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宣讲华服之美

2016-06-28 10:10王振宇刘嘉刘妍
纺织服装周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华服导师制赛事

王振宇 刘嘉 刘妍

首届中国华服设计大赛自三月启动以来,因其主、承办方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而受到设计师及院校学生强烈关注。为切实贯彻大赛宗旨,由《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组织的华服大赛宣讲组,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走遍大江南北的20所设计类院校,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厦门理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等,不仅推广赛事,还将当下的设计趋势带进了校园。

王振宇:真心希望同学们与大赛共进步

首届中国华服设计大赛作为契合当下本土服装业发展趋势的赛事,受到了院校老师的极大肯定与重视。但在大赛宣讲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习惯于程式化地应对比赛。其实,本届华服大赛在赛制和行业落地等方面都突破了以往的模式,拿出了拒绝平庸的态度。

充满诚意地带着首届中国华服设计大赛走遍全国服装名校,面对一张张青春洋溢、渴求机遇的面孔,我感触良多。

对于名目众多的设计类赛事,学生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并能帮助自己的正规赛事,最好能与学校阶段性学习的课程相结合,在掌握课上理论的同时,将赛事作为课后实践的关键抓手,而不应仅仅根据赛事的“含金量”决定参赛与否。

首届中国华服设计大赛作为契合当下本土服装业发展趋势的赛事,受到了院校老师的极大肯定与重视。但在大赛宣讲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本身对于赛事的要求以及方向性比较盲目,他们习惯于程式化地应对比赛,“以不变应万变”的平庸态度比较普遍。

而首届中国华服设计大赛作为有特色的新赛事,让很多学生感到“新奇”。针对诸多“类型化”的赛事,选手们只为作品设计了不同的笼统框架,而对设计的内涵和精髓思考较少。而华服设计大赛对文化渗透力的要求和对制作服装背后“工匠精神”的呼唤,明显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需要学生更加正面积极地应对赛事,并需要老师进行更深入的辅导。

在宣讲交流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华服”的理解显得比较单一,并且大多集中在“过去时”,缺乏对眼下以及未来市场的设想和思考。其实在各大院校的课程安排和课题研究中,有很大部分是与华服赛事吻合的,我们也希望学生们通过华服设计大赛,将所学吸收,得到更多经验。

我将宣讲过程中发现的情况总结如下,希望与大家共勉,为学生们托举起更加广阔的天空。首先,对偏离“中心地带”的设计院校学生来说,无论专业学习情况如何,他们明显信心不足;或者有一颗勇于表现的心,但是缺乏执行力。

其次,学生们获取赛事信息的渠道往往相对单一,较为依赖专业老师的口口相传,很多学生没有“定向关注”的习惯,导致经常错过很多赛事。最后,学生们了解大赛信息、梳理选择大赛的能力比较弱,除了关注奖金、评委之外,缺乏对其他重要信息的识别能力。

其实,多年参与大赛组织的经验让我知道,很多设计师坚持设计梦想、一直走下去的动力,往往就来自于一次成功的比赛经验。能真正把控从设计到成衣的每一个步骤、体会制作成衣的辛勤过程,才能让阳光照进梦想。我们希望,首届中国华服设计大赛,能承载更多设计师的梦想!

刘嘉:宣扬中华文化,大赛诚意扛鼎

作为大赛亮点之一的导师制,引起了师生的关注和共鸣,特别是三位导师都是在行业中极具影响力的设计名师。这一创新环节让很多学生眼前一亮,如果有幸得到其中任何一位的指点,对学生们来讲都会是一生难忘的经历。

作为一项首次举办的设计大赛,中国华服设计大赛能够以权威赛事的身份走进众多知名院校,并受到师生的热切关注,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赛立意传承,聚焦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因而得到了多方的指导与支持;其次,大赛由权威媒体力推和保驾护航;再者,大赛在赛事设置上的导师制和商业落地安排也受到了院校师生的好评。

在西安工程大学的宣讲中,服装系主任袁燕对大赛很是重视,不仅为宣讲组提供了可容纳四百人的阶梯教室,还在宣讲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动员以及分享自己对华服的理解。学生们也非常热情,除在宣讲过程中积极提问外,在宣讲结束后还三五成群地与我们细致交流。

