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醮与星命:杜光庭《广成集》所见天文星占文化述论

2016-06-25 08:05孙伟杰盖建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天文

孙伟杰 盖建民

[摘要] 杜光庭活跃于唐末、前蜀两朝,《广成集》中保留有大量其为王侯将相、信道民众所作的斋醮词,文辞中不仅显示出唐时流行的十神太一、天文分野等多种天文术数思想的浸润,也透露出外来十一曜行年星命说的渗透;斋醮词中不同占卜方法的叠加运用,一方面表明杜光庭对于天文术数文化的精通,另一方面凸显了斋醮仪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彰显道教仪式的救度功能;其目的除了为个人休咎祈福袪灾之外,还折射出为王权神圣性服务的政治理想;而唐末成都府雕版印刷的历日或许是杜光庭吸取星命思想的来源之一,反映了唐末宗教与社会互动的复杂历史面相。

[关键词] 杜光庭;《广成集》;天文;星占;雕版印刷

[中图分类号] B9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3—0070—07

一引言

杜光庭活跃于唐末、前蜀两朝,僖宗第一次入蜀避乱(881年)后,受僖宗礼遇,获赐紫衣。尔后长居蜀地,继被王建父子所赏识,屡获封赐,可谓显赫一时。今《广成集》所收录的斋醮词大多作于其居蜀期间。例如《广成集》卷九《李延福为蜀王修罗天醮词》载:

伏以道冠虚无,功先覆载。……今复大游四神,方在雍秦之野;小游天一,仍临梁蜀之乡。地一次于坤宫,月孛行于井宿。仰兹纬候,缅彼灾蒙……杜光庭:《广成集》卷九,董恩林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6-127页。下文凡所引述《广成集》皆据董恩林中华书局点校本。关于《广成集》的版本及内容变迁,参见罗争鸣:《杜光庭著述考辩》,《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4期。

《广成集》卷十四《张相公九曜醮词》云:

伏闻大道凝光,上玄垂象。照临九土,覆育群生。主录吉凶,司明罪福。洪纤备察,毫末无遗……今则迍滞宫中,土星所历。身位之内,计都所临。神首火星,仍居对照。生月命位,俱值天符。以此灾躔,遂成灾厄……杜光庭:《广成集》卷十四,第200-201页。

上述两阙斋醮词,是杜光庭《广成集》为数众多的斋醮词中的代表作,杜光庭在此为我们展现了包括九宫贵神唐代九宫贵神分别是招摇、轩辕、太阴、天一、天符、太一、摄提、咸池、青龙。吴丽娱认为祭祀九宫神在玄宗崇祀老子之后,与道教的关系不容否定。参见吴丽娱:《论九宫祭祀与道教崇拜》,《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0页。、十神太一十神太一指君基太一、臣基太一、民基太一、五福太一、天一太一、地一太一、四神太一、大游太一、小游太一、直符太一。、十一曜星命等多种占卜方法,涉及天文、术数等不同方面。斋醮科仪是道教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斋醮仪式中,需要向祈请的神灵敬献斋醮词,对这一文本进行宗教学与历史学的综合考察,不仅可以呈现道教斋醮的特定历史处境,更可窥见道教科仪的社会功能。吴真:《从杜光庭六篇罗天醮词看早期罗天大醮》,《中国道教》2008年第2期。所以《广成集》的内容虽是道教的上章祈祷词,但却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反映了唐末五代道教以斋醮科仪活动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情况。孙亦平:《杜光庭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有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解读《广成集》斋醮词中天文分野与星命思想,探寻文辞背后仪式与社会、政治、异域文化的互动关系,希冀从道教天文的新视野来剖析《广成集》中所蕴涵的唐末宗教与社会互动的复杂历史面相。二天文分野、十神太一与王权象征

天文分野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某一天区示现的天象与地上对应郡国州府的吉凶相联。江晓原:《天学真原》,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83页这一理论出现得较早,早在《周礼·春官宗伯》中便有“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19页。的记载。至西晋时,已经形成一种以十二州系统为主并兼容十三国系统的分野学说。邱靖嘉:《“十三国”与“十二州”——释传统天文分野说之地理系统》,《文史》2014年第1辑。天文分野与祥瑞灾异理论密切联系,因此,古代天文分野的设定往往成为地方势力与正统王权角力的场域之一。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6年第3期孙伟杰,盖建民:斋醮与星命:杜光庭《广成集》所见天文星占文化述论唐代流行的十神太一巡行理论在天文分野思想基础上融入数学推算,这种理论认为不同的太一神运行至不同的方位,会给所对应的分野带来吉凶灾福。其起源或可追溯至南朝梁,不过直到中晚唐时才显现出重要影响。《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太一大游历》二卷、《大游太一历》一卷。(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42页。

现存最早系统记载十神太一理论的典籍是唐王希明《新唐书·艺文志》“天文类”载有“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一卷”。《太乙金镜式经》,稍后是北宋杨维德杨惟德另撰有《景祐遁甲符应经》三卷、《景佑六壬神定经》十卷,并编撰《武经总要后集》的最后五卷。所集《景祐太乙福应经》。由于对这种理论进行选择性的诠释可以对王权施加影响,唐时中央政府明令禁止私人收藏相关书籍:《唐律疏议》卷九严格禁止私人有《太一式》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63页。,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亦重申禁令。(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十一《代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5页。虽然如此,十神太一理论在民间社会似乎仍有流传。据李肇《唐国史补》所载:“元和(806-820年)初,阴阳家言:五福太一在蜀。故刘辟造五福楼,符载为之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新唐书》卷一五八《刘辟传》亦有简述:“且以术家言五福太一舍于蜀,乃造大楼以祈祥。”(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刘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38页。这是地方藩镇率先运用十神太一巡行理论的先例。刘辟为中晚唐时西川节度使,宰治一方,按照《太乙金镜式经》的解释,“五福太乙所临之分,无兵革、疾役、饥荒、水旱之灾。”《太乙金镜式经》卷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10册,第892页。因此作为一方之主的刘辟才要兴造五福楼以纪念。而据《景祐太乙福应经》的记载,唐高祖、太宗、玄宗、昭宗、哀帝、后唐明宗、闵帝时,都有关于十神太一巡行造成灾福的记载,不过比对官方史志,《景祐太乙福应经》中的许多记载当为宋人依据十神太一理论对前朝史事的补述与附会。

