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松,曾 凯
(炉霍县草原工作站,四川甘孜 626500)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生态效益评估探讨
——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为例
李小松,曾 凯
(炉霍县草原工作站,四川甘孜 626500)
第1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以来,天然草原生态状况持续好转,草原植被加快恢复,生态效益显著。如何对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评估,文章以炉霍县草原监测实践为例,从草原生产力、草原物候环境、政策因素、草原生态综合植被指数的动态变化信息,评价补奖机制实施效果。
炉霍县 草补政策 生态效益评估
根据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实施的要求,选择能够代表境内草原植被类型、工程区平均状况的典型区域和重点区域,建立固定监测点,应用固定监测点调查样方数据,获取草原植被盖度、生产力、高度、优良牧草比例等草原生态效果评价关键因子,掌握草原植被与生态状况年际变化;应用MODIS、TM影像开展遥感监测,按草原类型、地域分类建立估产模型,估测草原生产力。根据监测结果,确定适宜的评价参数和指标,反映工程实施前后草原植被与生态变化,评价生态补奖工程实施的效果。
1.1 监测草原类型
炉霍县草补政策草原监测共设3个固定监测点,分别设在宗塔乡、宗麦乡、下罗科玛乡3个纯牧业乡。每个监测点面积1 500 hm2,主要草地类型为B-9-35和A-4-16 2类,包含生态补奖禁牧区、草畜平衡区、严重退化草原3个项目实施区。
1.2 监测结果
通过表1监测数据对比可见,第1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后,炉霍县草原生态、草地生产力逐步提高,然而2015年全县均值与2014年相比有所下降,结合表2物候数据可见,物候环境对正在逐步恢复期的草原生态具有决定性影响。
2.1 计算依据
依据DB51/T1965-2015《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生态效果监测与评价技术规范》中生态效果评价公式,设定炉霍县补奖机制实施前的植被状况值为100,以消除不同地域草地类型差异。以补奖机制实施后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可食牧草比例、植被高度变化率(百分率)相应权重值为0.4、0.3、0.2、0.1,补奖机制实施后草原生态综合植被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Y=100+C×0.4+B×0.3+G×0.2+H×0.1
公式中:Y-草原生态综合植被指数;C-植被盖度变化率;B-地上生物量变化率;G-可食牧草比例变化率;H-植被高度变化率。
表1 炉霍县第1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地监测数据
表2 炉霍县植被状况与物候环境对比
炉霍县2011年草原生态综合植被指数=100+9.58× 0.4+10.21×0.3+9.47×0.2+7.92×0.1=109.583(与2010年比较)。
炉霍县2015年草原生态综合植被指数=100+13.2× 0.4+22.45×0.3+23.2×0.2+29.53×0.1=119.608(与2010年比较)。
2.2 评价标准
根据生态效果评价指标:(1)草原生态综合植被指数<90,表示草原植被退化;(2)90≤草原生态综合植被指数<110,表示草原植被无显著变化;(3)110≤草原生态综合植被指数<120,表示草原植被初步恢复;(4)120≤草原生态综合植被指数<130,表示草原植被恢复较好;(5)草原生态综合植被指数≥130,表示草原植被显著恢复。由以上计算可见2015年比2011年草原生态综合植被指数显著提高,炉霍县第1轮草补政策的实施使草原植被得到初步恢复。
炉霍县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部,属川西高原,平均海拔3 860 m,气候环境恶劣,昼夜温差很大,炉霍县的气候属高原寒带和亚热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全年寒冷季节集中在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对牧草返青及生长具有很大影响。特别是春季期气温回升缓慢,牧草返青时间集中在4月中旬至5月初,枯萎期集中在9月份,大大缩短了牧草生长周期。所以,在进行年度草原生态效益评估时,必须将草原返青期气温回升情况、春旱情况、年降雨量、牧草返青时间、牧草长势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由表2可见,全县降水量直接影响到草原返青的时间,同时对草原生态、草地生产力亦具有一定的影响。
4.1 政策性资金补贴因素
炉霍县2011~2015年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兑现补助资金为每年1 548.75万元。通过3项中央财政直接补贴,使炉霍县农牧民人均政策性增收420元以上,不仅直接增加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使群众生活有了保障,更极大地改变了牧民群众传统的放牧模式,提高了在草原禁牧时期自觉对天然草原的养护积极性,使超载或退化了的草原得以恢复,从而实现了保护草原生态的目的。通过项目的实施,使草原禁牧区牧草产量提高了27.8%,植被盖度提高了13.4%;草畜平衡区牧草产量提高了21.9%,植被盖度提高了11.3%。
4.2 牲畜出栏因素
通过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农牧户逐渐增加了草畜平衡的认识,积极减畜出栏以增加收入,从而极大地缓解了炉霍县超载过牧的形势,减轻了草原载畜压力,按照每1羊单位家畜每天摄取含水量14%的标准干草1.8 kg计算,5年来共出栏牲畜42万羊单位,累计保存标准干草21万t。此亦为炉霍县草原生态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4.3 配套项目实施因素
2011~2015年,炉霍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配套项目共实施了人工种草0.62万hm2,户营打贮草基地1.07万hm2。通过这些配套项目的实施,加快了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降低了牧民对天然草原的依赖,亦对草原生态的恢复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综合上述因素而论,第1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在炉霍县实施5年,草原生态虽然受一定物候环境因素影响,导致草原生产力出现过波动,但其通过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积极实施,特别是牧民群众养畜思维由传统的靠天养畜向现代畜牧业养畜的转变,极大提高了群众合理利用草原的积极性,使草原载畜能力得到相应提高。再加上减畜任务的圆满完成和牧草收贮量的增加,使草地超载率得到有效控制。优势互补,从而可以综合评判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起到积极作用,有效控制了草地过牧行为,改善了牧草生长条件,草原植被盖度、高度、牧草产量、植物种类显著提高,使草原生态向良性演替的方向发展,大大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
[1]唐川江,张新跃,张绪效,等.DB51/T1965-2015《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生态效果监测与评价技术规范》.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
[2]唐祯勇,鲁岩,唐川江.阿坝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中期评估.草业与畜牧,2016,(6):53~56
[3]柴刚.肃南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取得的成效及建议.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