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星
摘 要 天气变化异常,每逢暴雨来袭,很多城市涝情严重。街道成河、家中进水、交通堵塞,城市看海现象屡见不鲜,城市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市政工程 智慧城市 城市内涝 交通通讯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发生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本文在简述国内涝情后,指出城市抗涝问题涉及技术领域广、实时性强、数据量大及数学模型复杂等关键问题,而互联网正是恰逢其时的用武之地,让智慧城市把天、地、人三者关系更和谐发展、把雨水径流的带来的内涝,在互联网的全面、系统的控制下,在保证城市安全的同时,又把雨水径流变成宝贵的自然资源。
1抗涝工程是建设现代化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
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提高城市建设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有效地防止城市内涝,以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等方面工作,“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等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
显然,在建设现代化智慧城市中,抗涝工程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互联网技术更是它的用武之地。
2我国城市内涝概况
据中国气象局的《气象蓝皮书》所载:“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其暴雨洪涝灾害呈现逐步严重趋势。”
住建部于2010年曾经对全国351个城市进行调研,其结果指出:2008-2010年的三年间,全国有62%的城市都发生过内涝事件,而且内涝发生二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据媒体报道,上海在2015年6月16-17日凌晨,部分地区降雨量超过200毫米,多个地段积水成涝,上百条马路水深达500毫米以上,交通阻塞,大批小轿车抛锚。又如广州,就2015年5、6月份出现了大范围的强降雨,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多个城市遭受内涝,致使道路中断、交通瘫痪,市民家中进水,受灾人口达42.41万人,直接损失达5亿元以上。与此同时,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多个城市,也因暴雨来袭而发生严重水涝。
虽然很多城市,在新建和改建过程中,都采取了防涝、抗涝措施,但仍然在暴雨来临时无济于事。以广州为例,自2008年以来,水务部门已完成300多个水浸点改造。当时预计效果,广州城区及建制镇的排涝标准将达到20年一遇的指标,对24小时的暴雨不会成灾。可是在2013年的一次暴雨,中心城区易涝点达44个,内涝黑点13个。24小时暴雨不成灾仍然是一个梦想而已!同样,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都对城市建设中的防洪排涝的设施年年进行改造,但年年内涝不断。
3城市抗涝工程的特点
3.1涉及技术领域广
在汛期,台风、暴雨、天文潮,向人们发起挑战的时候,通过电视台、短信、微信等各种通讯设备,向市民发出了不同级别的风雨警报。市民全动员,领导奔赴防汛第一线,严阵以待,保证万无一失,确保城市和市民安全。各路技术大军、相互配合、联合作战、共同奋斗!暴雨何时来、雨量有多大,这是通过气象预报提供信息。在地上,哪些地方下了雨,雨量有多大?这是由各地水文站,几十个、甚至上千个水文站提供数据。雨水径流的排放,涉及到城市给排水系统及水务、环保部门;还有屋顶花园、下沉式绿地则与园林,建筑行业有关;还有电器设备的自动化控制,通讯、互联网等等技术。
总之,抗涝工程涉及技术领域广,需要各路技术大军,大家通力合作,共同战斗,方可取得圆满结果。
3.2实时性强
在汛期,风雨交加,强降雨随时变化,犹如面临大敌,高度警惕,密切关注;随时发生交通堵塞,家中进水,民宅倒塌,救命逃生,事态岌岌可危。河系水位猛涨,天上雨水在无情地倾倒,地上雨水径流还在冲向河道,水位警戒线随时告急!一旦失误,河岸决口,崩坝事故发生,瞬间城市被淹,百姓生命垂危,一切行动,分秒必争,所以实时性极强。
3.3数据量大
暴雨来袭,各地上百个水文站的降雨量信息不断送来,又不断更新。各个地块的水涝在告急,多少道路被淹,多少房屋进水,又有多少消防战士和多少救护人员,抢救了多少市民?还有多少市民失踪和死亡等等。
