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方智果 魏 群 王运新 (上海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型养老社区规划探索
——以抚州市崇仁县生态养老社区为例1
文/ 方智果 魏 群 王运新 (上海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摘要:本文以小城市人口背景为出发点,在分析当前小城市养老社区发展状况及问题的基础上,以老年人心理与生理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江西抚州市“崇仁生态养老社区”规划设计实践,从景观规划、慢性系统网络组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多方面积极探求符合小城市老年群体居住心理和行为习惯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养老社区建设策略。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社区;规划设计
1本文系上海理工大学校内人文社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F16309011)、上海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D15309001) 、上海教委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015309008)的研究成果。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已成为全球性重大社会发展问题。根据我国第五次和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下简称“五普”“六普”)结果显示,城市及农村60岁以上人占比分别从2000年的9.68%与10.91%攀升至2010年的11.68%与14.98%。这表面,小城市及乡镇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同时由于青年外出务工比例较高,养老双轨模式的实施,小城市及乡镇老龄化问题就更为严峻。
小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文化、生活习惯呈现一定的特殊性,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小城市养老社区,满足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需求已成为凝结着社会责任感的研究课题。本文结合抚州养老社区项目,分析当地人口老龄化特征,研究其所带来的影响,并从几方面给出小城市养老社区相应规划原则及设计建议。
1.1 背景纵览——抚州市老龄人口总量快速增长
据六普数据表明,抚州全市60岁及以上的人口有41.71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加11.01万人,10年间增长35.9%,年均增长3.1%。200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市总人口比重为8.6%,到2010年该比重提高到10.7%,10年间该比重提高了2.1个百分点(图1)。1 再结合图二人口年龄构成数据分析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增长,老年人口比例呈逐步增长趋势,中年人口增长幅度亦明显加大,但青年人口却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青年人的养老负担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重。
1.2 养老社区主要形式
国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人口老龄化的特殊国情并在借鉴发达国家养老居住问题的经验基础上提倡“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居住模式,同时确定了“9073”养老服务模式。从上述养老政策可以看出,居家与社区养老是目前即符合老年群体也适合国情的主要模式,而社区是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各类使用需求的重要媒介。
图1 2010年抚州市人口按年龄分组分布图
图2 2010年与2000年抚州市人口年龄构成图
表1 我国养老社区类型
当前我国已建养老社区按其特征可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一般设置于交通便利且临近医疗设施的普通居民区内。此形态既能满足老人群体与子孙共同生活的需求,也可让其接触到不同年龄段的居住者,建立自信的生活形态。其二为专为老年群体建造的综合性养老社区,其中包含老年住宅、福利公寓、老年综合服务站等“适老性”配套设施,一般建设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最后一类为利用山水自然景观资源建设的度假型养老社区。3这类养老社区在利用自身的山水景观条件基础上再引入相应的养生、护理、休闲业态比如生态采摘园、温泉水疗、亲水乐园等等(表1),集老年人养老护理与年轻人休闲度假为一体。
2.1 养老社区主要问题
针对抚州市的老年人情况,抚州老龄化既呈现出与大、中城市的共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具体分析如下:
(1)注重硬件设备的完善,而缺少对老年人精神需求和人文关怀的考虑。
传统养老社区规范与项目实践遵循非常严格而理性的功能经济技术指标,国家也制定了相关规范标准,测算各老人设施的配建标准及各种功能性房间的面积,却往往忽视老年居住者的心理与精神需求。随着老年群体年龄增长以及各部位机能退化、衰老等原因,他们更易产生诸多消极心理如孤寂感、失落感、自卑等。因此在景观、规划及小品的设计中,必须考虑等满足老人的依存、亲和、信息、目标转换、尊重与爱等需求,通过多形式、多元化的设计缓解老年人的各种消极心理。
