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湄
提到游戏,幼儿教师自然会想到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建构游戏等一些带有一定规则、具有明确目的的游戏。事实上,《纲要》倡导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包含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游戏,引申开则为“一日生活皆游戏”。
教师对幼儿活动水平要有敏锐观察力,具有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具有灵活的教育活动组织应变能力,具有带领幼儿活动走向价值化的引导能力等。如我园实施的表演课程,幼儿通过自主表演游戏,学会与同伴合作设计广告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策划宣传、道具制作等,在此过程中,幼儿的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均得到提升。可见,游戏中的教学非常具有可行性,能为幼儿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重视游戏精神在教师教学思想意识中的渗透,将游戏归还给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幼儿游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幼儿自发游戏
虽然幼儿园的游戏多半是教师组织的,但陶行知非常重视儿童自发自动的游戏。他认为儿童在自发自动的游戏里有自己的目的、计划。家庭里,很多父母不了解它的价值,在孩子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差遣做其他的事,令其中止游戏。如果自发自动的游戏常常受到阻止和打断,对孩子以后生活和做事会产生有头无尾的影响。儿童自发自动的游戏不仅在家里有,在幼儿园户外自由活动的时候也随处可见。这时候教师千万不要随意打断,应当因势利导,帮助儿童根据游戏目的贯彻到底,这对儿童将来做事一定有成功的影响。此外,教师在教室里应当尽量使儿童自发自动地做游戏,自己定目标,自己计划机会,这对他们将来人生有重要影响。自发自动游戏(即当今的自由游戏)对儿童最大的价值在于养成全神贯注的习惯,使行为与精神达到统一,有利于儿童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形成。从古至今,伟大的作品虽然时隔千百年,却仍能扣动人心,产生共鸣,这是文学家与艺术家全神贯注的结果。当儿童专心致志某一游戏时,如用沙土或积木堆砌一个物体,无知的成人往往加以呼唤或差遣,使他们一贯的精神随之停顿,陶行知疾呼“这实在是可惜之至。”
二、关注幼儿游戏规则
“每一种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这是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的最基本条件。这个规则,也可以说是大家的公议,既然大家可以共同议论决定,那么游戏规则就是可以改变的。如玩“滑滑梯”游戏,教师让小朋友自己想出大家都能玩的办法,经过大家共同商议,最后决定“大家排队”,老师还把这个决议写在木板上钉在滑梯旁,当做大家共同制定的办法。在制定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学到自己立法自己遵守,还懂得尊重自己的意见也尊重别人的意见。所以,老师要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学着制定游戏规则,并遵守。
三、教师与幼儿游戏需达到精神同化的地步
做游戏的人不仅指儿童,还指跟儿童一起游戏的老师。如教师和儿童一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教师当猫,儿童当老鼠,在玩得正高兴时,教师会忘了自己,变成真正的猫,这就是在游戏中沉入忘我境界,在游戏世界里陶醉自己,达到精神与游戏的同化。教师在游戏中如果能做到精神同化,这种人格暗示会深深影响儿童的精神。如果教师自己不专心,那么也看不出儿童不专心。“其身正,不令而行”,这就是人格陶冶的力量,精神同化所起的人格暗示作用也是同样的道理。那么教师该怎样做才能与儿童游戏时达到精神同化?陶行知认为“教师教游戏的时候,应当在‘做上教,儿童在‘做上学。教师站在旁边教他们怎样做,不如自己兴高采烈地和他们一起做。不仅使儿童学起来容易,并且兴趣格外浓厚”。儿童怎样做游戏,就怎样学,儿童怎样学游戏,教师就怎样教,并且教师要参与游戏,与儿童互动。“做学教合一”是达到精神同化的必经之路。
四、工作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工作
陶行知基于对我国不同时代幼儿园手工的研究,批判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对儿童工作和游戏的看法。我国还停留在封建阶段时,幼儿上学是企图成为独占知识的士大夫阶层,以求高贵身份,至于生产劳动,那是工农阶级的事情,所以那时候的幼儿园是没有手工、工作概念的;现在我国向工业社会发展,必须学会工业社会活动的能力,教育部于1929年颁布了幼稚园课程,制定了教学目标,包括发展儿童大筋肉、精细动作,培养团体合作、个人独立活动的能力。但幼稚园常常因为节省经费、工作设施麻烦、求外表的整洁等原因,把工作范围一再缩小,工作时间一再缩短,仅保留画画和剪纸。
五、注重游戏的本体价值
陶行知反对将游戏当做某一种哲学或道德工具看待,福禄贝尔指出人们虽重视游戏,但忽略游戏本身的价值,只把游戏当做实现神秘哲学的手段。他提出,“要注意游戏本身的价值”。在游戏选材时,不用固定现成的材料勉强他们做机械的反应,而是多给儿童自由创作的机会;在游戏实施时,不注重形式成绩和模仿操练,而使他们有更多自己发表、订正的机会;在游戏过程中,设法引起儿童动作上的需要,使儿童感到游戏的流畅自然,不间断于各环节技术上的操练。1953年陶行知在台南师范学校幼稚实验班指导行为课程,每周拟定课程,包含一个设计和每日指导方法要点。在第三设计以“饼和饼铺”为中心题的概要中,除了让儿童获得饼的成分、买卖的意义、纸币的功能、劳动的趣味等知识外,一个重要目的即“体验游戏后的快感”,可见陶行知重视儿童从游戏中得到快乐体验。
六、顺应“爱好游戏”的自然性
顺应“爱好游戏”的自然性向,不仅指尊重儿童“爱好游戏”的心理,还应尊重儿童游戏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从出生到两岁,他的感官四肢正快速发展,此时期的游戏应特别注重动作自由与吸收经验。如在的他床上挂色球,给他会响的玩具等。两岁以后,从独自游戏渐生伴侶的需要,一张纸撕撕涂涂已满足不了,常要做出一件东西来才好,这一时期应注意表演游戏,使之学习社会上各种知能。入学以后,儿童筋肉更强健,知识更丰富,社交性自然更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