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所“未来学校”

2016-06-29 01:29■晏
现代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学校课程

■晏 璟

办一所“未来学校”

■晏璟

2010年8月,在经历了5年的中学教学和10年的全区教科研工作后,我接受组织安排,担任了淄博高新区实验小学的校长。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我逐渐坚定了前进的方向:办一所未来学校,听到学生成长的笑声,看到教师成功的笑脸。

一、眺望远方:描绘未来学校图景

(一)未来学校是管理以人为本、实现教师内在价值的地方

在未来学校里,教师的工作、学习都可以通过云计算来实施,管理和教学过程中隐性的工作通过新技术和大数据的使用变得数据化、显性化。管理者能从具体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去思考真正有利于师生的工作。教师能够从应对各种枯燥无味的重复检查和低效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个人的专业发展,去研究真正对学生一生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内容整合和学习方式的设计。管理者与师生之间能够实现及时的沟通交流,关系更为平等,互动更为频繁,学习更加有效。每个人都主动积极地学习和工作,以实现教育使命为人生的价值追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二)未来学校是关注时代目标、实施系统课程内容的地方

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国家对基础教育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要求。但不同阶段培养重点不同:高中偏重成熟和独立,初中偏重关键和转折,小学则更加强调初步和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阶段培根固本的目标要求并不是让教育者囿于传统,而是要放眼未来社会,以确定当下的培养目标。现在还在中小学念书的孩子,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有六成都还没有“被发明”;现在成人帮孩子准备的工作能力,等到他们25岁时,对应的工作可能已经消失。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美国的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一书中认为,未来社会属于那些拥有全新思维的人,他们要具备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以及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等能力。要达到这些目标,就要将国家课程真正地校本化,整合各学科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和素质。同时,要有系统的教师培养课程和管理课程,以保证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未来学校是尊重差异、实施混合学习的地方

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百分之五的优等生加上百分之九十的中间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学生学习某一门学科达到的水平并不单是他能力水平的表现,而是他学习速度、学习方法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在新技术与大数据结合的未来学校,个体的差异性得到最大的尊重,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与此呼应,“大数据”能即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表现,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分析给学生提供最精准的指导。多功能讲桌、户外教学触屏、双向视讯以及师生手中的平板电脑等硬件配备诠释了传统师生关系互换的必然,课堂中师生间不再是“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而是问题解决的“合作者”。教育方法不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突出个性化,强调因材施教,实施多样的学习方式,进行混合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未来学校是资源开放、学习无处不在的地方

技术的无边界和数据的可视化,催生未来的学校成为开放的资源平台。在学校里,教室不再是相互分割的空间,学生能够在图书馆、操场、功能室、教室等任何他认为能够学习的地方与环境互动,与他人互动,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学校的围墙被网络空间打破,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及家庭资源充分融合,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皆学。在开放的学习空间中,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智慧不断生成。每个人不仅是资源的使用者,更成为资源的创造者。

二、对照蓝图:明确与未来学校之差距

2010年,淄博高新区实验小学借扩建之机配备了录播室、机器人实验室、3D打印室、陶艺教室、剪纸教室等多功能教室,办学条件超过山东省一类学校办学标准。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信息化及全球一体化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它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特别是对照未来学校的发展蓝图,学校更凸显出其差距与不足:

一是管理工作囿于传统、囿于常规,教师主动研究的意识不强,缺乏创新发展的动力。学校的管理沿用传统金字塔层级管理方式,管理者和教师多陷于繁忙琐屑的常规工作中被动应付;管理者多凭个人经验进行决策,决策缺乏科学的依据。二是忽视学生长远发展目标的关注,课程实施不系统。绝大多数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每节课、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很少关注时代发展对学生一生发展的目标要求。课程实施偏重于国家课程的落实,学科之间分界明显,学习内容和过程缺少综合化和系统化。三是课堂教学沿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单一,学生的探究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四是学校未搭建起有效的资源沟通平台,无法将丰富的社会资源引入教育教学,也无法及时了解社会及家长对学校的真实评价,不能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改进。我们的办学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渴望和需求。

三、脚踏实地:初探未来学校实践

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学生成长,学生成长的坚实基础是教师发展,教师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没有科学的学校管理,教师就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研究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为空谈。所以,建设未来学校,首先需要提高学校管理的实效性。只有促进以人为本的管理更好地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要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促进未来学校内涵发展持续性走向深入。明晰了迈向未来学校的阶段步骤,我们开启了通向未来学校的初步探索。

(一)依托信息化办公平台,促进以人为本的管理更好地落到实处

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全市率先探索数字化办公平台的使用。办公平台不仅促进了工作的及时落实、及时反馈,还能够将工作的隐性过程显性化,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