按照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的观点,老人有三个层次的需求。其一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其二是社会需求即参与社会活动。第三个是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就是调动老年人积极性,引导他们做有意义的活动。由此以老年人为本的养老社区及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不能简单考虑基本的功能需求,而更应关系精神生活质量,设置一些能促进老年人活动的外部环境和设施,让他们能够满足上述三种层次需求,在老有所养的同时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2)社会养老设施不能满足当前迫切的养老需求
传统的儒家隐性价值观是居家式养老,中国大多数老人对亲情和家庭的情感需求有很强的家庭观念,期待落叶归根能与子孙辈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抚州市外出务工人员比例越来越高,留守老人基本得不到家庭成员的照看与护理。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有数据表明,2010年抚州市有养老服务机构172个,年末职工人数686人,年末床位数9079张,现有养老设施、产品、服务完全不能满足老年人实际需求。
(3)社会养老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在城乡实施二元分割的养老双轨模式,城镇与农村人口享受到的养老设施存在明显差异,占老年人口总数60%的农村老人却并未纳入养老保障体系。而另外一方面,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与养老制度的不均衡,导致不同地区的养老设施配套差异较大。
(4)忽略中低龄健康老人的“老有所为”需求。
据抚州市“六普”数据统计,2010年,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健康的占43.9%,基本健康的占42.6%,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占11.7%,生活不能自理的占1.8%。上述数据说明抚州老年人身体健康比例约占老人总人口比例90%左右,而这部分老人生命力相对旺盛,需要的社会活动也相对较多,满足其老有所为的人生价值体验也是养老社区规划设需要重视的。
针对抚州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本文在分析抚州养老社区背景、发展状况及的基础上,着重以老年人心理与生理需求为出发点,建议如下:
首先,利用社区主导方式减轻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压力。
图3 崇仁养老社区具有交通便利和自然景观丰富的条件
坚持政府投资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原则,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养老服务业,搞好养老服务设施,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提供多种形态的居住形式。同时为减轻政府负担,政府并不直接参与或只是提供必要协助,帮助形成一个由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发展模式。
其次,在社区的服务建设中应考虑老年人“老有所为”的心理需求为其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和硬件设施环境。由于生活能自理的低龄健康老人生命力相对旺盛,社会活动需求较多,可让他们担任社区管理或简单照护服务,这有利于老人高层次、多方位的追求和自我实现,满足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权利同时也可减少老年人的养老负担。
最后,在社区中要多注意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这主要可以从二方面着手:
①配置修身养性的文化娱乐设施
老年人的生活要积极健康,在心理学上的理解要达到这一标准,首先要调动老年人内在的积极心理潜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老年社区内设置老年活动中心和社区老年学校等,活动中心可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交流展览,也可作为老年人以文会友的场所;老年学校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开设各类兴趣班等不但为老年人提供互动交流场所,还可充实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②营造生态绿色的社区环境氛围
由于社区中老人大多来自农村,一般来说对农耕文化有特殊情感,具有亲近田园,渴望看到生机盎然的心理需求,故在社区建筑和景观设施设计上可选择适合农村风土人情的元素与理念,材质选择最好可就地取材,借此获得符合老人心理需求的环境氛围。养老社区中还可结合自然景观区设置蔬菜及花卉采摘园,提供给老年人一个身心建康和享受劳作的绿色生态环境。
图4 崇仁养老社区鸟瞰图
本项目位于抚州市崇仁县内,崇仁地处江西省中部偏东,直线距离省会南昌110km,距离吉安110km,距离抚州40km,交通位置便利。基地主要道路毗邻抚吉高速,抚吉高速联络线的修通,使养老社区具备交通便利、环境优良、安静舒适的条件。160亩基地呈梯形,位于基地东西中轴线是最高脊,地形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空间上呈现出环抱和汇聚的特点。入区道路多集中在主干道两侧,规划范围内主要现状水体集中在基地南部区域(图3)。结合项目具体分析如下:
(1)基地东面,具有很强的可达性和较高的景观价值,同时沿高速公路又有很好的对外展示面。
(2)基地内的水体景观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现状,将绿地、院落与蜿蜒曲折的水体结合,形成休闲、有机整体的园林景观。
(3)东西中心高脊线和南面水体及它引入的水系,可分为四个小区域并灵活布置不同的功能建筑群,同时最高脊线是视觉的景观轴线。
