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磊 邱厚道 潘德祥 刘麒麟 汪小瑞(.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0)
黄连温胆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
姜磊1邱厚道1潘德祥1刘麒麟1汪小瑞2
(1.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武汉430010;2.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0)
【摘要】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治疗组给予黄连温胆汤配合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月,对治疗前后临床资料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前MoCA评分、MMSE量表积分和ADL量表积分比较差异不大(均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MoCA评分、MMSE量表积分和ADL量表积分均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MoCA评分、MMSE量表积分和ADL量表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黄连温胆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脑卒中轻度认知障碍黄连温胆汤加味针刺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1]是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明显(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不显性的脑血管疾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等)所引发的轻度认知损害乃至痴呆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血管性认知障碍除包括严重障碍痴呆外,还包括已经存在轻、中度认知功能的损害。伴某些认知功能下降,或存在记忆力障碍,亦可定义为认知障碍[2],主要包括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现在社会上对血管性痴呆及混合性痴呆的重视程度很大,虽积极治疗,但效果及预后不佳。对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则患者及家属多重视度不够,而忽略对本病的诊治,日久则发展为血管性痴呆。在我国已有30%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认知障碍或逐渐成为痴呆[3]。对于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积极的干预,能够使患者和家庭承受的负担和社会负担明显减轻。本研究采用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病例选择1)诊断标准: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mVCI)参照2005年贾建平《重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中mVCI早期诊断建议标准拟定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参照1997年田金洲等制订的血管性痴呆中医辨证量表(SDSVD)进行血管性痴呆中医辨证。2)纳入标准:年龄在40~75岁之间;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有神经影像学证据证明,且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因果关系;MoCA总分,受教育的年限小于12年者,分值小于25分,受教育年限大等于12年者,分值小于26分;MMSE评分,文盲分值大等于17分,小学文化分值大等于20分,中学以上文化分值大等于24分;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早期表现为记忆缺损进行性加重,或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但影像学无相应病灶;由脑血管病以外的原因导致的认知障碍(如癫痫、抑郁症、精神病、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酗酒或药物滥用等);严重心、肝、肾和造血系统并发症者;患有干扰认知功能评价的疾病,包括头颅损伤以及精神疾病者;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1.2临床资料选取武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2012年至2015年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9.70±6.78)岁;文盲4例,小学文化24例,中学及以上文化32例。治疗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0.17±6.38)岁;文盲6例,小学文化20例,中学及以上文化3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治疗方法常规治疗药物具体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2005),避免使用改善智力药物。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德国拜尔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尼莫同,30 mg/片)。每日3次,每次1片。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连温胆汤配合针刺治疗。中药汤剂:黄连6 g,枳实12 g,竹茹12 g,姜半夏12 g,陈皮12 g,胆南星10 g,茯神15 g,石菖蒲10 g,郁金10 g,熟大黄6 g,瓜蒌仁15 g,甘草6 g。由武汉市中医医院制备为免煎颗粒,每日1剂,早晚各1次,温开水冲服。针刺治疗:主穴取于氏头针分区的额区,神庭透囟会,采用与曲差、本神向上透刺,共5区,每区丛刺3针。针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主穴丛刺法留针3 h,每隔30 min捻转行针1次,捻转频率100转/min左右。重复捻转2次后,直至出针。每日1次,每周6次。两组均治疗2个月。
1.4观察指标1)认知功能:使用MMSE、MoCA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积分及疗效进行评价。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如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则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描述,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治疗前后MoCA评分、MMSE量表积分比较见表1。结果示,两组治疗前MoCA评分、MMSE量表积分比较差异不大(均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MoCA评分、MMSE量表积分均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MoCA评分、MMSE量表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oCA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oCA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别 时间 MoCA评分 MMSE量表积分(n=60) 治疗后 18.60±2.40* 25.07±1.53*治疗组 治疗前 17.84±2.26 23.57±1.90 (n=60) 治疗后 20.10±2.61*△ 25.90±1.52*△对照组 治疗前 17.77±2.37 23.63±1.83
2.2两组治疗前后ADL量表积分比较见表2。结果示,两组治疗前ADL量表积分比较差异不大(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DL量表积分均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ADL量表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DL量表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DL量表积分比较(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60 20.13±1.98 17.62±1.89*△对照组 60 19.84±2.51 18.76±2.16*
血管性认知障碍根据临床表现可属中医学“呆病”范畴。《景岳全书·杂证谟》指出本病由郁结、不遂、思虑、惊恐等病因错杂积渐而成,病位在心及肝胆二经。陈士铎《辩证奇闻》立有“呆”门,认为其病机为肝郁乘脾,胃衰痰生,积于胸中,盘踞心窍,而神明不清,提出本病治疗以开郁逐痰、健胃通气为主要治法。研究表明血管性认知障碍多因痰瘀互结,与他邪相夹,进而化火生风,蕴积化毒,损伤脑络,败坏脑髓,而使病情波动、进展加重[5]。痰瘀互结,瘀则化热,所以痰瘀热在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
黄连温胆汤是温胆汤基础上加黄连而成,原方用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力佳,但清热之力不足,故在其基础上加黄连以增其清热之力。热清气通血行,脑窍得养而神醒病愈。研究表明[6]黄连解毒汤能增加大鼠脑尤其海马区平均血流量,临床药理研究中亦证实黄连温胆汤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有明显改善。温胆汤具有改变脑组织神经递质含量,稳定神经元细胞膜系统,改善脑循环,清除氧自由基,修复损伤神经元,抗衰老等作用[7]。何丽杰等[8]临床观察发现,黄连温胆汤可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调控血脂。关慧波等[9]证实黄连温胆汤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治早期靶器官血管内皮功能紊乱。通过临床实践,笔者发现黄连温胆汤加味能明显改善认知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于致顺教授[10-11]提出额区主要治疗精神症状,包括痴呆和人格改变,额区对应大脑额叶,针刺该区域腧穴可以刺激额叶头皮层,兴奋额叶,改善其临床症状。研究表明[11-13],在头部分布区丛刺可以增加脑组织血流容积和血流量,提高脑神经细胞兴奋性,有助于大脑皮层电生理机能。笔者在临床发现到针药效果也优于单用中药或针灸治疗,本研究结果示,黄连温胆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贾建平.应重视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建立及临床研究[J].中医脑血管杂志,2004,1(1):14-17.
[2]段建钢.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9,9(5):423-427.
[3]Zhou DH,Wang JY,Li J,et al.Frequency and risk factors of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three months after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 the Chongqing stroke study[J].Neuroepidemiology,2005,24:87-95.
[4]贾建平.重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1): 4-6.
[5]张綦慧,张允岭,石玉如,等.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因病机及证候学初步探讨[J].天津中医药,2005,22(2): 49.
[6]盛树力.老年性痴呆:从分子生物学到临床诊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29.
[7]张彦海,迟丽屹.温胆汤化裁治疗中风析因[J].陕西中医,2004,25(2):166-168.
[8]何丽杰,车启富.加味黄连温胆汤对痰热互结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同型半胱氨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2):145.
[9]关慧波,王琪.黄连温胆汤Ms模型大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2):22-25.
[10]于致顺.头穴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
[11]姜磊.额区丛刺治疗脑卒中后强哭强笑症15例[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3,4(5):91.
[12]程为平,原田俊英,王庆武,等.头部分区丛刺法的特点及临床举隅[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0):34-35.
[13]肖晓华.头针治疗中风病的机理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2):56-57.
中图分类号:R743.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745X(2016)01-0165-03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6.01.058
收稿日期(201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