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 守望文学

2016-06-27 00:05:09
北京观察 2016年4期
关键词:陈晓明德里达人文

文 本刊记者 徐 飞



陈晓明 守望文学

文 本刊记者 徐 飞

“对我个人而言,阅读为我打开了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让我对历史、对大千世界、对人生都充满了希望和向往”。

陈晓明

北大朗润园的采薇阁——中国诗歌研究院,这是陈晓明办公的地方。陈晓明曾出版有《无边的挑战》《不死的纯文学》《德里达的底线》《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等三十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评论三百多篇。曾获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等奖项,教育部长江学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是为数不多的兼文艺理论研究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于一身的学者。见到陈晓明之前内心很忐忑,本以为这样一位大学者会高傲、自矜。但见到他本人就完全打消了这个顾虑,身穿休闲外套、戴副黑框眼镜的陈晓明右手拎着笔记本电脑,左手拿着水杯微笑着朝我走来,“等挺长时间了吧?我刚给学生们上完课”。几句寒暄过后,让人感觉亲切、温和,一下子放松下来。

“阅读为我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陈晓明在福建出生长大,少时曾随父母下放到非常偏僻的山区,也有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经历。地处偏僻的山区,家庭出身又不好,当时的陈晓明看不到任何出路。“对我个人而言,阅读文学作品改变了这一切,它打开了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让我对历史、对大千世界、对人生都充满了希望和向往。”在陈晓明看来,文学作品其实可以清除我们人生中的很多苦恼和忧伤,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陈晓明动情地回忆道:“我15岁的时候读到一首诗,‘在我少年的时候,朝思暮想去航海’。成年后,有一次经过河姆渡,看到河水流淌,阳光照射在河面上,突然回想起少年时候读的这首诗。可见文学对生命影响之深远。”

陈晓明的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都不完整,但他从小对理论有种天然的喜好。十一岁时,他读到父亲作为下放干部的政治读物《反杜林论》,“那时根本看不懂,但端着那本书就觉得有一种欣慰。我读了第一页,什么也没有读懂,很长时间就是读那一页”。在缺乏教育的偏僻山区,阅读报纸是陈晓明的最大收获。“我十一岁开始一直读《参考消息》,那上面的所有文章,我都从头读到尾。因为父亲是下放干部,能享受阅读《参考消息》的待遇,这构成我当时崇拜父亲的全部理由,这真的帮了我的忙。如果要论我的启蒙老师,《参考消息》的影响可能是最深远的。”

1977年十月,教育部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陈晓明当时正在乡下插队,他从来不敢对高考抱有任何想法。当得知自己也有资格参加高考时,陈晓明欣喜若狂。那时离高考只剩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他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备考,最终高考成绩优异,平时热爱阅读的他作文分数几乎满分。然而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被某重点大学退回档案,最后被福建省南平师专录取。

大学期间,在图书馆里陈晓明无意中发现一套商务印书馆编的汉译学术名著,其中有黑格尔、康德、费希特、马克思、斯宾格勒、罗素等人的著作,激动不已。“说真的,那时的感受就像后来武侠小说里说的,在山洞里捡到一本破旧的剑谱,当下就会想到,对着这剑谱练,就能成就一身功夫。那时我就这样,啃这套书,房间门上贴着一张纸条:闲谈请勿超过十分钟。这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阅读,我们的知识追求。西学构成了我们的学术背景,最好的批评家是哲学家,最好的批评家也必须懂哲学,哲学成为我的学术基础。”

陈晓明(一排左三)在2014年北师大博士论文答辩会上

他说,当今社会最可怕的就是每一个人都为贪欲所支配而无止境地接近疯狂,但阅读文学能让我们沉下心来,减少浮躁和贪欲。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文学更有用了。从艰苦的地方,一路读书下来,陈晓明的同路人越来越少,能有现在的成就,他认为意志力是最重要的。阅读引领着陈晓明走进更广阔的世界,也带领着他走入了文学批评的学术殿堂。