(4)场地微地形丰富,可设置多个台地,有助于打造多层次的环境景观布局。
5.1 设计理念
依托项目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料之优势,利用独特的山水资源和艾坊村的人文特色,
在保留现状特色的同时引景入区,对场地的自然与人文、养老要素进行充分的相互融合,同时以温馨亲情的需求诉求点为线索,吸引年轻人到社区中度假,打造集养老护理、健康居住、休闲度假、社区文化四大价值体系于一体的悠闲康乐养老社区(图4)。
5.2 规划结构
在尊重自然地形的基础上,规划梳理各个组团关系,提出了两轴与五片区的规划结构即两轴多点、南北分区。
(1)两大轴:分别是考虑农村老人特殊心理需求的,结合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南北向孝文化景观轴与东西向农耕文化景观轴。
(2)五片:满足社区养老服务的五大区域,包含居住、生活休闲、文化娱乐、医疗护理、健康养生等多个配套功能。在上述基础上,方案通过农耕文化与孝文化两个景观轴串联各功能区域,以满足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设计出具有“老年专属”“休闲度假”“居家感受”特质和特性的老年社区(图5)。
生活居住区:独立生活区布置在规划设计中选择最安静,景色宜人的区位,以中心会所为界,分东西区域布置。东面为豪华别墅型,西面为高档公寓,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服务保障。
医疗服务区:在规划区中临近街道,并与社区外环路有直接通道的区位。
生态园区:布置在低点,集中布置,同时在基地设有密植的树林屏障。由社区内部自行组织,自行管理、自己种植的蔬菜农场,满足老年人渴望回归生活、老有所为的价值体现。
区域服务区:与社区相配套的、适应老年人各类需求的公共配套设施,如沿街商业、老年大学和休闲性会所等,自身还能通过商业开发辐射周边村落。
亲水区:亲水区设置在水体景观周围,以体验为主,为全家提供一个老少咸宜的亲子乐园,同时也可作为老人的运动场所,满足老年人亲近自然,渴望生机的心理诉求。
西藏地震台网所使用的面波震级MS依据《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1999),其测定如公式(3)所示,量取的A值是仿真为SK型地震计的水平分量面波振幅,而公式(4)的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的计算依据《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它只需要量取垂向的速度值,不需要仿真。式中,Vmax是符合震中距Δ、周期T要求的最大速度值,也是目前在使用的宽频带地震计的观测值。在范围上,MS(BB)量取时在震中距Δ和周期T上要比MS大。
图5 崇仁养老社区功能分区分析图
5.3 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设计分为三个级别:自由流畅的东西文化景观大道、曲径通幽的组团步行道和自然轻松的宅间小道形成一套完整的道路系统。通过各级道路系统可至各功能区,充分实现了交通的便捷性、可达性、趣味性及安全性,增强了社区的“专属性”和“休闲感”。
基地南北最高脊线作为社区的孝文化景观大道,串联三个组团和各宅间步道,形成完善的布局系统,同时有机地分隔不同功能的建筑群落。在交通组织和管理上,为创建老年社区首先要规划无障碍的社区环境,方案将小区设置成四个台地,形成独立的步行游览交通体系,方便老人休憩、游览与健身。台地周边设置7m双向环形车道,组成一个人车分流的道路交通体系,并在道路周边设置近400个生态停车位,有效解决了社区车行交通问题(图6)。
图6 崇仁养老社区道路交通分析图
5.4 慢行系统规划
农村老年群体自幼邻里交往活动丰富,对日常交流活动需求强烈。由此在老年社区中设置多层次慢行网络很重要。规划慢行网络由慢行游线和各级开放空间组成,一般根据使用功能可为三个层次。一级开放空间由中心广场、步行绿地、景观公园等几部分组成,通过开放功能吸引老人集聚,形成互动开放的绿色环境。二级开放空间由道旁休息空间和亲水空间组成,满足老人生态养生、休闲漫步的健康需求。三级开放空间由各类型会所和主题空间组成,具有服务针对性特点,为老年人平日交往活动提供场所和设施(图7)。
5.5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本项目的公共服务配套设置注意动、静分区,为减少对老年社区居住内部噪音影响,大型服务设施如社区剧场、健身娱乐中心、图书馆等布置在主入口附近。既针对老年人,也可作为公共设施与外部居民共用的服务设施,如医院、药店等则沿社区外围道路布置。其他配合老年人的小型生活服务设施,如小超市、理发店、公共餐厅、医疗服务站等则重复、分散地设置在组团出入口和底层商铺内,方便老人途经与使用。这种与其他功能混合的养老设施不但能引导老年人去做更有意义的活动,同时也为老年人提供了便利的生活。
图7 崇仁养老社区慢行系统示意图
中华孝文化博物馆提供社区亲情交流与活动设计机制,倡导小区孝道文化。生态体验园则为社区健康老人及周边地区提供一个能够参与、互动的生态体验场所,通过蔬菜、水果、花卉采摘园、特色农家乐等成为具有体验乐趣的生态度假地。
5.6 居住建筑形态
依照老年人的自然衰老过程和健康状况可分为三类,首先是身体健康自理型老人(self-helping aged people),其次是介助老人(device-helping aged people)和介护老人(under Nursiing aged people)。本项目建筑形态依照服务对象不同而有所差异,自理型老人采用与普通住宅较为类似的单元式,为介助和介护老人设计的住宅出于管理效率考虑采用集合式建筑形式,选取了有走道联通的工字形,走廊及局部放大的廊空间有利于老年人放松身心,还方便老年人聚在一起聊天解闷,消除孤独感,增加社交活动。(图8)。
图8 崇仁养老社区老年福利、高档公寓平面图
5.7 景观体系规划
(1)景观概念
利用现状地形和水库资源优势,自然式水景环面贯穿社区,再结合大部分较开阔水面,一步一景。沿河空间将融合文化元素将打造成水岸公园,启动沿溪休闲步道、景观植被、园林小品和亭台楼阁等项目建设,打造以展示孝文化为重点的人文滨水景观带。
(2)情境表达
沿湖的“二十四孝亭”主题景观节点以“二十四孝”为主题,对社区文化长廊上各个节点的休闲凉亭进行主题布置。亭楣上悬挂“二十四孝”典故图画,教育孩子们要孝老爱亲。社区的中低龄老人在带领家人或朋友游园的同时兼当讲解员(有偿或义务的),不知不觉中宣扬孝道文化,同时也满足了老年人自我实现的要求。此外还在社区规划设计和服务管理中建有可自行支配的生态园,内容丰富的园林内涵也能体现出该社区的文化气质,它既是基地周边的重要自然景观要素,也可以借此设计作为老年人垂钓、晨练等的运动场地(图9)。
