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系偏重到双系并重

2016-06-27 17:24刘冰津
2016年19期

刘冰津

摘要:本文通过重读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对现代社会中的继替过程进行了观察和反思。改革以来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人口的控制和重男轻女思想的减弱,费孝通时代“以多继少”下的“单系偏重”的矛盾正在逐渐消失。社会继替表现为从以多继少到以少继多的转变,与之对应的社会继替方式由单系偏重到双系并重。

关键词:单系偏重;双系并重;生育制度

一、重温“单系偏重”

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提出,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养育表现为“双系抚育”,而子女的继替表现为“单系偏重”。即父母双方在抚养儿子和女儿上都付出相同的感情,与子女之间建立的感情也相同,但是到了子女继承家产的时候,财产只能由儿子继承,女儿不能继承财产。费先生认为这种特殊继替方式的好处是简单有效。根据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指导,可以被继承的资源不仅是财富,还有身份地位和权力。如果家庭中不是独生子女,大多是农村家庭也正是如此,父辈需要将财产分割成好几份,平均分给儿子和女儿。财产好分割,但身份地位和权力不能分割,财产当中的不动产也会因为被瓜分的零零碎碎以致无法使用。

在“单系偏重”下,家庭财产由儿子继承,一般采取独子继承,多一个兄弟来分一杯羹就会造成每个小家庭都不会得到太多的财富。费孝通先生对解决多个儿子中分割财产问题的方法概括为“长幼行序”,即在社会继替过程中,采取独子继承,包括长子继承和幼子继承。在普通的农村家庭中,兄弟之间若采取公平原则来分割财产,也得遵循权力与义务的平衡,如父母会将大部分财产分给在劳作和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上功劳大或尽了赡养老人义务的那个人,没有定式,按各个家庭情况的不同有不同的分法。

在“长幼行序”的机制下,伴随而来的是“同胞冲突”,即没有继承权的兄弟,在利益上不免产生损失,在心理上不免感到一种歧视。在这场财产分割下出现的家庭矛盾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娶进门的媳妇。儿媳妇在娘家没有继承财产,到了夫家希望多争一亩地、一栋宅,而且他们对公婆不存在抚育的情感纽带,在争夺财产时只重视经济利益。

二、以多继少到以少继多的转变

《生育制度》中那种以多继少的社会继替现实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当时的农村家庭中,能参与到继替过程中的只有宅子、农田和家畜等财产,每家每户都是多子多孙,必然就出现了在继替时要采取单系偏重的情况,财产只由儿子继承且是独子继承,以保证家族的绵延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水平提高,人们过上了小康生活,存款、城市中的楼房、汽车以及股票债券等都是参与到继替过程中的财产。同时,伴随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农村和城市呈现少子化趋势,社会继替表现为以少继多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体现出不论儿子或女儿都能参与继替的双系并重趋势。

笔者认为社会继替从以多继少到以少继多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家庭财富的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家庭所掌握的物质生活资料比改革前有明显增加。二是人口控制思想的提出。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提出“适度人口”。人口过少,社会效率就会下降,而人口过多,社会结构就会不完整,因为当子代不断增加的时候,他们不能得到足够的生活资料,社会必然会不安定,所以“最优人口”是社会结构的完整和效率的配合。三是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社会更加开放,重男轻女思想慢慢减退。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能参与继替的资源增加,同时子女数量的减少使得财产继承发生从“以多继少”向“以少继多”的转变。伴随这一转变的是继替方式的转变,由“以多继少”对应的“单系偏重”到“以少继多”对应的“双系并重”。

三、现代城市家庭的“双系并重”

“双系并重”下的社会继替表现为一个家庭中不论儿子或女儿都能参与继承家庭的财产,包括存款、股票债券、房子、汽车、传家宝(贵金属)等。通过笔者对城市家庭的调研发现,大多数父辈在分割财产的时候男女并重,父母双方的财产由所有的子女来继承,只是在具体分割财产时考虑的因素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子女的经济状况。继承者的经济状况不好时就能分到较多的财产。二是子女对其的赡养情况。对父辈尽了更多赡养义务的继承者可能分到更多的财产。三是子女的排行。父辈会比较疼爱幼子或幼女,对他们更加关爱,所以他们所分到的财产会更多。有很多父母会把房子留给长子,因为他肩负着将家产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责任。有的家庭中长子和幼子得到的最多,排行中间的兄弟姐妹得到的次之,这说明有的家庭是长子幼子并重的,既疼爱幼子或幼女也器重长子。但需要注意的是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并不明显,父辈在分割家产是相对公平,他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子女对其的赡养,对父母的赡养状况是一个分割家产的关键因素。

进一步而言,家庭掌握的不只是物质财富还有社会资源。但是身份地位和权力这些无形的资源是怎么被子代继承的呢?是不是也表现为“双系并重”呢?陆学艺老师分析了三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经济资源即财富、文化技术资源即证书和文凭以及组织资源即动用体制内的人和物的能力大小。首先,好的家庭背景能让子代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无论是金钱还是文化的供给都是足够的。其次,父代的身份地位和权力可以为子代创造更多的社会资本,即一种关系网络,如亲属网络、邻里网络、同学网络、同事网络、朋友网络。“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和面子社会。父代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为子代沟通人情,建立互惠长久的关系网络。在社交场合和社会互动中,父母将子女带入自己社会关系网络,扩大这个关系网络范围,以此来囊括一切有用的社会资本,具体的社交方式有拜访、餐饮和文娱活动等形式。女儿可能更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儿子可能更喜欢自己创业,不论是就业还是创业,父代都能通过自己的社会资本为其提供更有效的就业信息,前途更广阔的就业机会,为其提供客户群、疏通关系、扩大融资渠道等。社会资本这项无形的财产能为子女创造比有形财产更广的利益,在现代社会被人们所重视。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地提高、对人口的控制和重男轻女思想的逐渐减少,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提到的以多继少的社会继替矛盾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少继多的社会继替方式。基于以少继多的社会继替,父辈在分割财产的时候越来越注重公平,重男轻女思想有所减弱,实现了单系偏重到双系并重的转变。影响财产分割的因素包括子女的经济状况、子女负担了多少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以及子女的排行。同时在现代社会,子女继承的不仅是父辈的所有经济资源,通过拜访、餐饮等一些社交方式继承其父辈的社会资本。(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边燕杰、芦强,阶层再生产与代际资源传递[J],人民论坛,2014年第2期。

[3]成伟、牛喜霞、迟丕贤,社会资本代际传递之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4]葛小寒,单系偏重与生育文化边界[J],人口与经济,2000年第2期。

[5]陶格斯,从“以多继少”到“以少继多”——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