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发展现状及策略

2016-06-30 08:47:06张燕玲
职业·中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观念

张燕玲

摘 要:目前广东省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学生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同时就业市场也出现了变化。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在新形势下机械类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招生 观念 市场专业建设策略

广东省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数字化自动加工技术的发展应用,数控、模具、机电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凭借发展良机,省内技工院校大量招收学生,特别是数控和模具专业,以致出现报名人数太多不得不停止招生的现象。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和调整,近五年来,省内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就读人数普遍呈下降趋势,就业市场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机械类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在新形势下机械类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策略。

一、现狀及原因分析

1.“羊群效应”消失,报读人数逐年下降

20世纪90年代,数控、模具专业蓬勃发展,企业迫切需要人才,毕业生待遇高,发展前景好,成为新一代的金蓝领。就业的火爆带动了招生市场,“羊群效应”引导大批学生前来就读,特别是来自农村家境不好的学生,首选专业就是数控和模具,省内许多技工院校因此纷纷扩招。但近几年来,随着家长和学生对就业市场的深入了解,数控、模具技术的光环也逐渐褪去,“羊群效应”消失,学生和家长对于专业的选择趋于理性化,报读人数开始减少。下表是笔者所在学院近7年报读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人数情况表。

2.就业观念发生转变

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家庭包括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变好,就业不再纯粹地以工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工资、福利、休息时间等结合后的性价比来进行衡量。传统机械制造行业由于成本问题,采用的是“三班倒”甚至“两班倒”的形式,这对学生和家长而言,不具有吸引力。同时,由于掌握的信息增多,新一代就业人群有较为宽广的视野,金融、管理、销售、服务和通讯等新兴行业都对他们产生了吸引力。

二、就业市场的变化

1.机械专业窄口径就业和自动化加工专业宽口径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

在机械类专业中,传统的车、铣、刨、磨、钻五金加工发展为“数控机床加工”。学生就业时,通常以是否操作数控机床来判断是否专业对口,但就业市场却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完全对口的生产企业用工需求下降。以笔者学院为例,近几年来就业完全对口的生产企业有BPW车轴有限公司、鸿荣重工有限公司、深圳市金洲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柳菱宏通实业有限公司等。譬如BPW车轴有限公司,由于生产各规格型号的刚性悬挂车轴、空气悬挂车轴及车轴关联零部件,学生到岗主要操作高精度数控加工设备,与在校实训内容很接近,技术对口率高。但这类企业数量不多,且企业自动化程度越高,操作人员需求就越来越少,多年来用工已接近饱和,有些企业甚至不再招聘。

(2)自动化加工企业的用工需求依然旺盛。数字化控制技术在传统机械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在其他行业也得到飞速发展。虽然各行各业使用的装备不同,呈现专业细化的多样性和专项性的特点,但数字化生产技术始终是核心,因此各企业都需要掌握自动化加工技术的人才,需求很旺盛。

譬如梅州市的龙头企业广东赛翡蓝宝石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主要从事蓝宝石晶体、蓝宝石手机面板、窗口片等的生产,使用的设备为国外进口多线切割机、单线切割机、倒角机、滚外圆机、掏棒机等,对蓝宝石手机面板等大尺寸晶片进行倒角、磨抛、双抛、丝印镀膜等工艺加工。学生到企业后,虽然操作的设备与在校时不同,但其加工原理、编程方法有相通之处,经培训后很快上手。

2.自动化机械维护维修工岗位供不应求

由于企业自动化设备多,维护和维修尤为重要,人才需求很迫切。譬如生产空气能热水器的广东威而信实业有限公司,招聘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电气安装维修及电气自动化专业工种人员,需求分别为10、10、10、20人。五株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微钻科技有限公司、科伦药业有限公司、国威电子有限公司等都大量招收电气自动化安装维修、机电设备维修、电工、工程机械维修人员。除此之外,计算机企业如兴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也需要电气自动化设备维修人员。

自动化机械维护维修岗位需求迫切,但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却由于底气不足不敢报名,有些报了名并被录取的,企业也表示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才能让他们上岗。

3.设计人才需求方兴未艾

现代的工业产品更加注重通过合理的造型手段,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使产品具有时代性。另外,生产企业往往不再按常规规格生产产品,而是按用户的要求生产产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设计变得与机械工程同等重要,人才需求方兴未艾。

珠海太阳鸟游艇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游艇企业上市公司,由于游艇很多是私人订制,特别注重设计的先进性和个性化,因此,其招聘人员包括3D设计类、机电、模具设计类人才等。据了解,国内这一类的企业为数不少,需要很多既懂得产品加工知识、又懂得设计的综合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不能充分对接

1.职业发展规划不长远

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初期相对较窄,通常是一线生产工人,但其发展通道却是宽广的。

譬如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招聘制造部四大工艺车间生产员工400人,起点均为操作员工、学徒,但其提供了五条发展通道:操作员工—技术员—机械制造、CNC工程师(技术类);操作员工—设备保全—设备管理员—维修工程师(技术类);操作员工—质量管理员—质量技术工程师(技术类);电工学徒—电工技师—电气技术员—电气工程师(技术类);操作员工—班长—组长(管理类)。

如果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学生职业发展目标还包含项目管理、产品设计开发、车间主管、生产总监等,但学生往往并不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也不足。