1.工作及时落实、及时反馈,促进教师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一是校内通知及时布置,帮助教师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通过“校内通知”的发布,不仅及时地将信息传达给教师,还可以将不同的通知发送给不同人员,减少无关通知干扰,让教师集中精力做好教学研究。管理层面可以根据教师名字颜色的变化及时把握通知接收情况,对没有看到通知的教师及时提醒。后台的大数据分析将教师的通知发布及阅读情况数据化呈现,一目了然。

二是“每日反馈”栏目及时记录展示,有利于问题马上整改。“每日反馈”栏目适合小学生管理特点。执勤校干每天及时将学生在校园中发生的关键事件发布到平台上,对不足提出指导,对优点进行肯定。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执勤校干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还有利于班主任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进行有效引导。更重要的是,学校可以从每日反馈的细节中提取重要信息,站在全局,从制度及机制上深入解决问题。

三是借助“留言管理”及时交流,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平台中的留言栏目分为“公共留言”、“个人留言”和“已发留言”三个部分,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及时交流,方便工作快速开展。“公共留言”就是一人对多人,“个人留言”方便一对一的交流。“已发留言”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方便教师在管理平台上查询自己以往发送过的信息和资料。

2.工作全程可视化,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

一是“公文流转”做到简化层级,增强工作透明度和责任感。“公文流转”栏目增强了中层校干工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也方便校长及时掌握文件落实程度,对签发不恰当的文件进行及时指导。整个工作落实过程公开透明,每个教师了解学校各项工作落实的进度情况。数据化、显性化的工作方式杜绝了工作中的“拖拉”现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总务报修”栏目详细记录工作量,提高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当物品需要维修时,教师通过“总务报修”平台申报维修项目及维修原因,总务主任审核后安排后勤人员按报修顺序进行维修。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查看自己的申报排序和维修情况,并可以在维修之后对维修效果进行评价。

三是资料印刷用数据呈现,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准备印制的材料先在平台上申请印刷,在信息录入平台后,由副校长室审核并安排专职教师印刷;在规定时间内,负责教师会将材料送到教师手中。此举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是用车登记一目了然,做到方便快捷。用车登记由办公室负责审核安排。教师外出开会学习,先在平台上申请用车登记,填写好出车时间、乘车地点、目的地、人数、用车原因等信息,办公室主任及时安排出车。从办公平台上可以及时收集到每位老师的用车统计,杜绝公车私用的现象。

五是教师请假利用平台进行登记,更具人性化。教师请假,首先需要登录平台进行电子请假,姓名、时间、请假缘由、是否调好课等方面一一填写清楚,工会主席认真审批。在请假的规定时间返回学校后再进行网上销假。

六是学生学业成长全程记录,成长经历成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学业分析”模块将学生每次的过程性测评情况进行记录分析,用图形、图表形象地展示每个班级和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态变化。家长和教师可以精确掌握孩子的学业变化情况,对孩子提供最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经历可以再现、可以重温甚至可以重复体验。

3.办公平台搭建起思想交流的平台,促进民主管理落到实处

一是通过“校长荐读”和“教师荐读”栏目,凝聚共识,形成发展合力。在“校长荐读”栏目中,校长可以根据学校发展推荐有针对性的文章,通过教师回复的看法掌握教师思想,为学校发展政策的制定调研真实信息。也可以将读书学习收获及时传递给教师,及时用先进的理念引领教师发展。还可以将学校发生的感人故事及情感进行传递,促进团队达成共识,凝聚人心。

二是“问卷调查”架起沟通桥梁,促进民主管理。在“问卷调查”栏目中,我们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计对学校的发展建议、金点子征集、优秀教师推荐、家长评教、教师互评等各种问卷,教师、学生、家长在完全匿名的情况下用电脑或手机登录平台作答后,信息平台会即时统计出数据,保证问卷真实、公开、公正,大大减轻了传统问卷统计的工作量。家长、教师和学校之间快捷、有效而及时的沟通,为学校及时准确地进行问题诊断并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帮助,促进学校民主管理。

(二)建立未来学校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实践

这里所说的课程体系是基于我校情况而建立的。它不仅包括学生成长所需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也包括为保障学生成长目标实现而建立的教师发展课程体系和学校管理课程体系。

