者简介:李 卉(1968-),女,重庆开县人,文学硕士,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