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艺术空间”的实践与思考
——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6-06-29 03:14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6年11期
关键词:建设模式

李 荣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3



高校图书馆“艺术空间”的实践与思考
——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李 荣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3

摘 要: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通过对艺术文献资源的整合、以艺术专业需求为导向的第三空间的打造以及艺术专业的学科服务,成功地将总图书馆内一间阅览室改建成了小型艺术专业图书馆——“艺术空间”。“艺术空间”的建设实践能够给那些条件有限、但却具有专业图书馆建设需求的大学图书馆以借鉴。

关键词:专业图书馆;建设模式;艺术空间

专业图书馆是为某一专业或某些相关专业教学、科研服务的图书馆,有效地弥补了综合图书馆的不足,对于提高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1]。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建设了专业图书馆,有的靠学院来实现,有的主要由大学图书馆来建设。不论专业图书馆采取何种建设模式,它们要么是一栋独立的建筑,要么在靠近学院的某一层或几层楼里,尚无在总图书馆里辟出一块空间进行建设的。而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艺术空间”,却正是采用这么一种模式进行建设的专业图书馆。

1 缘起

为了进一步提高南京师范大学文献保障体系的管理和服务水平,2001年南京师范大学确定了“总馆+专业图书馆+密集书库”的发展模式,积极构建服务主导型大学图书馆系统,并于2006年、2009年相继建成生地图书馆、社科图书馆和数理化图书馆共三个专业图书馆。2012年,随着美术学院整体搬迁至仙林校区并撤销美术学院资料室,图书馆着手在美术学院的大楼里筹建美术图书馆。但由于整体建设经费等问题,一年来美术图书馆仍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为了不影响美术学科建设,图书馆决定花少量经费先将位于仙林校区的总馆——敬文图书馆七楼东“艺术、工具书参考阅览室”改建为“艺术空间”。在充分听取美术学院师生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筛选、整理上架、局部空间改造等工作,2013年10月8日,“艺术空间”正式对外开放。它是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首次在总图书馆内围绕某一学科而建立的服务空间,在南京师范大学专业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中具有创新性。

2 建设举措与成效

2.1 具有高吸引力的命名

名字在个体吸引力评定中有重要作用。名字对个体吸引力评定有先入为主的影响[2]。应用心理学认为,一个包含了反映美好期望或良好特征词语或是具有新颖性的命名,通常能给人更大的吸引力。图书馆在为此空间命名时,并没有依照传统的命名方式,称之为“艺术阅览室”“艺术借阅室”或“艺术图书馆”,而是取名为“艺术空间”(Art Commons),寓意它不但是一个环境上艺术的空间,更是一个重点为艺术专业服务的空间。“艺术空间”在后期的建设中,也围绕着这一理念而进行。

2.2 专业文献的组织与布局

专业图书馆定位研究型图书馆。为了体现“艺术空间”的美术专业学科文献特色,图书馆组织力量,将原本零散在各校区图书馆以及美术学院资料室中的艺术类书刊进行整合筛选、典藏调拨等工作,最终在“艺术空间”整理上架了利用率相对较高的研究型中外文艺术类书刊2.3万种3.3万册,其他利用率较低的艺术类书刊则调入仙林密集书库收藏。

“艺术空间”的藏书布局分为开架区和闭架区,那些价格昂贵、没有复本、不能外借的图书和画册放置在带锁的书橱里闭架阅览,其他的提供开架借阅。对于开架图书,图书馆结合美术专业设置,重组空间布局,将中外文图书按艺术理论、摄影、雕塑、油画、书法篆刻、国画技法及作品、服装设计、其他设计、考古等9大主题进行主题排架,以符合美术专业读者的使用习惯和找书逻辑;同时,为每一主题书架构成的区域内放置了六人阅览桌椅,便于同一专业读者的学习与交流。

