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回归

2016-06-30 15:54刘珍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继承

刘珍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物质日益得到满足,人们开始思考经济政治发展背后的文化要素,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学热”一度兴起于中国,国学热的兴起使得悠久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再度折射出中华民族的自信,以及在全球化的大潮流中积极抵抗全球化的压力。

关键词:国学热;民族文化的自觉;继承;中国身份

雄踞远东大陆的中国,西北背靠高山大漠,东南面对茫茫大海,两千多年间在几乎与其他文化隔绝的状态下,在独立生长的自然经济环境中,创造了世界第一流的文明,第一流的文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举世无匹的辉煌创造。可是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清王朝便江河日下,急剧衰落,经济凋敝,而此时西方科技文化却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的结构,中华民族被迫走向文化反省和比较选择的历史进程[1]。觉醒一代的先驱者开始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反对国粹与旧文学。如今的中国再度以强大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眼光也重新审视古老文明,“国学热”便日益兴盛起来。

一、国学的出现及其含义

“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度建立的国家官学。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来区别于中国的学术;近代的日本出现了”国粹派”,主张保护本国文化,反对欧化主义。受其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概念,“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即,中国本有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三种国学上的文化论述,一种是,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所创造的学术体系,也就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不包括诸如民俗等非学术形态的文化;一种是,包括一切传统文化形式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种是,国学研究即近代以来我国学者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学术与传统文化所作的研究体系。

二、国学热的原因

社会层面:中国自秦国以来一直是一个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屈指可数的强国,自鸦片战争开始沦为西方船坚炮利下不堪一击的封建帝国,使得中国人开始摒弃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使得他们开始着眼自身文化,文化自觉意识不断的增强,便急切想学习并且宣扬中国灿烂的悠久文化。高校和学术人士的认可和实际行动也促进了“国学热”的发展,如20世纪初,国学大师章炳麟给国学下来了一个定义:国学即国故,就是本国固有学术的意思[2]。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国学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的发展和继承,1992年初,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并且筹办学术期刊《国学研究》。

三、国学热的积极影响及反思

(一)学习国学有助于国人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中华民族从沉重的屈辱和挫折中重新站立起来,发展强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创造的功劳,也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价值的作用。学习国学更加促进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的自觉,表现出了国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自觉。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民族精神的发扬需要人们的文化自觉。

(二)国学的学习有助于人们道德意识的觉醒。若我们多一些古典文学经典中的“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道德意识的熏陶,当下社会里“碰瓷 ”现象,拐卖儿童现象,欺诈现象便不会如此之多。在日益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古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道德精神越发缺乏,但良好的道德又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条件,所以人们开始着眼学习古老文明,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成了人们学习待人处事律己的主要资源。

(三)国学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抵抗全球化的压力,中国身份的确认。自晚清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不容小觑,就如现当代文学中作家们对魔幻主等的运用无不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诚然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时,视本民族文化为糟粕全部抛弃而全盘西化,使得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彻底失落。这不仅不利于中国发展而且也使得中国的发展失去了民族精神的支撑。国学的学习有助于人们反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利弊,以建立适应中国国情发展的文化道路。近来又有“功夫熊猫”“花木兰”等中国元素外国拍摄的夺人眼球的电影,这些极具中国象征的元素若再忽视便会在全球化大潮中失掉中国身份。所以,国学热有助于中国身份的确证。

四、小结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去糟取精,吸收古人思想之精华陶冶情操,净化道德,灵活运用于生活之中。因此,我们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中的精华。

参考文献:

[1]马大春,张大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1995.

[2]章太炎.国学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1987.3.

[2]汪曾祺.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A].汪曾祺全集(六)(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62.

[3]李中华.对国学热的透视与反思[J].理论视野,2007.01.

猜你喜欢
继承
浅析山东茂腔的起源、发展与继承
论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的继承流转性
试论甘温除热
鲁迅小说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