2.职业发展途径不清晰

正因为职业发展规划不长远,造成学生对职业发展的途径、方向不清晰。技术和管理类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经验均有要求,特别是经验的积累,要求员工必须对生产很熟悉,掌握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而这些经验必须从一线生产岗位上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很多学生刚进企业,就因不能适应艰苦的环境而离职,留下来的往往也不安分,总想着再找轻松的工作。

据笔者跟踪了解,学生进入企业1~2年后,往往就能从生产一线岗位上提拔到其他技术或管理岗位。3~5年后,很多学生晋升为班组长,之后能走得更远,成为中层管理人员的比比皆是。

3.职业横向联系不宽广

自动化加工技术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譬如3D打印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医疗和建筑行业。可以想象,将来学生的就业也会渗透到各行各业,其知识面必然会涉及其他学科。只有把基础知识夯实,建立横向联系的坚实平台,才能为将来跨专业行业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目前技工院校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走捷径”的想法,认为学生能够操作数控机床、编写加工程序就可以了,较少考虑基础的夯实和拓展。

4.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要想成为一名符合企业需求的制造、维修、电气工程师,单凭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但如果学校传输的知识结构合理,可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机床操作工,要注重培养各类机床操作能力、CAD制图能力、编程能力、精测尺寸能力、形位公差掌握能力、机械设备维护能力等;设备维护维修工,则要注重培养检测装置分析能力、信息流程掌握能力、故障信号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传感器的检查、保养、调整或更换能力等。由于技工院校在校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普遍成绩一般,基础较为薄弱,也导致学校在培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降低要求,最终导致很多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四、新形势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笔者通过对本地、广州、珠海、深圳的企业对于机械专业人才要求的跟踪了解,结合技工院校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夯实基础及能力拓展,提出在新形势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如下策略。

1.注重夯实基础能力

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加工工艺是机械类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基础课程。当前,不少学校在进行一体化课改时,将之融入一体化课程中进行分解。笔者认为,基础课程的传授,还是要注重其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能仅限于眼前之用,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拓展其职业能力。譬如,很多企业的QC/QA岗位需要看图能力,要求对生产加工工艺有一定的了解;企业工程师要熟悉并能制定合适的工艺要求、工艺方案、工艺方法;机械装配工、维修工必须对整台机械都有充分足够的认知。基础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注重掌握加工精度

目前,大部分技工院校的机械设备充足,生产加工能力甚至超过一些小型企业,学生在校得到了充分的实习训练。但笔者也发现,生产实习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和分析,而这恰恰就是企业用于控制产品质量的生命线。由于教师的忽略或者不重视,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把产品的形状加工出来就行了,不重视测量工具的使用及尺寸的精准控制,在实际生产中不能产生效益。

3.注重现代工具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级工的培养和中级工应该有所差异,其定位应高于中级工,这一点跟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是相符的。相对于普工,企业更缺乏掌握和了解一线生产的更高层次的技术人员、维修人员、设计人员。因此高级工班的学生受到企业的青睐,往往会更快提升到管理岗或技术岗。

因此,对于高级工班的学生,学校应该重点关注其在一线生产之后的岗位能力培养,特别是现代工具应用能力的培养,譬如信息处理能力、CAD、3D软件应用能力等。

4.注重机电深度结合能力的培养

机电一体化作为传统专业,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进行简单的叠加,譬如在机械课程中增加一定量的电工课程,缺少机电之间的深度融合。

传统的机电产品电动机和机械装置可以分割开,因此维修电工只负责电动机及其控制部分的安装、维护和维修;而机械装配、维修工则完成电动机之后的联轴器、变速箱等机械部分的安装、维护和维修,机和电的职业分工非常清晰。现代机电产品已经将电子设备深深嵌入了机械之中,各类电子传感器、PLC控制器、电动执行元件等如神经般地置于机械装置中,使机电产品具有能承受较大负载和实现微小复杂运动的优点,应用也愈来愈广泛。因此,学校应更加注重机电知识的深度融合传授,要把传感器检测、计算机信息、PLC自动控制、气、液和电动执行等知识作为必修课程,充分融入机械知识结构体系中。

5.注重装配、故障排除能力的培养

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由于采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所需的操作员工数量很少,人员主要集中在上、下料环节,而设备维护、维修人员超过一线员工数量的30%。自动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对于生产线维护和维修人员的数量要求和能力要求也越高。维护维修人员要全面了解设备的整体结构,对主要器件如传感器、汽缸、电机、PLC控制器的工作状态能准确识别区分,能根据报警信息处理报警,能对装置的故障类别进行判断,对故障进行排除。这类岗位是保障生产设备安全、保障有效生产的关键技术岗位之一。

因此,学校在培养过程中不能忽略对学生机械装配能力和故障排除能力的培养,譬如可以设置相关课程,利用报废的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来训练学生的机械装配能力和基本故障排除能力等。

总之,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教育目标不能只看到眼前。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引发用工市场的变化,重复动作和单一技能会逐渐被淘汰。基础能力的夯实和新技术的掌握,如轨道的两条平行线,齐头并进,才能造就学生较高的职业能力,让学生受用终身。

参考文献:

[1]李佳,齐涛,刘向平.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形势与情况分析——以山东职业学院为例[J].新課程学习(下),2012(6).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观念
转观念 抓落实 谋安全
维生素的新观念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坚持系统观念
当代陕西(2020年22期)2021-01-18 06:19:58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论唐代音乐的传承观念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9
观念新 利润丰
湖南农业(2016年3期)2016-06-05 09:37:36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中国古代竞渡观念的演变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声屏世界(2015年5期)2015-02-28 15: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