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璇
【内容摘要】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基本形式之一,观察法是学习生物的一种方法,本文以典型案例来谈教师设计观察活动,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旨在抛砖引玉,拓宽思路,集思广益。
【关键词】实验教学 观察活动 设计
根据生物新课程理念和生物学科特点,生物教学应坚持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实施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①,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②。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生物实验占据了学生活动的一大部分,开展好实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创新能力。鉴于此,笔者就实验教学中优化教师观察设计,有效组织实验教学来举例说明。
一、合理选材,创设层次性的观察
《植物种子的萌发》是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一节的内容,描述植物种子结构是本节内容的知识目标之一,教材安排了观察种子结构实验。
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实验条件,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将实验设计为三个层次性递进关系的观察活动:(1)识别生活中常见植物的种子,两人一组辨认。教师准备培养皿以及大豆、蚕豆、花生、莲子、红豆、绿豆、芸豆、白果8种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的种子,将学生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紧密相连,引进比赛机制,调动气氛,引导学生比较颜色、大小、形态,思考结构是否相同,激发观察种子结构的兴趣;(2)观察芸豆种子的结构。芸豆种子与大豆种子结构相似且个体较大,便于观察。教师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和示范,引导学生由外而内“看、剥、掰、识”,对照芸豆种子结构图识别结构并且涂色展示,建构种子结构的概念和图形;(3)观察拓展:花生种子的结构。花生种子的胚芽、胚轴和子叶与大豆、芸豆种子的位置不同,学生用镊子在滤纸上碾压花生的子叶,滤纸上留有油斑,分析子叶功能,联系玉米贮藏营养的结构——胚乳。
三个观察活动,层层递进,让学生通过观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有效呈现,创设阶段性观察
《人体概述》是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8章第三节内容,有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观察实验。吃鱼是每个同学都有的经历,请他们课前收集鱼骨也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全年级消耗鱼骨量巨大,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决定了此实验不被教师们重视,有视频动画可以补充与替代,教师课堂演示也顺利成章。
因为客观因素而不能够全面开展实验,全班学生观察视野受限,坐在后排的同学较吃亏,即使利用食物展台可以直观显示,但是缺乏了体验的过程,将此实验为设计演示实验过程,分组实验结果,形成三大体验。
体验一:未处理的鱼骨,摸一摸、掰一掰,感受鱼骨的脆硬。在摸和掰的活动中,发现鱼骨确实很脆硬。
体验二:骨的煅烧,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讲解用法和注意事项,并提出3个问题,边观察边思考:(1)燃烧时有什么现象发生?(2)最后变成什么颜色?(3)对煅烧骨进行敲打,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演示骨的煅烧,学生观察骨煅烧时颜色变化。将骨煅烧后的灰烬放入培养皿中,分组观察,并且可以用手摸一摸灰烬,激发学生思考灰色物质是骨的什么成分。
体验三:骨的脱钙
教师把一根完好的鱼肋骨放入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中,观察现象,课前准备好培养皿,放入脱钙的骨,指导学生用镊子取出鱼骨,摸一摸、拽一拽、拉一拉,再试试打结,引导学生思考骨的柔韧与什么成分有关。
最后小结骨的特性和成分,并可以举例人的一生中骨的成分在不同发育阶段会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骨的特性及成分与青少年生活习惯相联系。
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分组实验结果,形成三大体验的实践,对实验过程及结果选择了不同方式的分阶段呈现,既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也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了多种形式,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促进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转变。
三、对比分析,创设开放性观察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苏教版生物学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其中观察叶片的结构需要进行徒手切片,教材中提供的是双面刀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选两片两面刀片,沿着和主叶脉垂直的方向横切叶片的方法,经过教师的讲授以及学生的操作,学生可以初步获得徒手切片的技能。
其实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具体的情况,选择是否传授利用支持物进行徒手切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方法,能够在实验时选择自己擅长的徒手切片的方法。
另外对于实验材料的选择时也可以思考:叶片的结构相同吗?例如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结构相同吗?有什么区别?课堂观察材料如何选择呢?如果教师在平时多观察多比较,那么可以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
生物学离不开实验,生物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生物课堂中实验的开展往往受到实验室条件、实验材料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而影响教师主观的决定,能不开的就不开了,能不做的就不做了,使得原有的实验技能因为没有训练、巩固而退化。如果教师能够主动走进实验室,动手操作,在摸索中遵循规范、努力实践,那么实验技能不仅得以巩固,而且能够总结出自己的方法和技巧,甚至不限于教材建议,创新实验,促进课堂教学,真正使学生受益。
【注释】
① 李伟.《生物学教学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52.
②《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3.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钟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