图9 崇仁养老社区沿河景观
图10 崇仁养老社区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小品
在社区中生活的多是农村老人,故在景观设计上应在大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结合对意境的营造方式,选择适合农村风土人情的元素与理念,如日常的农耕文化中的牛拉车、犁、谷物等以达到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氛围,达到一种移情的概念,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图10)。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约翰• O •西蒙兹(John O. Simonds)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要设计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某个东西,而是一种体验”。这与人类的心理行为模式吻合,使人们再欣赏每一处景色的时候达到真切的体验感。本项目在景观设计中植入“农耕文化”的思想,结合生态体验园,在景观节点中设置与农耕文化相关的石碑与雕塑等景观艺术如,当老人置身于社区空间中时,触摸的不是水车,不是犁等雕塑小品,而是真切的使人产生联想的历史情怀。
现阶段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较其他发达国家还处在实践阶段。是一个从无到有的阶段,不论从国家政策的方向还是从商业运作的角度,养老社区和老年建筑都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它的规划都应摆脱传统社会养老设施的功能技术思维方式,并在规划布局和建筑功能形式上进行创新。
本项目以中小型城市的老年人为研究群体,在分析抚州市养老社区背景、发展状况及措施的基础上,在养老建筑的空间形式和意境中以老人的精神需求为切入点,从规划布局、道路交通、景观环境等多面探求基于人文关怀的养老社区建筑于环境设计手法,以满足老年人在老有所养的同时能够满足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需求。
(责任编辑:姥海永)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于抚州市统计局http://www.fztj.gov. cn/tjfx/201207/t20120709_1800021.html
[2] 同文献1
[3] 周燕珉、林婧怡. 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现状与规划原则探析[J]. 城市规划,2012(1)
[4] 周燕珉、林婧怡. 综合性养老社区的规划原则探析[J].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3(8)
[5] 约翰• O •西蒙兹,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 王蓓蕾. 基于人文关怀的养老社区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D].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
[7] 王鹏. 营造开放融合的老年社区:北京朝阳区常营乡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B2组团[J]. 建筑创造,2008(10)
[8] 董迪. 新型养老社区设计初探—以上海金山区枫泾镇耕莘养老社区设计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2013(3)
SWeitnhi oOr pLpiovi rntugn C itioems tmou Ennitjoyy P Tlahnenminsegl voefs P arnodv iDdion gS otmhee tEhlidnegr Ilny t --h- Tea kOe lCdh Aonggere n District of Fuzhou City 's Ecological Senior Living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Keywords:Aging population Pension community Planning and Design
Abstract:Aging society as a starting point, this article outlin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by analyz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urrent and future trends about pension service system, combined with practice of Chongren ecological pension community's planning and design, from landscape planning☒road and traffic organization☒layout of buildings and other aspects to explore small city's elderly retirement community mode which meets the China's elderly liv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 .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4187.2016.02.009
作者简介:方智果,现任教于上海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博士,研究方向:老年住宅设计与规划、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