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陈小玮
他是首个留法归来的葡萄与葡萄酒博士;在西北小镇杨陵,他创办了亚洲首个葡萄酒学院,建立了中国葡萄酒生产标准,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个葡萄酒品牌。
国内一线葡萄酒品牌生产企业里,只要是“搞技术”的,绝大多数都是他的学生。
“希望有一天,中国也能生产出与法国葡萄酒相媲美的世界顶级葡萄酒。”—这是他为之奋斗和努力的动力。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老校区,有一栋灰瓦红墙的小楼,外墙几乎被爬墙虎包满,除了窗户。这是西农大葡萄酒学院使用了二十多年的办公楼。今年9月,这里将变身为葡萄酒博物馆。
葡萄酒学院已经搬到西农大新校区。李华的秘书说:“4月是葡萄生产很重要的一个时间,已经56岁的李华教授依然奔波于全国各地葡萄生产基地,指导生产。”
现在,李华依然坚持给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本科生上课。他要求这些从没有进过葡萄园的学生要深入种植基地,以便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杨陵还是一个小镇,很多人都‘孔雀东南飞了,李华坚持了下来,很不简单的。”西农大宣传部部长闫祖书对记者介绍说。
1986年,李华从法国留学归来,在西农大一干就是三十年,并在这个西北小镇留下了很多第一:首个留法归来的葡萄与葡萄酒博士,创办了亚洲首个葡萄酒学院,建立了中国葡萄酒的生产标准,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个葡萄酒品牌。
同时,李华还拥有多个“国家级”的名头:西农大首位国家级教学名师,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拥有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而在中国一线葡萄酒生产企业里,“搞技术”的绝大多数都是李华的学生。说西农大葡萄酒学院是中国葡萄酒的“黄埔军校”,当之无愧。
从中国杨陵到法国波尔多
1978年,中国大陆恢复高考第二年,19岁的李华从重庆梁平县考上了四川农学院。
1982年9月,李华考取西北农学院(西农大的前身)园艺专业硕士研究生,随即以公派留学生的身份,远赴法国。
初到法国,李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语言关。在国内“速成”的一点法语,仅限于“早上好”和“再见”,要听懂课是完全不够用的。于是,李华通过各种途径多和法国同学交流,以训练、提升自己的听说能力。听不懂老师的授课内容,课后就猛抄同学的笔记,认真地“消化”。凡导师指定的参考书,他都一本不落地从图书馆抱回宿舍,逐字逐句地“啃”。短短一年时间,李华不仅攻下了语言关,还通过了13门课程的考试。
1985年4月,第四届国际葡萄遗传育种会议在维也纳召开。25岁的李华走上讲坛,发表了题为《欧洲种葡萄品种霜霉病感病性的鉴定—对几个杂交后代的分析》的学术报告。十分钟的演讲,获得了极大成功。
1985年12月,李华拿到了葡萄与葡萄酒学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葡萄与葡萄酒学博士。同时,他还取得了葡萄酒工程师、葡萄酒品尝员和管理工程师3个学位。
留学法国三年多时间,李华一口气拿下其他人至少需要五年时间才能获取的5个学位证书。一些法国公司请他任职,波尔多葡萄研究所也希望能与他签订合同进行合作,但他还是选择了回国。
留学期间,李华曾携带了一些国产葡萄酒,兴致勃勃地举办了一场小型“中国葡萄酒品鉴会”,邀请研究所的导师和同学们参加,没想到结果却让他倍受打击。“这也叫葡萄酒?中国的葡萄酒就是这味道?”法国人的直率反应,深深刺激了李华。
从那一刻起,李华发誓毕业后一定要回国,要生产出与法国葡萄酒相媲美的中国葡萄酒。
创办葡萄酒学院
“只有地中海式气候才适宜栽培酿酒葡萄,以大陆季风性气候为主的中国,根本不适宜优质酿酒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生产。”法国人自傲地下着论断,但李华依然要回国干一番事业。
1986年1月,学成归国的李华,回到西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任教。
尚在留学期间,李华就为中国酿酒葡萄和葡萄酒专业人才匮乏而深深忧虑。当他的导师贺普超教授提议在中国大学里创办第一个葡萄酒专业时,李华既兴奋又激动。他先后三次回国奔走呼号,积极游说有关部委。
1985年,我国第一个葡萄酒专业终于在西北农业大学呱呱坠地了。当时李华面临的是一无开办经费、二无专业人员、三无专业教材、四无实验条件的窘况。据李华的同事回忆,他全身心投入其中,不分昼夜地工作,终因劳累过度,“晕倒在了教室讲台上”。
四五年时间,李华与同事们一起审定和完善教学计划、培训师资、调整师资结构、编定专业教材、借款建葡萄酒实验室,促使一个新专业步入了正轨。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1994年,李华联合全国13家葡萄酒生产企业,在西北农业大学葡萄与葡萄酒专业的基础上,创办了西北农业大学葡萄酒学院—亚洲第一所葡萄酒学院。