做研究是手艺活儿

哲人说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匠人,因为匠心——把事情做好的欲望,是根植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人性冲动。但现实中,工匠精神却始终是一种稀缺的品质。“写文章、做研究的人,都算是工匠、手艺人,没有认真求实、踏实肯干、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不行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能够接受陈晓明论文的人寥寥无几。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曾用“出场后的孤军深入”来形容陈晓明,他曾说:“至今我们仍不难发现,在批评界就其观念层面而言,陈晓明可以引为‘同道’者仍是廖寥无几,与一个阵容庞大的批评群体相比,他几乎是孤军奋战。”当时正处在文艺观念形成的初期,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和陈晓明的反叛气质,形成了他善于怀疑和挑战的性格。“那时有的是青春激情,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有着充沛的信念——思想的变革可以引领社会向着理想的方向行进。”

陈晓明长期致力于德里达及解构主义研究,如今,他在这方面的建树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首肯。德里达的哲学及其解构主义是公认的具有相当学术难度的领域,陈晓明穷尽二十多年工夫,始终在这一领域耕耘。

还记得1987年,陈晓明听时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鲍昌的学术报告,报告中提到国际哲学年会以德里达哲学思想研究为主题,邀请中国学者参加,但举国无人对德里达有较为专门的研究,中国学者缺席。陈晓明颇不服气,开始有意识地去查找阅读有关德里达的著作。2009年,《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出版,全书五十七万余字,写作耗时近十年,书中内容陈晓明在课堂上给学生反复讲授过,经过反复讨论修改而成。该书在全面、综合的框架里来解读德里达,给出了一个解读德里达思想的较为完备的图谱。陈晓明说:“写一部较为全面地论述德里达及解构理论的书是我多年的夙愿。既是对当代论文写作缺憾的一次弥补和偿还,也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和激励,更是对大师的一种追思和致敬。”

有一次,在北京三联书店与德里达相遇,陈晓明将自己的专著《解构的踪迹》一书赠于德里达,上面用英文写上了给他的献辞:“您的思想对中国青年一代学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与德里达做了短暂的交谈。德里达看到十多年前竟然有用中文写的关于自己的著作,甚为惊讶,用英语表示,他的著作能被中国学者重视并发挥作用,这是他最大的欣慰!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能取得如今的成就,陈晓明说:“始终不知疲倦的阅读、严谨治学、加强自己的学术想象力是我写文章和做研究非常重要的经验。”

加强人文教育

“当了两届政协委员,荣誉感和组织上的信任是对自己很大的鼓励和鞭策,但也让我感觉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为文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更关心教育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人文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

在有过多年教学经验的陈晓明看来,整个人文学科的教育,缺乏一种深刻的个性化思想。深刻的个性化思想对整个民族的创造力和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要求不是仅仅针对大学生、研究生,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追求。通过陈晓明不断地调研、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谈以及考察国外的中小学教育,他多次提出关于加强中小学人文教育的提案。一方面,陈晓明认为,教育改革只有降低当前中学的数理化难度,才能让中学生有时间阅读、思考和交流,人文素质教育才能有必要时间和空间来进行。“现在中学生负担重,主要是由数理化的难度造成的,不降低数理化的难度,学生的减负只是一句空话,人文素质教育也是一句空话。只有中学的人文教育基础打好了,大学的人文教育和社会人文素质提高才有保障。建设‘人文北京’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不可能指望在短期内就迅速提升北京的人文品质,使之具有世界城市应有的风范,根本还在于要有优良的教育为基础。”

另一方面,陈晓明一直倡议将“政治课”改成“人文社科基础”。经历过多次教改,现有的政治课内容十分多样,有关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政治课实际上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中共党史,还包括大量的普通哲学、法律常识、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美学、时事政治等内容。“严格地说,政治课的内容并不是‘政治’这个概念可以完全涵盖的。准确地说,这门课程称做‘人文社科基础’可能更为恰当。如果我们把社会科学基础生硬地命名为政治,把那些理应伴随青年成长的社会科学知识,硬讲成概念化的说教般的政治,显然是违背教育的基本精神的。”

人文教育可能不会为就业提供直接的帮助,但是,人文教育一定可以为青少年寻找人生的兴趣所在和未来奋斗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帮助,一定可以为其未来的发展,甚至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恰恰就是人文教育的魅力,是人文教育永恒价值之所在,也是陈晓明一直以来所关心和提倡的。

猜你喜欢
陈晓明德里达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 08:37:24
抽象函数应用举例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藏地书写与小说的叙事——阿来与陈晓明对话
阿来研究(2016年2期)2017-01-15 13:31:15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关东狗爬犁
被“延异”的语言*——德里达对索绪尔的批判再审视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2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