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对《诗经》的文学诠释

2016-06-30 08:29范庆茹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沈德潜温柔敦厚诗经

范庆茹

摘 要:沈德潜的诗学观围绕着其诗学核心格调说和审美原则“温柔敦厚”而展开,他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上溯诗歌之源,从儒家经典《诗经》中汲取写诗的规范,坚持含蓄委婉之道,立意要正,重言外之意。沈德潜既重视诗的教化作用,但是也重视诗歌的艺术价值。“仰溯风雅,诗道始尊”,沈德潜认为理想的文学是像《诗经》一样,既具有“善”的内涵,又具有“美”的表达。沈德潜借用对诗的评论,来诠释《诗经》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沈德潜;格调说;温柔敦厚;《诗经》

正式对沈德潜的诗论有较为深入探讨的是郭绍虞,在1974年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书中,他指出沈德潜的诗论乃格调说与温柔敦厚并重。沈德潜论诗,以《诗经》为基础,在对诗的评论中完成对《诗经》的诠释。本文主要以沈德潜《说诗晬语》为主,举例说明《诗经》在此书中所起的作用,此书论及《诗经》的一共有31条,笔者将举例分析。

一、“温柔敦厚”的诗教观

《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就诗教而言,温柔敦厚为诗教之“正”,愤怒激越是诗教之“变”,孔子诗教常怨以怒,而且其诗教也并不排斥怨而怒之诗。沈德潜所处的时代环境比较平稳,已没有明遗民对清的仇恨心理,所以沈德潜更重视的诗歌的社会效应。沈德潜论诗亦重性情,他注重诗歌的含蓄表达,所以言比兴:

讽刺之词,直诘易尽,婉道无穷。卫宣姜无复人理,而君子偕老一诗,止道其容饰衣服之盛,而首章末以“子之不淑,云如之何”二语逗露之。鲁庄公不能为父复雠,防闲其母,失人子之道,而猗嗟一诗,止道其威仪技艺之美,而章首以“猗嗟”二字讥叹之。苏子所谓不可以言语求而得,而必深观其意者也,诗人往往如此。

沈德潜以《诗经》为例。《君子偕老》以浓墨重彩渲染宣姜服饰之华,容颜之绝,但首章末“子之不淑,云如之何”,却表明诗人是反语来讥讽宣姜所作所为根本不配与君子偕老。《猗嗟》借齐人之目赞美了鲁庄公威仪技术之美,但“猗嗟”却表明此诗本意原是讽刺其母不贤。这两首诗都是反语为刺,意味更加深厚,沈德潜非常赞赏这种写法。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一直坚持含蓄委婉,立意要正,既不乏诗可怨可讽的愿意,然而又非常强调措词要委婉,重言外之意。又如:

庄姜贤而不答,由公之惑於嬖妾也。乃硕人一诗,备形族类之贵,容貌之美,礼仪之盛,国俗之富,而无一言及庄公,使人言外思之,故曰主文谲谏。

《硕人》这首诗描写了庄姜高贵身世、容貌之美、车服之盛及婚礼之隆重,这样的描写是为了反衬庄公亲近嬖妾而疏远庄姜的过失。沈德潜认为这种不言君过的写作手法就是“主文而譎谏”,诗人在表达时不直接陈述,而是通过对比、暗示来表现对世风的担忧以及洁身自好的追求,其讽谏效果更加深刻。

关于“温柔敦厚”的理解,与其师叶燮也不相同。叶燮对儒家诗教的批评可谓是相当厉害,叶燮认为“温柔敦厚”有“体”与“用”之分,先秦儒家的“温柔敦厚”之诗说乃“体”,对于温柔敦厚的含义要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同样论及《诗经·小雅·巷伯》,沈德潜这样解释:

《巷伯》恶恶,至欲“投畀有北”,何尝留一馀地?然想其用意,正欲激发其羞恶之本心,使之同归於善,则仍是温厚和平之旨也。《墙茨》、《相鼠》诸诗,亦须本斯意读。

叶燮认为《巷伯》这首诗不合“温柔敦厚”。而沈德潜是从《诗经》收录这首诗的目的出发,认为是为了激发读者的“羞恶之本心,使之同归於善”,故而符合“温柔敦厚”的原则。叶燮认为“温柔敦厚”的内含在于“变”,他认为“温柔敦厚”的含义是随着不同朝代的变迁而变化的。而沈德潜则认为“温柔敦厚”有一定的极则。如:

州吁之乱,庄公致之,而燕燕一诗,犹念“先君之思”。七子之母,不安其室,非七子之不令,而凯风之诗,犹云“莫慰母心”。温柔敦厚,斯为极则。

《燕燕》乃庄姜送戴妇而作,戴妇因州吁之乱被迫回到陈国,州吁之乱为庄公所致,但戴妇却言“先君之思”,于庄公并无怨恨之意。《凯风》七子之母欲改嫁,七子只是自责未安母心,纯孝之心灼然可见。这两首诗中的 庄公和七子之母都有过失,但庄姜和七子都不说亲人之过失,反而反思自己。沈德潜认为这正是儒家温柔敦厚的典型体现。

并且沈德潜非常强调儒家温柔敦厚的诗学理想:

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秦、汉以来,乐府代兴;六代继之,流衍靡曼。至有唐而声律日工,?兴渐失,徒视为嘲风雪,弄花草,游历燕ぅ之具,而诗教远矣。学者但知尊唐而不上穷其源,犹望海者指鱼背为海岸,而不自悟其见之小也。食虽不能竟越三唐之格,然必优柔渐渍,仰溯风雅,诗道始尊。

沈德潜认为应该上溯诗歌之源,他首先重申的是儒家的一套关于诗在社会与伦理上的功能与效用,然而他接下来大篇幅论析的乃是诗教作为突破“三唐之格”的作用,这便是他的创见所在。可见,沈德潜所提倡的“温柔敦厚”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二、格与调的含义

一般文学批评史认为沈德潜继承明代的前、后七子而成为清代格调说的宗师。事实上,沈德潜的论诗专著《说诗晬语》中并没有“格调”一词,但在其诗选的评论中却有三次将“格调”并提。所以到底什么才是“格调”呢?

