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会敏 张艳霞 袁志岭 崔凤肖 宋新力 李俊芳(.河北省邱县中心医院,河北邱县057450;.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河北黄骅0600;.河北省邱县中医院,河北邱县057450)
穴位注射治疗脑干梗死后呃逆40例
姚会敏1张艳霞2袁志岭3崔凤肖1宋新力1李俊芳1
(1.河北省邱县中心医院,河北邱县057450;2.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河北黄骅061100;3.河北省邱县中医院,河北邱县057450)
【摘要】目的观察氯丙嗪穴位注射治疗脑干梗死后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氯丙嗪穴位注射;对照组常规肌肉注射氯丙嗪注射液。比较两组呃逆的好转率及便秘、嗜睡及锥体外系症状等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控制呃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1、3、7 d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均下降(均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3、7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95.00%、97.50%及显效率32.50%、72.50%、82.50%均分别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67.50%、70.00%、80.00%以及显效率的10.00%、20.00%、65.00%(均P<0.05)。观察组6例出现便秘、嗜睡,无锥体外系反应发生。对照组16例出现便秘、嗜睡及锥体外系症状等毒副反应。观察组发生毒副反应的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丙嗪穴位注射对脑干梗死后呃逆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呃逆氯丙嗪穴位注射
呃逆俗称打嗝,西医称为膈肌痉挛,脑干梗死后伴发呃逆,多较顽固。顽固性呃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重者可窒息,缺氧,加重脑细胞水肿,甚者危及生命[1]。临床西医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治愈率低,副作用大。笔者采用氯丙嗪穴位注射方法治疗脑干梗死后顽固性呃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病例选择1)纳入标准: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诊断和头部CT和MRI定位,证实为新近的脑干梗死病灶;在脑干梗死以后发生呃逆,时间超过24 h;年龄在40~75岁之间;生命体征平稳。2)排除标准:非脑干梗死引起的呃逆;对吩噻嗪类药物过敏者;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青光眼者;既往晕针史、癫痫史者。
1.2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邱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脑干梗死后顽固性呃逆住院患者80例。随机数字法按入院时间顺序编号,并按1∶1比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从原有疾病起病到呃逆出现的时间为1~2d,平均1.5 d。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40~75岁,中位年龄40岁;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41~76岁,中位年龄61岁;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治疗方法参考《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对入选病例都给予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包括拜阿司匹林片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片稳定斑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整血压、血糖等。对照组给予氯丙嗪针25 mg (1 mL)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7 d。观察组采用穴位注射,术者消毒双手,患者取卧位,以中脘穴为穴位注射点,常规消毒穴位,5 mL注射器抽取氯丙嗪针12.5 mg(0.5 mL),垂直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则注射0.5 mL;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1~2min。每日1次,7 d 为1疗程。
1.4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7 d,依据制定的疗效评分表进行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锥体外系反应、尿频、口干等毒副反应发生率。
1.5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制定疗效评分表。3分:呃逆<5次/h,且患者能耐受,不影响进食。6分:呃逆6~10次/h或<5次/h,但患者难以耐受,影响进食。9分:呃逆>10次/h或<10次/min,但不能进食或呃逆时伴胃食管返流。以每小时最高呃逆频率计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3、7 d呃逆症状评分。显效[3]:治疗72h内呃逆消失或症状评分减少6分以上,随访l周无复发。有效:治疗72h内仍有呃逆但症状评分减少3分,继续治疗呃逆停止,随访1周无复发。无效:治疗72h内症状评分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后1、3、7 d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均下降(均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见表2。结果示,治疗1、3、7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 治疗3 d后治疗7 d后观察组 1.5±0.320.41±0.14*△对照组 3.75±0.481.75±0.37*n 4040治疗前 治疗1 d后6.53±2.81 3.55±0.266.36±2.75 4.45±0.26
表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n)
2.3两组毒副作用发生情况比较见表3。结果示,观察组6例出现便秘、嗜睡,无锥体外系反应发生。对照组16例出现便秘、嗜睡及锥体外系症状等毒副反应。观察组发生毒副反应的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毒副作用发生情况比较(n)
呃逆是以一侧或两侧膈肌反射性、阵发性痉挛,同时可伴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一种短促特征性声音的疾病[4]。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后的呃逆,是因脑部血管病变累及呃逆中枢使膈肌过度兴奋所致[5]。多个部位脑干梗死均可引起呃逆,脑干多个神经核团和结构参与了呃逆中枢的组成[6]。脑干梗死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及胃素增高,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缺血、糜烂、溃疡,合并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另外,脑干梗死后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卧床等因素导致进食减少、胃排空减慢、胃液潴留,进一步刺激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反射性引起膈肌间歇性收缩运动而致呃逆[7]。西医治疗主要是应用中枢兴奋药物、胃肠动力药物以及中枢性抑制药物等,但是疗效一般,且容易产生一定的药物反应[8]。
中医学认为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控为特点的病证[9]。本病的病机为脑髓受损,元神受累,脏腑气机失调,气血逆乱,胃气上逆,而发生呃逆,病位主要在中焦,由于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治疗当降逆止呃[8]。中脘为任脉与手太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足阳明胃经募穴,中脘穴具有促进胃蠕动而达到疏理气机、和胃降逆之作用[10]。
氯丙嗪注射液为吩噻嗪类药,可抑制呃逆中枢调节部位,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抑制膈肌兴奋,通过穴位注射后,针刺和药物作用通过经络和神经扩散,反射性引起大脑皮质病灶感应点周围区域的抑制,药物在穴位滞留时间较长,可增加和延续治疗作用,从而解除顽固性呃逆[11]。氯丙嗪注射液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出现便秘,嗜睡,口干,锥体外系反应[12]。穴位注射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以小剂量氯丙嗪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和对中脘穴的长时间刺激作用结合起来,取得双重疗效,降低了氯丙嗪的毒副作用[13]。
本研究表明,氯丙嗪穴位注射治疗脑干梗死后顽固性呃逆,不仅能减少氯丙嗪毒副反应的发生率,而且能增强氯丙嗪对呃逆的控制,明显改善患者呃逆症状评分,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邓敏.中医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28例的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5(7):41-42.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三)[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1):4-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61.
[4]王小勇,黄建,过克方.针刺内关穴配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顽固性呃逆4例[J].江西中医药,2012,43(2):55-56.
[5]杨榕.针刺配合爱茂尔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40例[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121-122.
[6]邓敏.中医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28例的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5(7):41-42.
[7]姚黄.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4):39-40.
[8]杨洁,蔡文栋.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49例[J].陕西中医,2015,36(3):359-360.
[9]郝娅芳.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34例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3,26(5):382-383.
[10]陶丽.针刺结合艾灸治疗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4,27(1):95-96.
[11]彭祥来,林志忠,柳淑仪.氯丙嗪双侧内关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顽固性呃逆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5):39-40.
[12]龙焜.临床药物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5:317-319.
[13]曲梅,宋建聪.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2):185-186.
中图分类号:R743.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745X(2016)03-0534-02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6.03.054
收稿日期(201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