1.建立学生成长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建立学生成长课程体系内容,明确课程框架及目标。学校立足于学生成长的根基和时代发展的需求,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立起学生成长的“德”“学”课程。“学生之德”课程突出培养学生成长过程的诚信、感恩、分享等方面。“学生之学”课程体系则侧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学生之德”课程体系主要以活动为载体,在有仪式、有故事的氛围中触及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够在感动中调整自己的行为规范,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或性格。其中,“诚信课程”以诚信故事集为主要的文本承载方式,渗透于班队会、阅读课及品德与社会的国家课程体系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之人。实施“学生之学”课程不仅需要将国家课程校本化,还需要开发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比如,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校开发了“思维拓展课程”和节点搭桥课程、数学阅读课程及思维工具课程等。

其次,要抓住变革学习方式这一关键,促进课程内容落到实处。2006年,学校在淄博市电教馆的引领下开启了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读写研究”。这个课题抓住6—8岁孩子阅读的关键时期,突破传统教学中识字难、阅读少、写作迟以及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多、追问多、割裂了文本的整体性等弊端,借助电脑开展大量识字和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和习惯。课题研究的关键之处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借助电脑全拼输入法通过打字进行写作,突破儿童写字“难”和“慢”影响写作的问题。同时,课下通过电脑进行多种识字方式练习,提高学生识字兴趣。二是建立书香校园网或博客,让生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产生更多互动。三是在大量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开展整本书阅读,将语言学习、文化传承、价值观引领等方面融为一体,优化传统语文教学。这个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生阅读写作方式的改变,为其他学科学习方式的改革做好了铺垫。

“平板”教学促进学习方式深入变革。从2012年起,学校改进传统的笔记本电脑,引入平板教学。平板电脑便于移动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生活。个性化学习的研究也由语文学科推广到英语学科,探索“敏特英语”在不同年级的学习方式,突破学生单词记忆的难题;探索“朗库英语”的学习,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发音水平。这个项目在推进之初曾受到英语教师的强烈反对。教师反对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当下的国家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都不能很好完成,再引入这些探索,如何进行完课本的内容呢?一学期的项目研究过去了,学生由于对单词和发音的快速掌握,原来需要几个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在一个课时内就能够轻松掌握。此时,教师真正着急的不再是国家课程如何讲完,而是如何引入新的阅读资源,让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英语学科的研究之路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一项新的探索即使再好,也可能会遇到传统理念及方式的强烈排斥。只有坚持,教师才能感受到新探索带来的效果和价值。这也鼓舞了我们推进其他学科进行新探索的信心和勇气。于是,我们在数学学科开启了“一起作业网”的探索应用。课上作业的即时反馈、及时奖励、海量资源更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智能组卷”功能和“学习情况统计”让老师更轻松方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利于教师开展个性化的辅导。

从2013年开始,个性化学习研究进一步推广到科学、音乐、美术学科。例如,科学学科利用“时距拍摄”软件可将小草一天的活动记录成一个不足1分钟的短片,帮助学生观察植物的向阳性;利用数据记录分析软件,可基于传感器观察并记录、分析数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音乐学科利用“随身乐队”软件中的模拟乐器,方便学生准确感受不同乐器中音阶的高低。美术学科利用素描大师等软件,将抽象的美术理论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操作步骤,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个性化学习”研究推进中,我们重点强调了“工具”的应用研究。例如,语文学科推广思维地图的使用,学生在写作课上首先用圆圈图梳理写作思路,然后用电脑打字、写文章,从构思到完成作品,一气呵成。

再次,搭建资源平台延伸课程实施空间。在已有的学校图书馆、教室图书角、校园快乐书吧的传统读书方式保障下,我们将电子读书平台安装到校园的角角落落。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读书,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通过电子读书平台,学生不仅可以查阅每位教师的个人简介、学校的办学理念等不方便用文本在墙上展现的内容,电子平台还成为学生和教师个人文集的发表地,教师的文集和学生的优秀作品集都会在电子平台上进行展现。在电子阅读平台上,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大量的图书和校本课程。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读一本好书,也可以将图书二维码通过平板或手机扫描,回家再读。班级共读、个人阅读,家校共读的氛围让学生爱上读书。“书香校园网”上,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书斋,读书指数曲线全程展现学生的读书量、佳作数等信息,记录学生的读书、写作轨迹。教师、家长及学生可以从读书指数中的数据中查看读书进度及读书种类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方便大家及时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跟踪和指导。

第四,课程实施的核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们都身怀绝技。“乐教乐学”平台上的“才艺秀”栏目成为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学生通过该平台“秀”自己的才艺,不仅可以让班级的同学看到,而且让全国各地的小伙伴们看到。于是,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家长借助“才艺秀”的舞台,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才艺,并有目的地为自己的孩子进行选择,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借助“才艺秀”的舞台发现有特长的学生,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成语攻擂”、“乐学阅读”、“华夏诗魂”和“趣味学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这些项目恰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把老师和家长都吸引到学习上来,形成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