当初学校只给地皮,没有经费,建葡萄酒学院所需的近300万元要自筹。在上世纪90年代,这可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最终,受李华的感召,一些企业家拿出了投资。
李华不仅改进了中国传统葡萄酒生产工艺,还促使中国葡萄酒生产标准的出台。在他的努力下,1994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葡萄酒国家标准。
三十年间,李老师亲自带出或由他领导的团队指导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将近四百名,本专科生两千多名,各类专业技术培训人员达一万多名。
“凡有葡萄酒处,皆有西农人。”现在西农大的葡萄酒学院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葡萄酒学科学院,学院培养的学生在全国葡萄酒行业占到专业技术人员人数的将近80%。
“有人说李华老师是中国现代葡萄酒教父,这种说法毫不夸张。他开创了中国葡萄与葡萄酒专业人才培养的先河。很多人觉得身边无英雄,但老师就是我心中的英雄!”李华昔日的学生房玉林如今是葡萄酒学院的副院长,他说:“作为弟子,我们时时自己反思,老师做的这个事情,我们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在过去的一片空白上,开创这样一番事业?答案是很难。”
“我们知道,一瓶优质的葡萄酒从土地到餐桌,走完全部的生命过程是要经历很多的坎坷。人也一样,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素质,也要多向周围学习,还要避免各种各样的诱惑,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和发展,最后才能够成正果。”这段话是李华在一次毕业典礼上讲给他的学生的。
“耕土耕心,酿酒酿人。”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的院训。
当初,刘树文博士毕业时,李华想留他,但原单位不放。李华对他说:“这边我搞定,那边你搞定,如果我搞定了你不来小心我收拾你!安家费西农不给,我出!”
“二十多年了,3万元安家费的收据我一直保存着,是个纪念。”刘树文有些动情。
李华的博士生毕静莹说,读博后她去企业实习,李老师要求她每日必须完成学习汇报,用电子邮件传给他,批改后再发回。“现在已经是博三了,仍要求我一周一报。冬天剪枝期,酒厂酿酒季,他参与到每个环节中。他的认真和严谨令我铭记,我懂得了成功的秘笈。”
工作中的李华率性而严厉,对于不认真而犯错的学生,不留情面的挨训是必须的。他自己也说:如果说我抹掉自己的一些性格和棱角的话,我就不是李华了。
“但他是真心对我们好。时间长了我们就像兄弟、像父子一样。他像大树,像家长,把我们聚拢来,组成一个大团队,一个大家庭!”房玉林感慨道:“他对中国葡萄酒事业的执著和热爱已经融入到他血液和骨子里了。”
为酒企解难
“那段时间,葡萄酒学院以及国内葡萄酒产业的发展,都经历了不少困难。”回忆往事,李华感慨颇多。
一段时间里,葡萄酒在瓶内发酵导致葡萄酒爆瓶成了一大困扰。经过无数次探索试验,李华研究出了葡萄酒发酵和抑制剂,使得爆瓶问题迎刃而解。一项葡萄酒热装瓶技术改造,为河南兰考葡萄酒厂每年挽回至少20万元的经济损失。
国内大大小小葡萄酒厂找上门,请求李华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李华在考察国内葡萄酒厂家的基础上,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潜心研究,对不同厂家实行不同的药方:一是“救命”,即对那些经营规模不大,生产不景气,效益不理想的厂家采取“救命”措施,把他们从濒临倒闭的边缘线上救活;二是“锦上添花”,针对那些经营规模大、产品销路不错的厂家,采取锦上添花的技术措施,扩大其产品销路,争取打入国际市场;三是“创”建新厂,自建厂伊始,就对技术设备、工艺流程等方面力争最优化设计。
一次,李华去山西夏县葡萄酒厂做技术指导,那是上世纪80年代,交通条件极差,过黄河要坐船。马上要过年了,大雪封路,他们饿着肚子走了两天才赶到渡口。上船后看见船家包的饺子,饿的实在受不了,李华让夏县酒厂厂长去求人家,分一点饺子给大家吃。
而早在留学期间,李华就曾对陕西丹凤葡萄酒厂的重振做过很大贡献。
丹凤县盛产葡萄,且有着八十多年葡萄酒生产历史。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设备、品种等诸多原因,丹凤葡萄酒厂面临产品质量难以突破的问题,市场滞销。当时尚在法国学习的李华主动承担了援助该厂的任务,他开着汽车考察了大半个法国,从几十家葡萄种植园中精选出梅尔诺等15个酿酒葡萄良种。从起苗到检疫、消毒、包装等各个环节,亲自把关,然后将十几万株葡萄苗空运回国,在丹凤扎了根,成活率高达99%。接着,他又作为特邀谈判代表,参加了丹凤葡萄酒厂与法方进行的引进先进酿酒设备的谈判。
葡萄产业体系化
“我的目标,就是让中国所有种植酿酒葡萄的老百姓都喝上自己产的优质葡萄酒,使中国真正实现葡萄酒强国的梦想。”这是李华最大的心愿。
