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伟丽
一、 教材简介
《渡河少年》是现代作家戎林的一篇小小说。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农家少年在开学的第一天,因为无钱乘船而遭到船夫拒载,强烈的自尊心使他在一气之下毅然跳进寒秋的冷水中游泳过河,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游着,最终成为一名游泳健将的故事。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意境优美,用词精炼、严谨。作者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倔强、自信、诚实、勇敢、细心而又执着的少年形象。无论是语言文字方面还是引导学生做人方面,都是一篇很好的课例。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会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但从习作中不难看出学生阅读面窄,语言缺乏个性,习作就像记流水账一样,感情漠然,辞不言情。在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重视字词句段篇等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根据学情必须处理的语言文字训练点
(一)单元知识的目标定位
1.继续学习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写法。
2.让学生在重温儿时旧梦中愉快地学到相应的语文知识。
(二)本课的知识目标
1.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严谨。
2.体会文中描述的景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3.学习文中白描的手法。
4.学习作者在矛盾冲突中写人的方法。
四、语言文字训练点的处理方式
1.换词体会文中用词的精炼、严谨
这篇课文用词准确、严谨:如作者是这样描写少年遭到船夫拒载后的神态的:“少年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在这里作者用的是“立”字而不是“站”字。这个“立”字比“站”字更能突出少年遭受拒绝后蒙了、傻眼了、不知所措的那种神态。再如作者在描写少年下水时的动作时是这样写的:“他把衣裳一脱,连同书包擎在手中,‘哧溜一下滑进了河里。”这句话作者连续写了少年的三个动作:脱、擎、滑。作者在这里用的是“擎”而不是“拿”,“擎”是高高地托起,而拿呢,就比较随意了,就不能体现少年对衣服和书包的珍爱。写少年入水时,作者用的是“滑”而不是“跳”。作者不用跳,是因为“跳”入水中会溅起水花,会弄湿书包和衣服。这一擎一滑写出了少年对书包和衣服的珍爱,写出了少年的细心,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严谨。
2.对比感悟文中句子的生动、形象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流畅,意境优美,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故事锦上添花,令人回味。短短的一篇课文,作者就运用了8个比喻句,(课件出示:“少年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 “落满彩霞的河水被少年的臂膀切割成一块块五彩的锦缎,那手中的花格子衬衣活像五彩的花瓣,黄黄的书包真像花瓣中的花蕊。”“少年泥鳅一般蹿上了河堤。”“阳光在他的脊背上滚动,像一条条刚出网的银鱼在蹦跳。”“他把衣裳一套,捡起书包,飞也似的跑了。河边的沙滩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像一行无限延长的省略号。”“好一朵开在浪花丛中的奇葩!”“一股同情的潮水从我心头漫过,想喊,没喊出声。”)这8个比喻句,把少年遭到拒载后的神态,渡河时的样子,老人的焦急,旁观者“我”的同情等都刻画得生动具体。为了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修辞手法锦上添花的作用,教学时可先出示一组句子引导学生来进行比较,例如出示:“少年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和“少年愣住了,孤零零地立在岸上。”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体会一下哪个句子更好。通过句式的比较,学生就会感受到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少年当时听了老人的话的震惊程度。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其他的比喻句,体会各个比喻句分别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最后出示一个句子:“云彩,轻轻的飘浮在空中”。让学生把它改写成比喻句,交流一下改写成的比喻句,体会一下写成的比喻句是不是比原句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培养学生作文中要运用修辞手法的意识。
3.学习文中白描的手法
白描,就是写文章时,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也不作精雕细刻、不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之感受。这篇课文,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开头“一条清澈的小河,一条停泊在岸边的渡船”仅仅两个短语,就勾勒出了一幅乡村美景。精炼严谨的文字传达出诗的意蕴,给读者以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在教学这简短的第一段时,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想象一下画面,然后提问:开篇美不美?我们也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描写我们身边的景物,如校园的早晨、身边的同学等。如果学生写起来有困难,教师也可以出示一些运用白描写法的语段,(例如:校园的早晨是一天中最美丽的时刻,清风轻抚着每一株植物,带来了全新的一天。空气清新而湿润,微微带些凉意。没有了学生嬉戏的声音,早晨的校园如一位少女,美丽,恬静。)让学生欣赏、体会白描的手法。
4.学习作者在矛盾冲突中写人的方法
这篇课文,人物丰满,个性鲜明。作者抓住了少年身上的一个典型事例---不上船,偏要自己游过河,塑造了一个倔强的少年形象。作者集中写了少年和老船工的矛盾,少年的形象就是在这矛盾冲突中尽显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写法,我们可以这样处理:出示少年的表现和老船工几次相邀的语段,引导学生读一读,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从而使学生明确,有时也可以不直白的去赞颂,可以像作者这样制造矛盾冲突,通过侧面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