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新尝试

2016-06-29 06:28王礼平
湖南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细语春雨诗句

王礼平



诗歌教学新尝试

王礼平

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诗歌鉴赏则又是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诗歌教学要把握诗歌的特点,学习和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能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分析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通过具体可行的方法来实现诗歌教学的目标呢?

一、诵读评议悟诗情

诗歌教学离不开反复的诵读,教师要在诵读中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启发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掌握常用的朗读方法与技巧,如重音、节奏、语速、语调等,并借之引导学生深入诗文,品味诗歌语言,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蕴,理解诗歌主题。如教学《雨说》,一学生在朗读“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一段时,把“走得很轻”“温声细语”两个词读得很轻,而“织”“丝缕”却读得很重。我抓住这个教学契机,适时引导学生开展了下面的讨论:

师:老师发现你把“走得很轻”“温声细语”两个词读得很轻,而“织”“丝缕”两个词却读得很重,能说说这样读的原因吗?

生1:我觉得,诗歌中“走得很轻”“温声细语”要读得轻柔、温和,因为这两个词言尽春雨的温柔,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春雨是悄悄地来到孩子身边,体现了春雨关爱孩子而又生怕惊扰孩子的美好情态。而“织”“丝缕”两个词语则让人形象地感受到了雨丝条条,天地变成白茫茫一片的景象,体现了春雨富有“爱心”的特点,所以通过重读予以强调。

师:哦,你读得不错,分析得也很透彻,且合乎情理。

生2:我认为,强调“爱心”不一定要重读,因为“织”“丝缕”在这里写出了雨丝细密轻盈的特点,用轻读更能体现春雨的特点和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师:那你能读一读吗?(生2朗读,把“织”“丝缕”读得很轻、很慢)大家感觉怎样?

生3:读得很好!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天地间密布着晶莹闪亮的雨丝。

生4:读得真棒!他的朗读也让我感受到了春雨对所有儿童博大无边的爱心,既轻柔又细腻。

师:不错,刚才这位同学的精彩朗读更能引人遐思,将思维的触角引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评价轻读“走得很轻”“温声细语”而重读“织”“丝缕”的原因,然后因势利导,进一步讨论、分析“织”“丝缕”到底应该轻读还是重读。学生通过评议和对比朗读,体会到“织”“丝缕”二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让人感受到春雨对所有儿童博大的爱心,很好地凸显了诗歌的主题和意蕴。

二、比较揣摩解诗意

比较揣摩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在诗歌教学中,若能把诗文中用得好的关键字词替换成其他词语,再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揣摩换词后的句子与原句的区别,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饮酒》(其五),在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时,可设问:诗句中“见”能否改成“望”?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揣摩,就会发现诗句中的“见”不能改成“望”,因为“见”字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正是这无意中的偶见使南山的美景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互映衬,从而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写出了诗人当时恬淡、闲适的心情。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加字或减字的方法,揣摩比较加减字词后与原句的区别,从而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如教学《星星变奏曲》,其中“鸟落满枝头”一句中的“满”字很传神,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揣摩比较去掉“满”字后的句子与原句的区别。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一个“满”字既突出了树上鸟的数量之多,又生动形象地描摹了一幅充满生机、活力与美感的优美画面,读后令人心驰神往。

三、描摹画面显意境

诗歌语言凝练优美,具有抒情性、含蓄性和跳跃性,这虽然给学生理解诗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教学时教师要灵活设计教学方法,精心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去发现、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如教学《山居秋暝》,教师可让学生抓住诗中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在头脑中生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内容进行补充、扩写,进而感受诗歌描摹的山水风光之美和创设的意境之美。这样图文转换的读写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力。

四、勾连补充促积淀

所谓“勾连”,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运用接近、相似、对比、因果等方式引导学生勾连相关的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在诗歌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勾连教学法能够快速地搭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相关的知识网络,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教学《登黄鹤楼》,品析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可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哪些诗句也表达了“游子思乡、离愁别绪”的主题。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神思飞越,一下子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纷纷举手发言,“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信手拈来,并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这些诗句字里行间蕴涵着的诗人因思念家乡而生发的离愁别绪。

(作者单位:永兴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细语春雨诗句
候鸟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春雨
春雨
巧用诗句育新人
细语
我悄声细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