过去,我国的葡萄酒生产主要是以勾兑酒为主,不符合国际标准。加之公众对葡萄酒认知模糊,使得真正优质的葡萄酒“叫好不叫座”。
李华要突破外国人的“中国不适合优质葡萄酒生产”的结论,必须从基础研究做起。他和同事们推出了诸如葡萄优质抗病育种、葡萄气候区划、葡萄酒微生物、地理标志及其保护体系等系列成果,系统地解决了制约我国葡萄酒行业发展的理论、技术和实践问题。
“我们通过对世界通行的各类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指标的深入研究,发现国外所有这些指标均是基于以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特点的地中海式气候提出来的,只有热量指标,没有水分指标,而热量指标的实质就是积温。”李华说:“以夏季湿热、冬季干冷为特点的中国大陆性季风气候,导致葡萄生长季积温可在较短时期内达到相同的值,不能真实反映中国的实际热量状况;而雨热同季的特点,决定了区划指标体系必须同时考虑水分指标。”
为此,李华在全面深入研究酿酒葡萄成熟过程与中国雨热同季特殊气候条件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新指标体系,并得到了国际葡萄学界的高度评价。
种植葡萄的果农缺乏科学知识,种植管护全凭经验行事,李华及同事先后在多个气候适宜地区建立了几十个优质葡萄种植示范点,手把手教农民种植葡萄。
葡萄酒生产企业的工艺普遍停留在作坊的水平,品质控制体系难以迅速建立,李华带领他的团队与生产企业密切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指导工厂改进工艺,优化流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老师在三十年前就提出了葡萄全产业系统工程的思想,这一理论打破了原苏联的垂直分科方式,建立起从土地到消费者餐桌这样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复合型知识模块和知识体系,并梳理出几个关键点:以葡萄学为基础,以葡萄酒学为核心,以葡萄酒工程学为手段,以葡萄酒市场学为目的。他的见识和前瞻性在当时甚至现在都非常难能可贵。”房玉林给记者介绍道。
寻找新种植区
“葡萄本身的根系很发达,可以防风固沙,种植葡萄对改善我国西北部地区严重沙漠化问题是个好办法。”李华经过考察发现,我国华北、西北和西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部分坡地、沙漠、戈壁、荒滩等非耕地,均是酿酒葡萄种植适宜气候区,是能够生产出优质的葡萄酒原料的。
宁夏贺兰山东麓、甘肃河西走廊、陕西渭北旱塬、四川攀西地区等新兴优质葡萄酒产区的形成,为这些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开辟了新途径。
“甘肃有着悠久的葡萄栽培历史,适合葡萄特别是酿酒葡萄的种植。以河西走廊为例,该区域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降水稀少、蒸发量大、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等气候特点,使得这个地区能够成为优质的酿酒葡萄种植地区。”李华说。
但李华认为,做规划时,必须充分认识到该区域的利与弊。“这里干燥的气候可以抑制葡萄病虫害的发生,祁连山雪水能提供灌溉水源,这是该区域种植葡萄有利的一面。但是,和世界优质葡萄酒产区比较,存在冬季严寒、倒春寒以及祁连山的雪越来越少、劳动力数量少、素质相对低下等诸多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产区进行合理规划,找到适合种葡萄的地方,以及适合种植的品种,就能促进该地区葡萄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李华的倡导和努力下,以陕甘宁为代表的葡萄酒产业带已颇具规模。
与此同时,世界葡萄酒巨头保乐力加、轩尼诗,以及我国葡萄酒龙头企业张裕、华夏、长城、威龙等,都已在我国西北、西南、东北等区域,利用非耕地大规模发展葡萄酒产业。
葡萄酒的多样性
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爱好和不同的需求,这是消费的多样性;消费的多样性要求葡萄酒的多样性,某一特定产区的葡萄酒要拥有区别于其他产区同品种葡萄酒的独特风格。
“葡萄酒的多样性和人类需求的多样性是完全吻合的。”李华强调说。
多样化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会被葡萄表现出来,因此要想在种植葡萄的区域保证葡萄酒的多样性,就必须尽量少地改变种植葡萄的生态环境。在李华看来,每一个产区,或者在一个大产区的不同葡萄酒庄,在种植葡萄的时候,应该尽量少地改变种植区的生态环境。“比如莫高或者威龙的葡萄酒,虽然都是河西走廊的葡萄酒,但必须要有不同特性,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
