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思教育:从兴趣和思变抓住教育本质

2016-06-29 06:04李相和
教育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能力

文/李相和



兴思教育:从兴趣和思变抓住教育本质

文/李相和

做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首先应以人为本,从人的成长需求认识教育,以孩子的审美兴趣和生存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其兴趣爱好和思变能力,这就是兴思教育——兴趣、思变,引兴启思,塑趣求变。也就是说,教育要依据人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遵循社会政治需求,适应时代的变迁,引领学生做到兴有理想,思有智慧,动有目标,进而逐渐与社会、政治融合为一体,最终完成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审美兴趣是人生的起始

人的一切努力来自于兴趣动机。顾明远先生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发动机,而兴趣和美又是衍生关系,兴趣源于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美丽的地球所孕育的这个世界处处皆艺术。孩子从一出生那天起,就生活在美的世界里,享受着美的视觉,接受着美的教育,从事着美的行为。孩子的第一次涂鸦就是他对这个世界一种审美意识的表达,随着年龄、体验、眼界的不断拓展,随着对形象美、科学美、社会美的不断认识,他的审美价值追求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譬如,小时候理想是当画家、舞蹈家、歌唱家,这源于他的自我体验;上学后认识范围宽阔一些,他可能对教师之美、医生之美、军人之美有了追求;再随着学识、眼界的开阔,他可能对运动之美,科学之美充满好奇;等上了大学或参加工作之后,他可能对政治之美、金融之美、管理之美等等产生了具体的理想追求。所以教育应随时而为,从美出发,引导孩子感受并认识自然美、生活美,以此为起点,辐射社会美、国家美等价值认同和理解,达到自我生存与社会需求融为一体的生态。

审美兴趣对个人人生幸福指数和社会稳定具有相对重要性。蔡元培先生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体现出审美的社会功能性。“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先生看来,以美育代宗教,可以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接受纯正的艺术熏陶,满足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王国维先生在《去毒篇》中这样阐述:“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他从客观上表述了美学、宗教的本质属性就是对人与社会的功能作用。随着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中国审美文化在未来十五到二十年将是人们幸福指数提升、社会稳定的主流文化意识,而审美意识作为一个人个性情操和心灵美的反映,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进而塑造人高尚的品格,达到自我与他人认同,自我与社会相融,形成主动维护社会生态系统的骨干力量。

审美意识不断地提升——即美育,其本质是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指引,开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美育在我国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2015年9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发布,充分说明美育在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审美兴趣对个人人生幸福指数和社会稳定具有相对重要性。

思变是“存在”的前提

当生命诞生之日起,其生存能力培养就是一生中最重要事情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动物如何培育下一代有了充分认识,无论是生物链顶端的老虎,还是低端的昆虫,它们在孩子幼小时期就按着生存法则对自己的子女进行隐藏、打斗、捕食等生存技能的训练。动物如此,人更是如此。动物生存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其生存技能也相对简约,但人生存的环境相对复杂和变化多样,要想在不同年龄段获得不同生存本领,就需要个人和他人对其进行不断培育和训练。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生存环境的速变,人的生存能力相对于动物来说其变数极大,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所以能力和思变需要紧密结合并不断创新。从石器猎物到网络订购,从钻木取火到航天卫星,可以看出从古至今适应生存思维能力和追求生存思维能力即思变能力是不断更新、不断提高的,所以基础教育应以培育学生生存能力为主,从“存在”开启人生教育,培养生存思变能力,这既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的,也是使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兴趣和思变角度构建教育生态系统

办学无非遵守两点:一曰道,二曰术。学校办学之道的本质就是为孩子未来的生存发展奠基,而课程、活动、课堂、教法等都是“术”,都是为育人之道服务的。从兴趣特长和个性成长来看,小学教育办学思路当从审美兴趣出发,不断引导学生兴趣发展,培养其相应的追求能力和习惯,同时促进其思变能力不断提高。当然,人是社会人,会不断进入社会、参与社会,附加的教育目标应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以及社会参与而相应增加。

道以载术,术亦载道。针对小学教育,其办学课程设置当以引导审美兴趣为主,要注重形散而神不散,引领兴趣和培养生存能力是“道”,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设置唇齿相依,形成吸引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变能力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系统。课程开发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内容,课程开发既要有中国文化“根的渊源,又要有干的现实存在,更要有冠的深远意义”。特别是地方课程开发应最大限度从兴趣出发,为核心目标服务,为学生未来十五年至二十年社会发展状况思考,不断引领培养符合国家需求型人才;活动开展也应多多体现“合力抓一,多元体现,殊途同归”。教育家之所以成为“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有多伟大,而是因为他们能抓住教育教学核心要点的独到角度进行系统性思考与分析。不仅思考其“术”,更是思考其“道”,思考被教育者生存、生活能力如何形成的问题。看一个教育者层次,不仅仅要看他的行动,更要看他的思想。意识决定行动,结果反映水平。做“术”的人永远都是跟从者,而不是独领风骚者;永远是平淡的过活者,而不是享受生活的快乐者。

>>活动

教学之术诸如语、数、英等学科的不同教法(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试验法)、学科思维导图、课堂教学环节安排、评价语言准确性要求、教学多媒体运用、听课习惯训练、提问与回答问题的语言逻辑要求等等,这些“术”的运用必须附加教育教学之“道”。以道驭术方为上策,否则为“术”而“术”,永远都是下下之策。“教育教学之术是以生为本,是为学生的生命、生存能力培养和未来的生活品质提升而运用。”如当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教师不要成为使用信息化工具的奴隶,而要成为运用信息化工具的钢琴家。

课堂是兴趣的吸铁石。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点燃个人心中那个兴趣火焰,激励他不断学习,引导他深度寻找、分析、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的思维。阿里双11所创造的价值,意味着在互联网时代要重新评估教育;慕课的出现让大家重新审视教学新方式。有人说现在的知识信息量一年等于过去五千年的量,让学生掌握知识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宗旨。当今技术手段的进步给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器材的更新换代带来了教学方式上的巨大变革,这都是思变的结果。教育者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新工具把课堂建设成吸铁石,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培养其思变能力,提升课堂实效,促进其成长成才。教育者不能把被教育者培育得既没了动物的野性,也没了民族的血性,更没了人的高贵性。课堂教学必须以人为本,育人为本,从人的动物性角度培养生存能力,从人的社会性角度培养其高贵性。

在学生把课堂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中还应包括: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实践就形不成技能。在知识转化为技能过程中,思维启迪应是主线。思变课堂应是这样的流程体系:知识(启迪)思维(核心问题的思考、思变)智慧(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核心价值观)能力生存、生活。思变是将获取的碎片知识进行梳理并提取成体系,最后将其运用到思考、解决问题当中。这种课堂的高度取决于教师修养,深度取决于学生素养,宽度取决于小组团队交流。

以理念、课程、课堂、教学等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因此,教育应立足于兴趣、思变两个基本点,对要素之间进行全面、系统、深度思考,提前制定方案,研讨解决问题策略,把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创新能力,达到人人成长成才作为办学的核心目标,以期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高城山小学)

责任编辑 张一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