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昱子
到底是谁站在起跑线上
知晓一点心理学皮毛的人都知道动机的重要性。没有动机,人不过就是行尸走肉。但纵观我们的身边,有多少家长不正在不知不觉地剥夺着孩子的动机吗?
一个人最原始的心理动机,不过是最简单的“想要”,小的时候,你想要的可能是一架飞机、一颗棒棒糖、一个洋娃娃,如果你愿意为之等待、为之攒下得来不易的零花钱,终于换来这个东西的时候,那种开心无与伦比!但如今,得来不易的“想要”往往可以轻易地实现。家长不会为孩子去吝惜金钱,花费海量的资源去满足孩子的愿望,食物、衣物、旅行,高大上的教育条件,只要认为对孩子有益的,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实现。但问题是,当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唾手可得的满足机会时,我们却可能剥夺了他们最重要的动机,那就是——“想要”,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代价。
得来太轻易,便不易珍惜。开始得太顺利,反而未必持久。人生是一场耐力赛,而非短跑赛。起跑线固然有,但站在起跑线上的,不是家长,而是孩子!
无论你有多想赢,你都不可能代替孩子去跑一场专属于他的比赛。就像我的孩子,我明知道他会是最后一名,却还是让他去失败,我难道不愿意他成为第一名吗?当然!但如果他不曾输过,就不会知道赢有多么可贵。
犹太家训中曾说:“保护动机,比保护金子重要得多。”当一样东西变得唾手可得,你就失去了渴望它的动机。当你习惯被满足的时候,你就难以适应一个竞争的世界。
我们的孩子,常常被父母规划到正确的方向上,从起跑线开始,一步一步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可当真的被推到社会的现实中时,他们就像一颗看上去光鲜亮丽的草莓,哪怕智商超高,哪怕身体倍儿棒,也经不起挤压、经不起锤炼,甚至经不起轻轻的一击,就败下阵来。
“草莓族”的养成,是父母“精心操持”的结果:当孩子需要渴望去唤醒他内心的动机时,家长选择了为他“纠偏”,以“对的选择”代替孩子的选择;当孩子需要挫折去锤炼动机的坚韧时,家长却静心规划,回避每一步的失败。每一步“呵护”,实际上却是剥夺了孩子的内在动机、剥夺了失败和学习的机会!
失败是锻炼品格的力量
近年来,西方对于孩子成功要素的研究越发多起来,著名教育记者Paul Tough在其著作《孩子是怎样成功的》当中写道:相对于高智商、好成绩,坚韧的品格与成功之间的关联更大。因为高智商可以帮助你解决那些考试中的难题,却不一定能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考试的题目,经过思考,经过现有的定理、公理的分析,就会得出答案,但生活中的题目,没有清晰的题支、题干,它需要你去碰壁、需要你去失败,需要你秉持一颗百折不挠的心,才可能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
起跑线重要吗?当然重要,但作为家长,如果你只看到起跑线,而看不到终点线,那就是一场没有目标的竞争。
我们要赋予孩子的竞争力,不是无止境地满足我们自以为是的需求,而是唤醒他们的动机,如果他们想赢,就要珍惜他每次跌倒的机会,没有哪种成功,可以一帆风顺地获得。
有太多人在教孩子如何去赢,可又有谁能教孩子舔舐伤口,接受失败呢?赢是重要的,但品格是赢的终极力量。作为家长,别通过无尽的满足和太顺畅的“铺路”去扑灭孩子赢的愿望,说到底,这场比赛不是你的,你不可能代替他去赢,但你可以陪着他一起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