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益萍
一边是传统服装品牌的关店潮,一边是爱依服、爱客、KM等新兴平价组货品牌的迅速崛起,服装行业正在经历着大洗牌。在此行业大变局之际,一个服装B2B互联网平台——携远衣家的2.0版本亮相中国服装经营模式转型升级发展论坛。携远衣家母公司志远股份提出“1+1”发展战略,梦想构建一个服装行业的超级供应链,以迎接即将到来的个性化定制风潮。它的出现令处在转型期的服装企业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目前,中国服装企业正在经历冰火两重天的考验。在高库存、高成本、低利润的压力之下,传统服装品牌做出关店调整。而像爱依服、爱客、KM等新的生力军却在大规模开店。位于行业上游的工厂端也是如此,好的工厂订单已经排到了2017年,差的工厂则青黄不接。”江苏志远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苏州携远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贵这样描述服装市场的现状。
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万亿元,同比增长5.0%。服装行业总量在增长,为什么传统品牌经营却举步维艰?
被迫“与狼共舞”的尴尬困局
经过行业的多年浸润,黄贵对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近十年来中国服装市场商品一直相对过剩,但买方的个性化需求一直存在。传统品牌还能保持持续发展的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传统营销手段的硬性拉动。
互联网的出现则颠覆了信息沟通交流的方式,使原来点状、线状的传播交流转变为网状的多样沟通。在此背景下,一批被压制的缺品牌、缺渠道、缺资金的服装企业被快速释放,全面对接消费者个性需求,提供海量商品线上体验。但同时也跟进了一批廉价劣质的商品。
一部分款式优、品质好、价格低、适合消费需求的网络品牌,经过积累、沉淀为淘品牌,比如韩都衣舍、阿卡、裂帛等。而传统服装品牌受到冲击,市场份额开始下降。
为重新抢回市场份额,传统服装品牌进入电子商务领域。2008~2012年之间,各大品牌多数将库存产品在网上倾销,而后品牌企业开始为线上提供新款参与竞争“与狼共舞”。
“提供新款的结果是激化品牌线上线下矛盾,而目前普遍推崇的O2O则治标不治本。传统服装品牌陷入了两难的困局。”黄贵说。
平价组货品牌的逆袭之旅
所谓的“本”是什么?黄贵认为,商业的本质最终将回归商品本身。品牌经营赢利是根本,不能赢利就不能持续。而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其实一直都没有变,消费者需要款式优、品质好、价格低的产品。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渠道壁垒,淘品牌的强势进入搅乱了这一潭本来平静的池水。此时,平价组货品牌的逆袭则渐渐明晰了行业的发展方向。爱依服2015年1000家网点销售达到20亿元,2016年计划增加2000家网点;KM武汉标杆店100平方米年度销售近1000万元。数据背后传递出的信息是:高坪效、低成本、低库存的平价组货店模式或许是服装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携远衣家瞄准了这个风口。”黄贵介绍,与普通的B2B平台不同,携远衣家拥有四大特色。它是一个专门聚焦服装领域的B2B互联网平台,也是一个全开放式的服装产业资源共享平台。第一阶段将重点整合设计师、工厂、店铺三方优质资源,解决三方痛点。第二,携远衣家严格制定标准,是一家有标准的平台。第三,重点推荐运营适合当季销售、品质好、价格低、小批量、快反应的超级单品。第四,携远衣家还提供增值服务,协助各方用户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顺势拥抱个性化定制大潮
纵观服装行业,真正在现阶段做到个性化定制的企业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企业依然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摸爬滚打。黄贵直言,“个性定制是行业发展的最终走向,但目前成不了主流趋势。”他认为,服装行业以2015年和2016年为一个分水岭,传统品牌的经营模式热度正在消退,平价组货模式即将快速崛起。由于供应链不匹配,成本过高,个性定制在现阶段无法成为主流。但是随着智能科技不断发展成熟,互联网大数据资源得到有效运用,并全面整合到服装供应链端,未来5~8年,个性定制可能成为行业主流。
针对即将到来的个性化定制大潮,江苏志远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1+1”发展战略。携远衣家是志远股份的子公司,志远股份旗下还有5家子公司,且都深耕服装领域。
在中国服装经营模式转型升级发展论坛上,黄贵表示,公司的使命是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以持续推动中国纺织服装智能化发展为己任。
“从行业的发展来看,几年前是渠道为王,未来一定是抢占供应链。谁获得了供应链的话语权,谁就能整合产业资源形成优势。”黄贵对此深信不疑。在志远打造超级供应链的进程中,第一步是打造标准工厂,第二步是联合建立云工厂,第三步才是打造超级供应链。目前,志远股份正联合香港赢冠国际共同研发“3+1”模型打造标准工厂。在5月25日,志远·赢冠现代化标准工厂建设模型(3+1模型)正式亮相海澜集团。这也意味着志远向着发展目标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