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各领风骚

2016-06-25 21:44韩秀英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

韩秀英

摘 要 本文从近几年发表的18篇核心期刊入手分析了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的国内研究现状,并提出未来对该作品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近期国内对于该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构与重构、与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比较研究、碎片与拼接特色、互文性、 道德嬗变、 女性悲剧等角度。作者指出未来对该作品的研究可以向女性主义、父权主义、叙事学、环境主义等跨学科研究角度扩展。

关键词 解构与重构 比较研究 碎片与拼接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1931-1989)是美国最富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代表作长篇小说《白雪公主》(Snow White,1967)(也译为《白雪公主后传》或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更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著作。在该作品中,他大量运用后现代小说不确定性的技法,以戏仿、碎片、拼贴等方式,将一个活泼可爱的童话故事解构为一堆毫无意义的碎片或者被称为文学垃圾的东西。在没有中心、没有背景、没有情节的情况下,语言成了小说的主角。我们看不到那个惹人怜爱的公主、英勇无比的王子和善良的小矮人,而是一群平庸、无聊、对生活不满,但又无能为力的小人物。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将戏仿、碎片、拼贴和不确定性等带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技法发挥到了极致,以荒诞的形式对60年代的美国社会从各个侧面进行了嘲讽。

《白雪公主后传》中故事的荒诞性和后现代性引起了大量海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从不同视角对该作品进行研究,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势头。其中,截止到2015年12月,国内研究文献共15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8篇,学位论文37篇。本文将从18篇核心期刊入手分析该作品的国内研究现状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1解构与重构

在18篇核心期刊中,共有8篇着眼于小说的后现代性特征,即解构与重构。 其中陈世丹于1999年发表题为《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主义重构趋势》的文章,拉开了国内对《白雪公主后传》的后现代解构与重构研究的帷幕。

陈世丹指出:后现代主义在解构传统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重构”趋势。重构趋势表征为反讽、种类混杂或大杂烩、狂欢、行动与参与、构成主义、内在性。他认为反讽或透视,表现了真理终于断然躲避心灵,只给心灵留下一种富于讽刺意味的自我意识增殖或过剩。种类混杂,说得明白些就是“四不像”或“大杂烩”。这是一种专事拼凑、仿作的“副文学”。狂欢所指涉的是一种“一符多音”的荒诞气质,一种语言的离心力所游离出来的支离破碎感,一种拉康意义上的精神分裂症,是无意识,是“他者”在说话, 或杰姆逊所说的“吸毒”的感觉。后现代艺术是一种行动和参与的艺术。后现代本文不论是语言性本文还是非语言性本文都要求参与与行动。艺术不再是静观的对象,而是一种行动的艺术。它要求被书写、修正、回答、演出。在构成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特征这个问题上,现代主义文艺表现出对科学艺术的崇拜,将科技作为创作灵感的激发物,《白雪公主》中也不乏对科技的崇拜将科技作为创作灵感的激发物和用科技成果作为新的艺术创作素材的构成因素。内在性是与不确定性相联系的。《白雪公主》表现了后现代世界中人没有了自己的存在,主体丧失了中心地位的状况,这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解构趋势的零散性与无我性特征;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小说中语言的角色这一中心问题时我们发现小说的真正主人公是语言。

随后,自2007年开始,其他研究者也分别从《白雪公主后传》的后现代解构于重构特征入手进行了阐述。刘辉以解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巴塞尔姆的后现代主义经典小说《白雪公主》,从文体策略和隐喻两个层次来论证巴塞尔姆解构了语言的功能,使语言变得不值得信赖,因而挑战传统意义的等级秩序,最终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并进一步论证巴塞尔姆解构文本意义是为了揭露现实的虚构性,颠覆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把大众从媒体用语言虚构的现实中解放出来。陈俊松,以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和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这两部著名后现代主义小说为例,通过文本分析,阐述作家如何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戏仿和叙事本身的解构,以创造出新的小说形式,从而实现小说艺术形式的再生。李侠从人物与主题的结构、语言的结构和叙事结构的解构三个方面分析了该小说的后现代解构性。严峰梅认为唐纳德·巴塞尔姆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后传》是后现代解构的一部经典之作,是对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反叛。后现代主义作家偏爱解构主义,因为解构主义否定任何等级,结构,终极价值或意义的存在。巴氏主要通过戏仿、拼贴和互文性等手段,向读者展示了阅读该作品的方法,颠覆了童话故事的叙述结构和发展模式,嘲弄了大众文学传统。

(1)解构主义的要义就是离经叛道,反传统,消解中心。

(2)《白雪公主后传》对格林童话《白雪公主》解构的手段之一就是戏仿。

(3)《白雪公主后传》就是一副后现代的“拼贴画”。这些片断围绕着白雪公主童话松松散散地拼贴起来,事件的发展过程不断被一些毫无由来的题外话,目录和词藻的堆砌所打断。读者只有将该小说与格林童话《白雪公主》进行互文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前者,体会到片断背后的意义。

