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 李佩萤 侯霁雯 冷吉辉
[摘要]近年来,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普遍存有下降趋势。高校责任文化体系的构建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大学生接触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实际情况,对教育模式、环境熏陶、相关管理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责任文化体系;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01-02
责任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言警句都是我们民族社会责任意识的集中体现,如今却受学校教育偏差、家庭教育不足、社会风气不良等因素等影响,成为了课本中的“考试诗句”。如何加强高校责任文化教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关于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一)当前责任教育模式的现状与缺陷
责任教育是通过多种教育手段,让受教育者明确自己的责任,认识自觉履行责任的重要意义,增强自己的责任心,树立责任权威,努力形成人人讲责任,人人负责任,以自觉履行责任为荣,以逃避责任或对责任打折扣为耻的良好社会风气,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就是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民族责任、道德责任、职业责任、家庭责任、个人责任的教育,从而确立责任意识,增强责任心,提高责任能力,使之成为有高度责任感的“四有”新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高校“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众多高校的责任教育仍多以书本教育为主,意在通过教学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但是,这些责任认知教育理论终究距离大学生太遥远。而高校责任实践教育也没有达到预期。
(二)大学阶段家庭教育对责任实践能力的影响
大学阶段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主要应是配合学校非智力因素的引导和点拨,着重于综合素质的培养。现在大学校园的孩子都是90年代后的独生子女,大多从小就娇生惯养,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也缺乏对子女的责任感初期培育。早期学校教育也均以考入名牌大学为目标,盲目关注智育成绩,形成“应试教育”、“应赛教育”模式,依旧忽略责任感的培育。这些使他们步人大学后,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综合能力差、权利意识强而责任感弱等问题。同时他们的父辈也大多是接受过初等教育的70后,家长在教育中不乏有错误和偏颇的思维,这些错误思维传输给子辈后又造成新的后果。
(三)借鉴国外文化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在校期间,高校的监督效果更明显,更利于提升大学生责任实践能力。方法上,高校可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在培养人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上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模式。调查发现,我国高校目前多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管理上也缺乏创新手段。灌输式教育至今在思想工作中仍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参与的少,许多学生虽认识却不认同,社会主体意识也不可能在这种教育之中得到加强。在教学上,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比较模糊,导致作为手段的学习和考试反倒成了目的。相比国外,我国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学习借鉴西方课堂与活动相结合,在强调学习的同时,注重素质教育。在责任教育的方面还可改变传统的课时安排,在校期间就将课堂知识传授与课外实践环节相结合,将实践也计人课程成绩,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责任实践能力、培养更加优秀综合型人才。
二、关于环境熏陶的思考与建议
(一)环境熏陶的重要性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的好坏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其重要。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些个人主义强烈、生命意识薄弱,社会公德意识缺乏,诚信意识低下等问题,很多是由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熏染造成的。当代大学生所接触到的环境可分为高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互联网环境,这些环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对责任的认知。要想搞好责任教育,必须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营造环境的有效途径
高校环境的营造者可分为教育者和同期受教育者。教育者除传授知识外,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尊重科学,明白履行责任的重要性,帮助其改变责任观念淡漠、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现状,高校责任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将其归为家庭压力、环境影响和错误思想三方面。学生父母一味地关注孩子成绩,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受家庭教育影响,孩子形成分数至上的理念,考试中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成绩。还有一部分学生或许上大学之前从不作弊,但上大学之后,受到同期教育者的不良影响,整个考场内考生都在作弊的情况下,从众思维使他作弊。因此,改变考场风气是高校教育者必须重视的问题。但是改变方法不仅仅是严抓,还应包括思想改变,纠正大学生的错误认知。很多大学生甚至不知道为什么上大学,认为大学中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轨,导致他们出现了“60分万岁”的消极应考态度。传统的“应试教育”、“应赛教育”降低了教育的人文主义内涵和价值,使学生麻木学习,与原本的教育初衷相悖。高校教育者应再次为其明确,学习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让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才能使其更好的面对知识、面对考试。
对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高校也不是无法作为,可以利用自身的号召力、影响力增强其责任意识。不少家长仍然受长期应试教育惯性的影响,忽视对成年子女进行做人方面的教育引导。此时,高校可以远程提醒和刺激,让家长在家中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
再观社会环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相当频繁,网络阅读成为了他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手段。这些资讯中,有不少是个别媒体为了博噱头而刻意描述的负面资讯,其所形成的负能量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责任观、价值观。面对负面影响的挑战,高校应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例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样使用互联网,确立高校图书馆文化引领功能的基本内涵,弘扬广大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人格健康和道德高尚的行为文化等。
三、关于相关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一)高校完善相关问责制度
责任既包含了责任能力、责任心、责任意识,又包含了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反映。同一责任在不同角色身上,既可以表现为道德行为,也可以表现为法律行为。个体德行的高低,主要依据行为主体自觉履行责任的程度和责任失误的程度来确认。因此归责是责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归责需遵循“合法、公正、有效、合理”这一原则。那么高校的管理者想实现这一原则,更好的构建高校责任文化,高校就必须拥有完善合理的问责制。所谓问责制,是指问责主体对其管辖范围内各级组织和成员存在的不承担职责和不履行义务等情况,实施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问责制的实施要求高校在发现问责事项后,相关部门根据规定的问责程序,问人与问制同时进行,即在事情发生后不仅对人进行问责,还要在使用问责制的同时不断改进问责制中不合理的地方。高校应以服务于公共利益为基本目标高校公共利益的共同目标,促使高校不同利益者在问责机制中,通过参与、谈判、协商等手段达成共识。他们共同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课程的设置、人才的培养等学校事务,共同分担责任。此外,还要高校还应构建问责权力体系,明确高校问责主体的权限,营造问责文化。
(二)归责方公正性对待受责方
高校责任文化体系的建立离不开责任的公正性。即所有师生严格遵守工作程序和有关规定行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能独立的公正的做出判断。通过高校的合理问责、归责,来体现出责任的严肃性,社会的公正性,对履行责任好、实现责任坚决的人进行鼓励、奖赏,给履行责任不好、甚至是逃避责任的人给予惩罚,从而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只有有效、公正的对待与责任相关的行为,才能培养出责任意识强的大学生。同时,要适时在选用教育灌输、环境熏陶、心灵感化等手段之外,挖掘新兴现代教育技术,努力使责任教育入耳、人脑、人心。
(责任编辑: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