现场情况不断变化,数据在不断更新,暴雨事件何时结束还不得而知。所以发生的数据量极大。
3.4事态危机难以评估
雨在何时下?风往哪儿刮?水涝在何处发生?设防的地方可能没有出现,而新的地方可能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措手不及而产生新的涝区。
对于天灾的突发事件,防不胜防,因为变数太多,随机性大,各种不利因素可能一时会合,竟想不到的事情又可能发生。
由此可见,在防汛抗涝过程中,事态危机难以评估,所以对未来很难正确预测,而想达到理想效果也就难以控制。
3.5信息的系统化处理
综上所述,在防汛抗涝的非常时期,天、地、人三方面的信息在不断变化,天上的雨水、地上的径流、有些人在受灾、有些人在抗涝。涝区的水要迅速排除,同时还要保持本地块的雨水蓄、存,而超标径流雨水又不可随便排放而进入河道,国家有总量控制。
从总体来看,更要严格监视河道水位,同时必须根据气象预报,控制洪峰在警戒线以下,以保证城市安全。
正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
由此可见,信息的系统化处理,应该由智慧城市建设者们义无反顾地去完成这个任务。
4 抗涝工程智能化的技术难点在哪里?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对抗涝工程智能化,还有很多技术难题有待解决。
4.1数据采集难
在抗涝工程中,对来自天、地、人三个方面的信息,都有一个采样难的问题。如风速不稳定,大风影响下雨量又测不准,但是它毕竟还有固定的水文站。
雨水径流是抗涝工程中最重要参数,但是它不但受到风雨的影响,还受到天气干旱的历史和路途中的植被条件影响。
更重要的是径流发生的途径随机性很大,所以测试点无法固定,又增加数据采集的难度。
4.2 传感技术尚不完善
在抗涝过程中,信息种类很多,信息量又很大。但是这些信息都是非电量,而且信息发生的地方不固定,信息变化的随机性大。如风速、降雨量、地表径流、水位、温湿度等等,这些信息的传感技术在测量精度、信息传输、环境适应性及智能化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有待与进一步提高。
4.3数学模型复杂
在汛期的抗涝工程里,要实现智能化控制,其关键是要探索一个实用而精确的数学模型,它是整个抗涝工程的核心部分。
但是要建立这个数学模型,在客观上很多关系参数的规律性还没有摸透,而且各个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粘度又不大,用传统的统计方法难以圆满解决,只能用灰色理论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在不断实践中完善和提高。
其实,抗涝工程的控制过程,都是围绕着雨水径流的生成、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进行。首先是气象预报的雨情,然后是水文站所收集的实际降雨量,而雨水到地面后,一部分被蒸发和流淌过程中经过地貌、植被等吸收,最后形成地表雨水径流,并顺流而下。有的积水成涝,有的进入雨水井,流入河道,最后形成洪峰!
这里,雨情的预报精度受到气象部门水平的限制,雨水径流由于途径不同,其含有成分也不一样,如泥沙、树叶、杂物等,一方面影响汇流的时间;另一方面又影响雨水径流的数量。所以很难从降雨量与雨水径流之间建立一个简单的数学表达式,更难以由流域的降雨量与洪峰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5 智慧城市的抗涝工程势在必行
在城镇化建设中,生态城市建设是首要目标,而城市安全又是放在首位。
事实证明,城市内涝的发生,是建设文明生态城市的最大障碍,而城市洪灾的发生更是灾难性的事故。
然而,近年来内涝频发的惨痛教训,告别城市看海的强烈呼声不断冲击着各种媒体。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向内涝进军。并且确定十年的时间节点,“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
但是,由于在抗涝过程中,自然变化的情况复杂,有的确实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所以,对有志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科技人员,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要树立起攻坚克难、永不言败精神,用因特网技术制服内涝,实现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把雨水径流,变成社会宝贵的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