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虹+杜雨+王欢
摘要:教育工作匹配问题是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性课题,为促进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提高教育工作匹配是关键。本文以相关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为基础,提出提高教育工作匹配程度、发挥教育工作匹配积极正向工资效应以及提升毕业生就业工资收入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工作匹配;工资效应;就业工资收入;影响因素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有效缓解就业困难的状况,政府和各个高校都倾注力量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开展就业辅导以及举办大型招聘会等等来帮助毕业生增加就业,这种解决办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业率,但是只仅仅停留在量的层面,而目前亟待解决的更是低质量就业的问题,教育工作匹配程度可能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为了获取教育与工作匹配的状况,了解教育与工作匹配是否受到专业本身、个人特征、学校和工作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教育与工作匹配是否影响工资收入,进而通过对锦州的锦州银行、宝地集团、石化公司等七所典型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教育、工作、薪酬的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整理,归结出当前毕业生教育与工作匹配的状况,识别和汇总教育工作匹配的影响因素,建立教育工作匹配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并集合教育工作匹配的工资效应,汇总教育工作匹配的前置影响因素对就业工资收入的间接影响路径。在相关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和强迫进入法对教育工作匹配的前置影响因素、教育工作匹配的工资效应以及教育工作匹配的前置影响因素对就业工资收入的间接影响路径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教育、工作、自身三个层面对应的影响因素对教育工作匹配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教育工作匹配对就业工资收入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教育工作匹配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工资效应,教育工作匹配的前置影响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响教育工作匹配,进而间接促进毕业生就业工资收入。
研究通过对锦州七所典型企业内工作人员的教育、工作、薪酬的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整理,归结出当前毕业生教育与工作匹配的状况,识别和汇总教育工作匹配的影响因素,建立教育工作匹配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并集合教育工作匹配的工资效应,汇总教育工作匹配的前置影响因素对就业工资收入的间接影响路径。在相关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和强迫进入法对教育工作匹配的前置影响因素、教育工作匹配的工资效应以及教育工作匹配的前置影响因素对就业工资收入的间接影响路径进行实证分析。在相关理论框架、实证分析过程和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教育工作匹配和教育工作匹配影响因素为切入点的提高就业工资收入的建议对策。本文研究过程省略,仅从不同角度提出促进毕业生教育工作匹配以及提升就业工资收入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方向
(一)针对影响因素所学专业的对策建议。根据调查分析得出近三成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不匹配,研究认为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灵活的专业选择机会,为提高大学生兴趣与专业的匹配度提供各种可能的方便。高等院校要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理性设置专业和培养方案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也应及时将信息反馈给高校,使高校能及时对专业设置和招生进行调整,从而使大学毕业生的专业与工作匹配情况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二)针对影响因素学校层次的对策建议。985大学、211大学的毕业生更可能找到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高校毕业生学习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其学以致用的能力更强,企业更愿意选择985大学、211大学的毕业生。因此,建议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考虑该专业未来的工作匹配可能性因素,慎重选择就读的专业;学校方面也要根据自己所在的层次,给予自己更好的定位,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扬长避短,从而更好地保证高等教育的专业投资能有效地得到实现并取得较高收益。
(三)针对影响因素学历层次的对策建议。高职高专毕业生和普通本科毕业生在教育与工作匹配可能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专科生的匹配性明显低于本科生。因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专科毕业生质量;另一方面要在办学过程中更加凸显职业教育特色,使大专毕业生在职业特别知识与技能上与普通本科生表现出差异,让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更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从而使学用保持一致。
二、工作方向
(一)针对影响因素工作所在企业的规模对策建议。小型企业应注重抛开学历的禁锢,积极引进有能力的人才,给低学历者一些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中型企业再引进新的毕业生的同时,不能一味强调工作经验,要注重对毕业生后续能力的培养,多创造学习的机会,推动再学习。总之,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不能仅仅根据学历来衡量毕业生,更多的是要看毕业生的能力;其次更不能把工作经验当作引进人才的门槛。
(二)针对影响因素工作所在企业的性质的对策建议。对于国营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给毕业生、就业者创造新的学习机会,使他们在一个新的平台环境,达到学习的再次提高,发挥效用最大化,对于私营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更是要注重毕业生的能力,更多引进新的人才,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
(三)对影响因素工作职位的对策建议。对于基层工作者,应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使其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对于中层管理者,应该借鉴其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主动再学习,探讨新途径,更好的发挥出自己在企业内部的优势,创造自己的价值。
三、自身方向
(一)针对影响因素工作年限的对策建议。年老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值得年轻的毕业生去学习借鉴,毕业生应该放平心态,学习借鉴前辈在工作中独特的方法与经验。新毕业的大学生更能够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还有殷实的理论基础,要将理论积极付诸于实践,加强所学与工作的耦合。
(二)针对影响因素性别的对策建议。由于教育和工作匹配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政府部门和社会用人单位应进一步加强对性别歧视问题的关注,更加公平地对待男女大学生的求职就业意愿。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应放宽对性别的限制,给女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这样尽可能的弱化性别差异对就业的影响。
(三)针对影响因素实习经历的对策建议。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更可能找到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大学就业指导部门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实习信息,促进大学生在就读期间积极参与实践,努力增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这不仅能有效促进就业,且会增加工作与专业的匹配性,从而保障教育投资收益,提高就业的满意度。在同一个专业内部“毕业生如果在工作中能够把本专业所学技能更多地应用到当前的实际工作中”,那么收益就越高。反之,就更少。
(四)对影响因素自身需求的对策建议。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要放平心态,培养具有良好的就业观。同时要加强自身教育,丰富自身知识,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抓住能融入社会的机会,积累经验。以便于在就业的时候更加游刃有余,更好的做到所学与所做的结合,尽可能的发挥所学知识,最终实现较高的工资效应。(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武亚.高校就业质量评价模型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6-8.
[2]夏泽育,郭维昭.专业对口率和职业稳定率: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J].出国与就业,2011:108-109.
[3]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427-435.
[4]彭明明.中国过度教育及其经济效应分析[D].南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