李华从葡萄酒多样性考量,为甘肃葡萄酒产业提出了建议:保证葡萄酒多样性的发展模式是“小酒庄,大产业”。河西走廊区域非常适合发展葡萄酒产业,这本身就是一个大产业,但不应该在这里建非常大的葡萄酒工厂,而是要建立不同风格的酒庄,建立一个河西走廊葡萄酒庄集群。这样才能从制度上保障不同的葡萄酒庄产品的多样性。
“要将本地区干旱条件转变成生产优势,就要大力发展有机葡萄酒。干旱是生产有机葡萄酒的最大前提,如果降水多,就必须用化学药剂来控制病虫害,而在干旱的环境之下,只要通过科学的作业,便可以减少或不使用化学药剂。”李华提出“爬地龙+生草”的栽培模式,而且要让栽培模式简单化和机械化。还要将葡萄酒产业与旅游业高度结合,全面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发展。
“应充分利用该地区独特的生态资源、独特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来建设世界独具风格的优质葡萄酒生态区。世界其他地方没有河西走廊,只有中国,只有甘肃省才有河西走廊,要想发展这里的葡萄酒产业,我们必须像尊重生命一样尊重河西走廊。”李华说。
李华还致力于研究和规划“大香格里拉”项目。这一针对中国西南高山(大香格里拉地区)优质葡萄酒产区的研究项目,对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新疆葡萄酒的发展历史很长,但葡萄酒业发展相对迟缓。李华协助新疆政府制定了《新疆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
李华认为,由于气候条件的因素,新疆是一个全球葡萄优质量产区。天山北麓地区的日照时间长、温差大、夏季适宜的温度等条件,非常适合葡萄生长。与南疆比,新疆北部夏季的气温更低,葡萄成熟比较缓慢,这样,葡萄的含酸量不会太低,糖、酸和芳香物质,以及葡萄次生代谢的产物都比较平衡,因此,能够充分表现自身的特征。
他同时指出,新疆种植葡萄也存在着几个限制性问题,比如水资源,“要根据水资源的情况决定发展规模”。同时,新疆劳动力资源比较缺乏,因此,新疆发展葡萄产业一定要实行机械化和简约化。
以李华命名的葡萄酒
李华一直都不是一个宅在学院高墙里的教授。
1999年8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视察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时,品尝了李华牌葡萄酒。
杨凌示范区成立后,李华就创办了杨凌李华葡萄酒有限责任公司。李华牌葡萄酒先后26次在国际评酒会上获金、银奖和国家名牌产品奖、省优部优奖。可以说,李华牌葡萄酒已经享誉全国……
“葡萄酒的质量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反映,需要我们建立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作为葡萄酒专家,李华突出强调葡萄酒的质量。
他认为,葡萄酒的质量体现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古人和现代人对葡萄酒质量的体验不同;不同民族、不同地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葡萄酒质量的体验也不同;甚至同样的一瓶葡萄酒,在不同的时段对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葡萄酒的质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随着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葡萄酒质量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简单讲,葡萄酒的质量分为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内在质量指的是狭义的葡萄酒质量,它包括葡萄酒的口感等。外在的葡萄酒质量包括了葡萄酒的风格、葡萄酒庄的设计等。其中,葡萄酒的产地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是生产出优质葡萄酒的保证。”
李华说,影响葡萄酒质量的因素很多,需要葡萄酒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重视起来,对葡萄酒的质量负责,进行全程负责任的把控。生产者卖给消费者的并不是简单的一瓶酒,还有一种感觉体验和生活方式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尊重,对生态的尊重。
“目前,我第一阶段的梦想算是基本实现了。接下来,希望能在推动中国从葡萄酒大国转变为葡萄酒强国的过程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李华眼睛望着远方,脸上浮现着无限向往的微笑。
(本文图片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宣传部提供,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