作为大赛亮点之一的导师制,引起了师生的关注和共鸣,特别是学生们还发现,导师制环节中的三位导师都是在行业中极具影响力的设计名师。这一创新环节的设置让很多学生眼前一亮,如果有幸得到其中任何一位的指点,对学生们来讲都会是一生难忘的经历。

而当学生们看到大赛金奖奖金高达15万元时,立刻感受到了大赛组委会对好设计的足够诚意。

在多场宣讲结束后,大赛宣讲团依旧被学生团团围住,想要了解更多详情。有学生提出困惑,也有学生表达了自己的创新想法,让宣讲团成员感受到这些年轻学子对于设计有着自己的想法,也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

比如一位学生提出,能否在参赛作品中加入一组童装。这样的想法非常值得认可,一方面,本届大赛倡导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童装和成人装如能恰当结合,将十分契合代代相传的传承寓意;另一方面,“二胎政策”搅热了童装产业,身处校园的年轻学子能够聚焦产业热点,难能可贵。

在参与一般大赛时,选手们在成衣制作环节,往往会受到面料挑选的诸多限制而局限了创意设计的落地。面对这样的困惑,我们也在这里向选手们郑重承诺,华服设计大赛将在成衣制作环节尽最大可能为选手提供面料支持。因为这一点正是华服大赛务实落地的创新举措之一。

正是因此,不少院校老师们都表示,大赛的赛制设计非常吸引人,一是这项大赛采用了导师制,可以让学生们获得设计名师一对一的指导机会,对学生们来说,将是终生受益的;二是赛事有产业基础,可以为选手的成衣制作阶段提供面料和技术支持。这在目前的设计大赛中并不多见。

刘妍:当被学生环绕,我也同样年轻

走进每一所校园,都能看到布满一面面墙的海报,各种大赛信息充盈着校园??透过这一张张纸,学生们又能得到多少信息?又有哪一样能激发他们参与的冲动呢?

首届中国华服设计大赛宣讲团走进全国20所设计类院校,走到学生们中间,面对面解析大赛规则。我很荣幸能成为其中一员,走进了多所院校,与未来的设计明星们直接交流。

大连工业大学的校园,符合所有人对传统大学校园的定义,需要环抱的大树、水泥的楼梯扶手和宽宽的台阶,看到这些,我想这样中规中矩的校园培养出的学生一定也很规矩。经过老师前期对大赛的宣传,自发来到宣讲现场的学生坐满了整个阶梯教室。虽然,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很羞涩,连合影都躲躲闪闪,但是他们能主动来到宣讲教室,已经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内心潜在的参赛热情。

厦门的两所院校——厦门理工学院和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宣讲是我们在一天之内完成的。虽然两所学校距离不远,但是一天讲两场,还是会感到有些疲惫。据说,厦门对学生参加各种大赛非常支持,获奖之后还会有单独的奖励发放。在宣讲现场,学生和老师们都特别积极,问了很多细节的问题,在这样的大氛围下,我恍惚觉得大奖得主就在他们之中,疲惫也随之消散。

中法艾蒙时尚学院的宣讲是我主动要求加入的,因为我潜意识里认为,国际合作院校、国际化教学体系下的学生对华服设计大赛应该有着与公立院校学生不同的视角。

惊喜果然出现了。这所院校的学生,思想十分活跃,态度也特别积极。秉承了国外的教学模式,在宣讲过程中,学生频频与我们互动,有什么问题都是直接提、有什么想法也是直接说。

有的学生甚至能讲出华服设计大赛中几位非遗传承人的事迹,这让宣讲团队非常意外,可见平时他们对知识的储备面很广、了解得很深。两位外教也主动来旁听,还表示愿意为参赛者提供免费辅导。这样的态度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互动带来的快乐。

首届中国华服设计大赛,不仅是一张写满参赛要求的海报,更是一张携手传承匠心的邀约。走近这些年轻人,不仅是一次大赛的宣讲,也是一次实打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最后希望他们能给我们带来惊艳的作品。

猜你喜欢
华服导师制赛事
本月赛事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假日绽放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Fancy Garden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B站领衔“中国华服日”,为传统文化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