说起格必有调,调就是强调诗歌的音乐性。沈德潜认为诗歌要同时满足作者和听者,作者必须情真,而其调又必须 “使听者油油善入,不知其然而然也”。在悦耳和音乐性方面,沈德潜说:

诗三百篇,可以被诸管弦,皆古乐章也。汉时诗乐始分,乃立乐府,安世房中歌,系唐山夫人所制,而清调、平调、瑟调,皆其遗音,此南与风之变也。朝会道路所用,谓之鼓吹曲;军中马上所用,谓之横吹曲,此雅之变也。武帝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与司马相如诸人略定律吕,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此颂之变也。汉以後因之,而节奏渐失。

以上是沈德潜从《诗经》着手,具体分析诗歌演变史,时间顺序梳理出诗歌中“乐”成分的消失。不过先秦诸多典籍都揭示了《诗经》是诗、乐、舞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但乐和舞大都是口耳相传为主,每当动乱造成大批乐师的逝去,演奏的技法也就失传了。

沈德潜的诗学观通过《诗经》来体现,诗歌的社会作用必须通过声调才可以完全落实,通过乐教、声教曲影响人感化人,从而可以更好的去会通古人性情。沈德潜注重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说诗晬语》第一条:

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秦、汉以来,乐府代兴;六代继之,流衍靡曼。至有唐而声律日工,?兴渐失,徒视为嘲风雪,弄花草,游历燕ぅ之具,而诗教远矣。学者但知尊唐而不上穷其源,犹望海者指鱼背为海岸,而不自悟其见之小也。食虽不能竟越三唐之格,然必优柔渐渍,仰溯风雅,诗道始尊。

“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这便是诗歌的诗歌的政教功用最有力的体现。但是客观的说,文学不能代表道德,只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确实会降低诗歌的审美性。但是,从古至今真正流传下的伟大作品,深刻的道德意味是必不可缺的。沈德潜认为好的作品要同时具备美的形式和深刻的内容。

关于“格调说”,从明代发展到清代,沈德潜对格调说作了更具体的阐释。面对复古诗派陷于困境的格调说,沈德潜从论韵、论调、论格、格与调、格调与不同诗体的关系及如何配合,详细对格调说的内涵与性质作出了阐释;而论及诗与乐的关系,则又将格调的接受范围扩充至普罗大众向民间吸取活泼的情感,为格调说注入新鲜血液,使格调说取代王士祯所提倡的神韵说,而成为当时的一大诗派。沈德潜乃以格调为论诗主干附以神韵,又以具有诗教功能的性灵说会通了格调与神韵,突破了明中叶的格调说,成就其集大成的诗学体系。

三、“温柔敦厚”与“格调说”互补相承

“格调说”与“温柔敦厚”对于沈德潜来说诗相辅相承、互为补足,缺一不可。郭绍虞认为:

由温柔敦厚言,所以重在比兴,重在含蓄,重在反复吟叹,重在婉陈,重在主文譎谏;勿过甚,勿过露,勿过失实。《说诗晬语》中评诗之语多关于这方面的话。由格调言,所以须论法,须学古,讲诗格,讲诗体,勿求新异,勿近戏弄。《说诗晬语》中论诗之语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话。

沈德潜是在格调的基础上提出“温柔敦厚”的,在《施觉庵考功诗序》中,他便说:

诗之为道也,以微言通讽谕,大要援此譬彼,优游婉顺,无放情竭论,而人徘徊自得于意言之余。三百年来,代有升降,旨则归一也。惟夫后之为诗者,哀必欲涕,喜必欲狂,豪则纵放,而戚若有亡,粗厉之气胜,而忠厚之道丧,其于诗教日以傎矣。

所以,我们从上述可以看出温柔敦厚和格调乃沈德潜诗学体系中两个重要的核心概念。而从本文前面两大点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例举了很多有关《诗经》的例子。在沈德潜的诗论中,他选择了《诗经》作为他追求的文学的标准;大量的提及《诗经》中的作品,并以此作为“美”与“善”的基准。沈德潜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然而也有一部分是所处社会政治环境的需求,他追溯上源、寻求源头,《诗经》正好满足沈德潜的格调和温柔敦厚的审美观,同时又可借此来恢复诗教政化功能。因此,不论是从用比兴来含蓄表达深厚意蕴,还是从诗歌的政治功能;《诗经》都能完美胜任这些条件,这也是沈德潜追溯上源,借用儒家经典来证明自己诗论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沈德潜撰,王宏林笺,注.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叶燮,沈德潜,薛雪著,霍松林,杜维沫,校注.原诗-一瓢诗话-说诗卒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扬之水.诗经别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陈岸峰.沈德潜诗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1.

[5]王炜.《清诗别裁集》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朱熹集注,赵长征,点校.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沈德潜撰.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李兆禄. 沈德潜《诗经》文学诠释[J].滨州学院学报,2009,25(2).

猜你喜欢
沈德潜温柔敦厚诗经
陈子龙论“温柔敦厚”——兼论中国古代范畴阐释中的“既/又”思维模式
沈德潜:人生七十才开始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最高枪手的下场
王昶的诗论及其诗歌创作论略
诗歌的表达方式上的“温柔敦厚”观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