2.3 “第三空间”的打造

图书馆通过对“艺术空间”的空间改造和设施完善,积极为用户营造艺术学科的学术氛围,打造支持艺术学术和科研活动的空间。

原先阅览室的书架为三层和四层木书架,给空间带来了亲切的气氛;三层及四层的高度适当,方便工作人员和读者上下架艺术类图书;但是木书架和桌椅的颜色均为红褐色,略显严肃和单调。为此,图书馆购置了部分颜色亮丽和款式活泼的沙发、桌椅(如图1所示),一方面打破了乏味与单调,另一方面也为读者提供了舒适的阅览条件。

图1 颜色亮丽的家具

根据美术专业大量使用画册、图集和书籍中的图片资料等教学研究特点,图书馆在“艺术空间”内配备了零边距扫描仪、自助打印复印一体机等设备,方便读者对艺术图书和画册进行复印、扫描和数字化,深受读者欢迎。

此外,为了便于师生在“艺术空间”开展团体研讨、课堂电化教学等美术信息交流活动,图书馆在距离阅览区较远的两块区域建立了两间多媒体团体研究间(如图2所示)。团体研究间采用玻璃隔断,内铺地毯,强弱电插座引到桌面,并配有电子白板、苹果iMac一体电脑等先进设备,通过预约提供服务。

图2 配备现代化设备的多媒体团体研究间

改造后的“艺术空间”,使原本仅800平方米的小空间划分出了图书借还区、参考咨询区、公共检索区、自助复印/扫描/打印加工区、团体研讨区、个体学习区、主题图书阅览区、期刊阅览区、多媒体视听区、艺术作品展示区、艺术设计区、3D打印体验区(如图3所示)、休闲区等13个功能区域,最大程度上实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空间组合紧凑、实用且不拥挤,而且空间的视觉效果与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使用习惯进一步契合,将小空间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图书馆空间不再是单纯的馆藏存储地,而是作为“第三空间”(思考、创新、交流的空间)存在,即转变为作为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空间使用、并可进行大型培训和课堂电化授课的场所[3]。

图3 3D打印体验区

2.4 服务模式、人员配备以及文献经费的投入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建设专业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理念是:面向全校师生,重点为学科服务,实现全校资源共享。“艺术空间”建成后,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开放时间和敬文图书馆内其他区域相一致。其他学院的师生享有与美术学院师生相同的借阅权限,但图书馆为美术学院师生提供预留座位、预留教学参考书、优先预约多媒体团体研究间等服务,既实现了全校资源共享又确保了“艺术空间”重点为美术学院师生服务的宗旨。

在人员配备上,图书馆积极构建专业化信息服务模式,调整馆员构成,增加学科馆员岗位,使其脱离传统的书库管理工作,从而投入到与美术学院的日常联络、了解艺术类学科的文献需求、宣传推广“艺术空间”的文献与设施、开展参考咨询与用户培训等专业服务中。

在文献经费上,图书馆加大对艺术类文献的投入,对艺术专题研究型文献的采购经费做到与学院1:1配套,赢得了学院的支持。

2.5 特色活动与专业服务

自“艺术空间”开放以来,图书馆针对读者需求,结合馆藏优势,一方面继续保有传统的借阅服务,另一方面开拓创新,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和专业服务,力求把“艺术空间”打造成艺术学科学习交流活动的场所、课堂教学的延伸、联系沟通的桥梁。

(1)加大宣传,加强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艺术空间”成立之初,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图书馆在2013年11月的宣传周活动中重点开展了“艺术空间”体验活动,特邀美术学院学生参加,让大家了解“艺术空间”文献资源的收藏情况,体验艺术类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感受多媒体视听,知晓图片画册的翻拍技巧等。精彩的体验活动还吸引了不少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前来围观。随后,在2014年的新生入馆教育中,图书馆针对美术专业新生重点推荐“艺术空间”并组织参观,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了解艺术学科文献需求,加强艺术文献资源建设。组织美术学院教师参加艺术主题书展,邀请其对“艺术空间”收藏的书刊进行评价,不断调整、筛选更加符合专业需求的文献;通过网上比对清华大学美术图书馆等其他大学美术专业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进一步补充专业书籍;加大艺术类数字资源建设,补充Springer Link艺术类电子图书、订购CAMIO艺术博馆在线、A&HCI艺术人文引文索引等专题数据库。