(4)巴氏小说《白雪公主后传》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互文性。而郭蒲丽,周宙,陈蔚三人合作的论文与张莉的论文均从两方面解读:解构:不确定性;零散性或片段性;和重构:反讽;种类混杂。马莹从层叠式背景、变换式视角:人物意识的再现与合成式草案: 故事场景的生成三个方面分析了作品从断裂与碎片中的重构意义。

2与格林童话版《白雪公主》的比较研究

因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是对格林童话版《白雪公主》的戏仿之作,因此有研究者将这两部同名作品放在一个平台上作比较。截至2015年12月,共有三篇文章将研究重点着眼于这一主题。首先,在2006年,张丽秀发表题为《浪漫主义童话与后现代主义小说──〈白雪公主〉》的论文,先分别叙述童话与小说各自特点,又指出后现代主义小说对浪漫主义小说的重构。她认为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 强调了想象与情感, 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色彩。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是对家喻户晓的德国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戏仿。《白雪公主》这一后现代主义的经典小说文本, 清晰地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趋势与重构趋势。 2007年,谭涛和吴秋芳共同发文指出:美国著名后现代小说家巴塞尔姆于20 世纪60 年代成功重塑德国格林兄弟经典童话人物白雪公主。将古典与后现代白雪公主相比较,尽管作者创作时代迥异,但仍然可以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隐约窥见两位公主相联系和继承的痕迹。巴塞尔姆运用后现代小说中颠覆与重构的技巧,向世人展示了另类白雪公主的凄凉命运。后现代白雪公主就好像古典白雪公主穿越时空后真实命运的写照。从巴塞尔姆和后现代白雪公主、格林兄弟的古典白雪公主和古典与后现代之比较:后现代的先进性、历史的共性和延续三方面入手分析并得出结论:白雪公主被颠覆的命运。在2012年,陈晓红根据路易·阿尔都塞的“依据症候解读”理论,将当代美国小说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与格林兄弟的同名童话进行比较,从审美选择、文本意义、社会学的分析等方面进行解读,探讨小说《白雪公主》“可见”的解构经典行为背后“不可见”的审美意蕴。从“理想人生”与“游戏人生”的审美选择、“可见”与“不可见”的文本意义和“善”与“恶”的文学社会学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3碎片、拼接

截至2015年,共有两篇核心期刊文章从碎片和拼接视角分析了《白雪公主后传》的后现代性。在2000年,仵从巨发表题为《“拼贴”“片断”的小说家——巴塞尔姆与〈白雪公主〉》的文章,指出巴塞尔姆版《白雪公主》的意义在于它在“艺术”上的立异标新。《白雪公主》是这部作品可以典型地印证将一个又一个异质的“ 片断”以“ 拼贴” 原则成一织体,这一织体既是一种全新的“ 现实”( 不是日常的现实, 亦不是传统小说中“ 现实”)但又源于对日常现实的评论( 它的调侃与否定),同时, 它又成为“ 它自身”—纯粹的“小说”。出现在《白雪公主》中的神话框架、拼贴原则、片断形式、非线性展开、多角叙述( 主人公各自陈述)、自由插入、异质同构( 将不相干或对立之物织缀一体)、自我指涉性的小说批评、字体变幻、畅开性( 非封闭的)、反讽等诸多表现已使之成为后现代主义小说无争议的经典范本之一。它传达并体现了“不确定性”、“平面化”、“零碎化”、“真实与虚构混淆”、“滑稽模仿”、“通俗化”等所谓“ 后现代主义” 在小说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含义。时隔12载,马汉广在2012再次接下这一研究主题,发表《当话语碎片成为现实时的文学书写:论话语碎片中的“白雪公主”》的文章,他指出巴塞尔姆《白雪公主》通过对格林童话的戏仿,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危机意识。一方面,传统文化以话语碎片的形式进入当下,成为新的话语和意义的生长点,并进而成为现代人生存的直接现实; 另一方面,人也必然要反抗这种话语的现实,以求解脱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但这种反抗却只能是以一种话语去对抗另一种话语。这就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的根源。

4其他

除以上研究集中的焦点之外,还有不少研究者将《白雪公主后传》放到更大的研究领域,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对其进行研究。

其中,2004年,李玉平发表题为《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互文性解读》的文章,指出将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与格林兄弟的同名童话进行互文性阅读,前者的意义会顿时浮出水面、豁然开朗。从意义生成、文本形式和审美效果三个方面来分析小说《白雪公主》的互文性特色。互文性是小说的意义生成之渊。它解构了一系列文本“碎片”在源文本中的意义 ,同时又充分利用文本“碎片”的生产性进行重构,生成作者本人也无法预见的丰富意义。“碎片”是小说的互文性策略,俯拾皆是的互文性“碎片”凸显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互文体性。“极乐”——夹杂着痛感的快感是小说带给读者的独特审美体验。

2006年,曹山柯的文章《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提出,美国作家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乍看上去似乎保留了格林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基本故事情节,但实际上无论它的故事情节还是思想内容都与格林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相去甚远。《白雪公主后传》充满了对传统童话故事的调侃和反叛,是后现代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这类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嬗变问题。