第五,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很多方面需要打破学科界限,通过课程之间的内容整合来实现。借助信息化平台搭建起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展现思维过程,做真探究。例如,在三年级学习“三角形”这个知识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放到平台上交流,通过找三角形、辨三角形、思三角形,展现学生对三角形认识的思维过程,最终对三角形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活动中,教师通过平台发现独特理解,发散学生思维,尊重个性差异,开展有效教学。在学校科技节活动中,科学老师开展“植物在唱歌”的活动,语文老师开展“我们一起成长”等系列活动。

2.建立教师发展课程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做未来学校的教师不仅需要技术理性知识的扎实及实践智慧的提升,更需要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及对教育信念不断的反思和定位。教师的成长除了专业发展外,更根本的应该是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的动机引领及教师信念的不断反思,是教师对幸福的教育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动力源泉,它帮助教师找到生命的定位、心灵的依托、内心的满足和自信。我们引领教师成长的课程是“教师之德”和“教师之学”课程体系。“教师之德”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教师对教育信念的反思和定位,它指导着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目标选择、方法选择和行为选择。“教师之学”课程体系偏重技术理性知识和实践智慧层面,重点强调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三个方面。其中,“整合能力”课程包括清晰的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整合及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整合。

3.建立学校管理课程体系,促进管理行之有效

学校的管理课程由“看清方向”和“打造系统”两大课程体系构成。“看清方向”课程不仅是要确定向哪里走的问题,更有团队价值观的定向和文化建设,由“关注贡献、团队精神、工作预见”三部分构成。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引领团队成员不断反思目的达成度。这种反思不是停留在口头的说教,而是要通过明确的方法策略保证落实。例如,利用“工作关键词”将中层校干的工作集中到重点和关键点上,防止大家陷入常规繁琐的事务性中忙碌而收效甚微。校长带领大家集思广益,确定每年度的工作关键词。工作关键词不仅使每个中层部门明确工作方向,还起到凝练团队共同进步的作用。“打造系统”课程包括“计划高效、掌握真情、调控节奏、时间管理”四部分,结合时代要求,紧密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在每部分给出科学的工作策略,指导学校管理工作行之有效。比如,用“四象限工作法”引领大家对时间进行有效管理。学校的工作一般分为重要而紧迫、重要而不紧迫、不重要而紧迫、既不重要也不紧迫四个方面。在通常情况下,大家常常把精力放在重要而紧迫的事情上,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校干和教师沉没于琐屑的事务性工作中不能自拔。我通过“四象限工作法”引导团队成员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放在重要而不紧迫的事情上,重要而紧迫的事情就会逐渐减少。

四、回望历程:收获与挑战并存

在对未来学校的初步探索中,以信息化平台的科学管理促进了教师内在价值的提升,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这些方面的成效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活动优秀示范学校、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阅读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校本培训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信息化办公平台在山东省优秀网站评选中获得小学组第一名。我代表学校先后在全国新媒体新技术研讨会及山东省第四届“泰山杯”高层论坛上作经验介绍,并受邀外出到济南、成都、合肥等地作专题报告20余场。近三年,全国各地教育专家与代表团2000余人到校学习考察。我校与韩国京畿道都心小学、澳大利亚圣科伦布中学、俄罗斯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及帕夫雷什中学结为友好学校互访学校。未来学校的实践促进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校现有省教学能手1人、省级先进个人4人,有30余名教师在全国优质课、优秀案例评选中获奖。张婧老师带领学生在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进行课堂展示,成功展现了未来学校的课堂教学成果。

随着未来学校实践的不断深入,对照未来学校的发展图景,我们仍面临者很大的挑战:一是课程内容实施不系统。特别是教师的发展课程体系还停留在理论层面,课程内容的编写和实践仍处于浅层次。培养学生的课程体系需要对现有学科内容进行系统整合。这不仅对我们的教师能力提出巨大挑战,更涉及到社会支持、专家引领、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工作,而学校在这方面的力量不足。二是学校在资源开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学校为学生搭建了一些开放的资源平台,但这些资源平台各自独立,学生无法用一个账号登录使用,教师对学生的使用情况也不方便管理和指导。三是信息时代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如何找到培养学生基础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结合点进行有效实践,对校长超强的学习力、敏锐的鉴别力、准确的判断力提出巨大挑战。

办一所未来学校,我们正走在路上。

(扫一扫)

(作者单位:淄博高新区实验小学,山东淄博255000)

◎新技术与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校推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