(3)利用文献特色,提供课堂教学服务。邀请美术学院教师在“艺术空间”开展“小课堂”教学,把教学活动引进图书馆;馆员事先为教师搜集教学所用文献资料,并利用“小课堂”教学前的10分钟,开设“微讲座”,宣传推广艺术类数字资源,开展嵌入式课程教学。

(4)营造艺术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信息交流活动。积极与美术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展出“书与画”“全国高校景观毕业设计”等学生艺术作品;与学生社团“尔雅书画社”联合举办每周一次的书法学习交流活动,为美术学院提供了一个观赏、交流、展示的空间,同时也更好地营造了“艺术空间”的艺术氛围。

2.6 成效

经过一年半不断地摸索与完善,“艺术空间”从一个原先单纯的艺术主题阅览室打造成了重点为美术专业师生这一特定读者群提供促进美术教学、研究以及创作服务的小型“专业图书馆”,得到了美术学院师生的认可并越来越受欢迎。由于“艺术空间”就建在总图书馆里,也为全校读者提供了更好的艺术文献阅读与鉴赏服务,提高了读者的艺术品位与修养。

3 几点思考

按照专业图书馆打造的“艺术空间”,在资源建设、学科服务以及专业队伍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例如:不断打造馆藏资源特色,增加艺术品实物馆藏,收集艺术专题研讨会的论文、专著;与国内外美术专业图书馆建立交换关系,收藏交换馆的图书资料等;加强学科服务的深度,建立网络学科导航,提供美术研究热点、领域观察等情报研究与咨询服务;“艺术空间”的工作人员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树立新理念,利用数字图书馆的新技术将学科服务拓展到实体馆以外的空间。

图书馆人要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神和技巧。专业图书馆不在于大小,不在于是否独立馆舍,而在于其专业的资源与服务;专业图书馆的建设中,了解学院需求,赢得学院支持是关键。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艺术空间”,正是通过艺术专业资源的整合、以艺术专业需求为导向的空间、设施、学科服务以及艺术氛围的营造,成为师生心目中真正的艺术专业图书馆。

在总图书馆内建设专业图书馆,有其特有的优势:一来无须额外馆舍空间,二来便于统一管理,三来可以利用总馆里的一些家具和设备,对建设经费的需求不大,四来也方便其他学院师生使用,提高使用效益。当然也有一些先决条件。例如:总馆需具备改造的条件、待改造的总馆地理位置离服务学院较近、学院本身有建专业图书馆的需求等。这里介绍的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艺术空间”的建设实践,仅是一个参考。期望我们的图书馆员在小小的“螺蛳壳里”,发挥聪明才智,利用更小的空间做更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张景奇,申亚华,廖冰.高校专业图书馆发展的思路及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6):197-198

[2]张积家,刘红艳,叶倩仪.名字对个体吸引力的影响[J]. 应用心理学,2006,12(2):127-134

[3]刘伟,陈锐,张甲.数字环境下研究型图书馆的空间利用变革[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5):42-45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Building "Art Commons" in the University Library: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Li Ro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After integrating art literature resources, building the third space fulflling the needs of art subject, providing art subject's services,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has successfully changed one reading room in the center library into a mini-sized art library which called "art commons". 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on of this "art commons" becomes a reference for those libraries which have the requires of special library but are still in the limited conditions.

Key words:special library; construction mode; art commons

收稿日期:2015-12-24

作者简介:李荣,硕士,馆员,科研业务秘书。

猜你喜欢
建设模式
国外新城开发建设模式及经验借鉴
GPON技术在数据接入网络中的应用
完善生态林建设模式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布局及建设标准探索
适应于智慧城市的通信接入管道建设模式探讨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
政府网站集约化发展与保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