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渗透下电影的审美趋势

2016-06-30 10:48陈露露胡铁强
戏剧之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二次元亚文化电影

陈露露,胡铁强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二次元”渗透下电影的审美趋势

陈露露,胡铁强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当下“二次元”文化渗透进电影中,使得电影创作的主题、角色、视角以及放映行为都有所改变,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电影的独特审美特征。

【关键词】电影;二次元;亚文化;审美

二次元即“二维世界”,是相对于现实世界而言的,在文化内容上主要指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和游戏(Game),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ACG。二次元文化正对影视产业进行全面渗透。

一、翻拍与改编——电影内容边缘化

在电影《匆匆那年》中,学生时代的陈寻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赛。这场戏和动漫《灌篮高手》中樱木花道比赛的场景交叉播出,并伴随《灌篮高手》的经典主题曲,勾起很多80、90后的童年回忆。而这只是二次元在电影中一次最直观的呈现。二次元的涵盖面极广,包括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以及一些衍生内容。被二次元文化浸染过的年轻一代参与到电影的创作中,不再是简单地添加一些元素进去,而是将跟二次元有关的亚文化气质带入电影创作当中。

就2015年的动画电影而言,《喜羊羊》《熊出没》票房过亿的前提是其拥有稳定的品牌受众,然而这类低幼向的作品要想有好的表现,必须达到全民级别。低幼向的国产动漫接受群体有限,市场逐渐认识到儿童并非观影的主要群体,反观青少年、成人向的国产动漫却激流勇上,票房和口碑皆创新高。《大圣归来》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将古典神魔故事与网络影像技术相融合,成功形成全年龄段的口碑传播,开启了中国二次元偶像的先河。《捉妖记》凭借真人+CG的电影模式,收获了极高的人气和票房,保持了六个月的华语票房冠军成绩。《万万没想到:西游篇》 则被看作是90后二次元动漫的3D视觉化呈现。

电影领域出现很多翻拍或改编自二次元的作品,根本原因是国内电影行业优秀IP紧缺,也显示了对原创内容的迫切需求。中国电影的“互联网+”模式已经渗透进了全产业链,得益于与互联网的天然联系,二次元自然而然成为IP改编的一大金矿。

二、“萌属性”添加——角色设定标签化

在二次元的世界里,有多种“萌属性”,它们集合了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比如“萝莉”“女王”“软妹子”等,与当下日益增多的网络新词“傻白甜”“女汉子”“男闺蜜”等相契合,而后者正广泛应用于都市电影和青春电影中。比如《致青春》郑微——女神经;《何以笙箫默》何以琛——高富帅;《滚蛋吧,肿瘤君》熊顿——女汉子;《我的少女时代》林真心——傻白甜。

动漫创作之初,就是靠添加一些固有的“萌属性”来完成人物设定,以满足观众的期待视界。二次元的世界里有一种行为,叫做“控”,比如有些漫迷“控”萝莉、“控”正太等,这类似于有些影迷只喜欢看某一特定类型的影片,表现的同样是一种观赏倾向。电影渐渐开始主打“概念化”的风格,像白百合接连出演的几部影片《失恋33天》《分手合约》《滚蛋吧,肿瘤君》等,被称为“小妞儿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开创了“大叔电影”。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流行文化要通过大量生产和复制作品以扩大其影响。二次元的“萌属性”和影视作品的“概念化”说到底都是一种标签。标签化人物通俗易懂、接受性强,最重要的是具有可复制性。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对这种属性持批判态度,斥其为“千篇一律的复制”,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依托于这种复制。

来源于网络的各种人物标签大多拥有被普遍认可的定义,电影编剧创作时选取其性格特质,加工成的角色就具有了鲜明个性,并且兼备定位清晰的优势,可为电影吸引既定的观影群体。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电影逐渐步入商业轨道,标签化归根到底还是商业化。

三、“自我中心”叙事——讲述视角主观化

二次元渗透下的电影较之传统电影有所不同,这些影片放弃了全景式、客观的——即上帝的全知视角,代之以主人公主观化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生活。这种模式的自主带入空间更大,并且往往伴随二次元视域下的“自我中心”叙事。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更多电影选取的是小人物、中产阶级以及学生的视角。二次元文化往往与这些词相互融合——“网生代”“青春电影”“新都市电影”,其根本指向是同一个群体。

青少年亚文化总是以反叛和解构的方式存在,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年人都要完成对既定文化的颠覆。西方国家的青年亚文化往往有具体的凝结对象,例如“朋克”、摇滚乐、嬉皮士等种种物化表征,反观当代中国,青少年只能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抵制成年人文化。二次元归根到底是一个虚拟的、充满幻想色彩的世界,反过来说在二次元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沉重的东西,其基调是自由、放松和欢乐。

不少观众能在二次元的世界里找到共鸣、治愈和爱。银幕前的我们可以穿梭于两个次元当中,但在现实社会中还是逃脱不了升学、就业之苦,虚拟的世界里虽然也有法度与规则、正义与邪恶,但仍是一个逃离现实束缚的“理想王国”。像《滚蛋吧,肿瘤君》《我的少女时代》这样处处透漏着二次元气息的电影,总会因为过分的主观化令人怀疑其真实程度,但对二次元忠实影迷来说,这类电影

的形式是夸张的,情节是剧情化的,唯有感情的逼真令虚构也显得真实。

四、弹幕“吐槽”——影视审美双向化

“吐槽”一词源于日本,是指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是ACG次文化常用的词汇之一,而悬浮于视频上方、能发“吐槽”的实时评论功能则被称为“弹幕”。弹幕文化本与二次元文化同根同源,但现在似乎成为了各个视频网站的标配,边看视频边发弹幕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画面往往被应接不暇的弹幕所覆盖。电影《万万没想到:西游篇》中语速极快且信息量极大的对话,正是对弹幕吐槽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大陆,最著名的弹幕视频网站是AcFun和Bilibili,后者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年轻人潮流文化交流社区。近几年A站和B站经过多轮融资,先后都成立了自己的影业公司,这意味着内地最具影响力的两大二次元视频网站已经在电影行业集合,原本只是亚文化向潮流文化的一次华丽转身,现在更兼裹挟资本强势来袭。

动画电影《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都市电影《小时代3》、武侠电影《绣春刀》等,都曾开设过弹幕专场。弹幕电影与影院银幕上的电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介质,银幕电影已经完结,而弹幕的存在打破了这种圆满封闭。比起单向传播的银幕电影,弹幕用户明显已具有了参与性,频繁发送弹幕使他们有了强烈的介入感。弹幕的出现外化了其他观众的存在,也有一定仪式性的意义。

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兴盛,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即“电子乌托邦”时代,这个时代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对“他者”的关注。正如姚斯所说,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地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二次元观众一直致力于打破次元壁,在二次元和三次元中构架起沟通的桥梁,弹幕的存在满足了观众之间的对话、观众与影片中人物的对话。

五、结语

二次元是相对于现实世界即三次元而言的。从命名之初,仿佛二者不相融合,但在影视领域,二次元审美已经强势入侵三次元,对电影的创作、发行和放映等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二次元不会根本改变电影业,但是电影一定会二次元化。

参考文献:

[1][德]阿多诺.美学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德]姚斯,[美]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陈露露(1992-),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传播;

胡铁强(1974-),湖南宁乡人,副教授,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91-02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二次元亚文化电影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品味例题走进“二次元”世界
当电影遇上“二次元”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资本浪潮中的“二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