2007年,张艳莲,赵玉荣和卞凤莲三人共同发表《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性悲剧——〈白雪公主〉女主人公形象解析》,将对该作品的研究转向女性悲剧视角。他们认为,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后传》反映了20世纪60时代美国女性的悲剧命运。《白雪公主后传》这部作品是女权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白雪公主后传》创作的宗旨显然是要颠覆经典童话故事中反映男性审美的“纯洁、天真、柔弱、等待拯救的公主”形象和“高贵、勇敢的拯救者——王子”的形象。在巴塞尔姆重构的故事中,经典童话中隐含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得以凸显和张扬。小说中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巴塞尔姆这位敏感的作家对20 世纪60 年代的美国女性以及所有男权社会中女性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从女主人公白雪公主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心理,以及七个矮人对她的态度等方面,揭示出60年代美国女性悲剧的原因:男人对女性地位的蔑视以及女性意识的未完全觉醒。

2012年,虞建华的文章《巴塞尔姆兄弟的文字绘画与后现代美国肖像》认为,唐纳德·巴塞尔姆和弗雷德里克·巴塞尔姆兄弟的小说,各自探索不同的艺术表现途径。围绕他们各自的代表作《白雪公主》和《皎洁明月》,主要讨论三个相关的问题:一是盛行于美国的观念艺术,尤其是抽象表现主义,对巴塞尔姆兄弟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是这种影响如何表现在他们的创作理念和实践中;三是兄弟俩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背后的共同基础。作者认为,巴塞尔姆兄弟具有代表性,他们的小说代表了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中出现的值得关注的变化,但两人殊途同归,共同为后现代美国社会做了不恭的画像。

在2015年,穆杨发表题为《揭示“权力之眼”:评当代戏仿对〈白雪公主〉母题的瓦解》,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典童话因其母题价值成为英美文学改写的重要标靶,在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改写也从以往对母题的肯定、重复和巩固转变为对母题的质疑、颠覆或瓦解。在文中,他以唐纳德·巴塞尔姆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安·萨克斯顿的诗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小说《雪孩》为例,分析当代戏仿在瓦解《白雪公主》母题方面的共性,指出上述文本在意象选择、人物刻画以及情节设置方面揭示了隐藏在母题背后的“权力之眼”,从“规训”和“惩罚”两方面展现了“全景敞式监视主义”对女性主体的监视机制,挖掘出女性间嫉妒的父权根源,展现了经典童话中“真理”的叙述性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从而达到了挑战权力话语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截至2015年,国内对于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后现代特征上,包括其解构与重构和片断拼贴以及将此作品与同名格林童话的对比研究上,而其他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领风骚。但相对来讲,跳出其后现代性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建议研究者在未来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发掘该小说冰山一角之下的更多奇幻美妙。笔者建议可进一步挖掘其女性主义、父权主义、互文性特征,亦可以将其和其他作品作比较和对比,或者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剖析,如道德问题、叙事学视角、环境主义视角、对话理论以及博弈论等。

参考文献

[1]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J].外国文学研究,2006(01).

[2] 陈俊松.在戏仿和解构中再生:论福尔斯和巴塞尔姆的小说形式再生之路[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

[3] 陈世丹.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主义重构趋势[J].辽宁大学学报,1999(04).

[4] 陈晓红.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比较研究[J].当代文坛,2012(03).

[5] 郭蒲丽,周宙,陈蔚.论《白雪公主》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重构趋势[J].作家杂志,2012(09).

[6] 李侠.《白雪公主后传》对经典文本的解构[J].外国文学研究,2011.

[7] 李玉平.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互文性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4(06).

[8] 刘辉.《白雪公主》看巴塞尔姆解构文本意义的策略及意图[J].当代外国文学,2007(04).

[9] 马汉广.当话语碎片成为现实时的文学书写:论话语碎片中的“白雪公主”[J].学习与探索,2012(05).

[10] 马莹.从断裂与碎片中重构意义:《白雪公主后传》的认知叙事解读[J].学术界,2015(03).

[11] 穆杨.揭示“权力之眼”:评当代戏仿对《白雪公主》母题的瓦解[J].外国文学,2015(01).

[12] 谭涛,吴秋芳.古典和后现代白雪公主之比较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06).

[13] 仵从巨.“拼贴”“片断”的小说家——巴塞尔姆与《白雪公主》[J].芳林漫步,2000(01).

[14] 严峰梅.解构了的童话:论巴塞尔姆《白雪公主后传》[J].作家杂志,2010(01).

[15] 虞建华.巴塞尔姆兄弟的文字绘画与后现代美国肖像[J].当代外国文学,2012(04).

[16] 张莉.《白雪公主》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重构趋势[J].长城,2012(07).

[17] 张丽秀,浪漫主义童话与后现代主义小说──《白雪公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03).

[18] 张艳莲,赵玉荣,卞凤莲.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性悲剧——《白雪公主后传》女主人公形象解析[J].电影文学,2007(12).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
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论中外狼文化写作中的生态意识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