及至唐末,十神太一理论在杜光庭《广成集》中得以运用,如《川主周天南斗醮词》:

蜀之星躔,上当鹑首;蜀之分野,下接坤维。当申未之方,在参井之度……地一将移于益部。《广成集》卷八,第107页。

《罗天中级三皇醮词》:

今又大游四神,在雍秦之分;小游天一,次梁蜀之乡。地一镇于坤隅,月孛行于井宿。《广成集》卷九,第127页。

《蜀王本命醮葛仙化词》:

今属太一,行运分野。虑灾或临,梁益之方。或在雍秦之境,月孛缠于井宿,地一灾于坤隅。《广成集》卷九,第131-132页。

经笔者统计,在《广成集》中一共出现了“大游”、“四神”、“天一”、“直符”、“小游”、“地一”六种太一,这与它们所表征的吉凶祸福直接相关。据《太乙金镜式经》和《景祐太乙福应经》所载:

大游太乙者,巡考八宫,与小游同宫……考较人君善恶。……太乙在阳宫,辽东不见兵;太乙在阴官,蜀汉可以全身。八、三、四、九为阳宫,二、十、七、六、一为阴宫。

四神太乙者,水神也。纪纲有道之代则昌,无道之代则殃。若临克贼之乡,兼君无道,则兵革、水旱、饥荒也。

天乙太乙者,金神也。取六宫金气,主兵革。若累年兵革相接者,天乙临之,即有胜负。为金能决断,主兵丧也。

直符太乙者,火神也,乃天帝之使者,天遣观察理道于万民,若临无道之邦,即兵革、水旱、疾疫、饥馑、流亡也。《太乙金镜式经》卷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10册,第893-894页。

小游所在,考治之地兵丧、水旱、流亡、饥馑、终失其地。《景祐太乙福应经》卷五,《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1册,第16页。

地乙者,土神也,掌地之主,而浮载同行,所守之宫主兵丧,若临无道之邦,即五谷荒歉、庶民流亡、地震山崩、虫生、灾异。《景祐太乙福应经》卷五,第1061册,第16页。

也就是说,这六种太一往往与水旱、饥馑、兵革等一系列的灾祸相连,而此时社会正值战乱,动荡不安,因此表凶的太一才会频繁示现。而当它们出现时,修醮禳灾便成为道门参与社会事务必不可少的举措。

据《李延福为蜀王修罗天醮词》提到的“十七年之临抚,宰制一方”,可以推断罗天大醮作于王建主政蜀地的第十七年,即公元907年。这一年,主凶的几种太一集中运行至秦蜀之地,是大凶之年,加之此年正好又是王建的本命年,亦有凶星照临,所以此年需要引起格外的重视,王建正是通过本命醮与罗天大醮,将个人的休咎祸福与王权联系在一起,正如法国学者傅飞岚(Franciscus Verellen)所指出的,蜀主王建在本命年至本命之化修建本命醮,道教醮仪在这里进一步确认了王建统治蜀地的神学正统性。Franciscus Verellen, Liturgy and Sovereignty: The Role of Taoist Ritual in the Foundation of the Shu Kingdom(907- 925),Asia Major,Volume2,Part1,1989, pp.71.同时,醮词中的“月孛行于井宿”在天象上对蜀地而言也是大凶之象。有学者经过测算,计算出月孛在907年的4月1日到12月26日之间运行在井宿的范围内,这表明醮词中“月孛行于井宿”的说法并非杜光庭杜撰。钮卫星:《唐宋之际道教十一曜星神崇拜的起源和流行》,《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1期。

值得注意的是,十神太一理论集中出现的《川主令公南斗醮词》、《罗天中级三皇醮词》、《太子为皇帝醮太乙及点金箓灯词》等斋醮词,是在专为蜀主所举行的罗天大醮、周天大醮、金箓斋等仪式中所使用。这些斋醮科仪并非一般百姓所能享用,甚至王侯亦难企及,这从另一侧面也说明基于天文分野的十神太一理论与王权的密切联系。

在叙述十神太一巡行方位时,醮词中常常出现“申未之方”、“参井之度”、“雍秦之分”、“梁蜀之乡”、“上当鹑首”、“实沉之墟”等天文分野术语,那么《广成集》中出现的天文分野与唐代流行的天文分野究竟有何关系?笔者择取了有关唐代分野的官方史志和当时流行的几种占验典籍,将其中涉及蜀地的天文分野罗列成表1。

由表1可以发现,杜光庭斋醮词中所出现的几种天文分野与唐代流行的分野理论基本一致,这表明杜光庭对于传统的天文分野理论并不陌生甚至相当熟悉。杜光庭在斋醮词中将“梁蜀之乡”与“雍秦之野”对举,“梁益之方”与“雍秦之境”并提,“雍”、“梁”当指《尚书·禹贡》九州中的雍州、梁州,为古州名,“秦”、“蜀”当为古国名,“益”当为益州(蜀地),这些分野都对应着王建统治下的蜀地。

不过醮词中似乎又有将“秦”当做唐王朝的象征的说法。例如,在《蜀王本命醮葛仙化词》中,王建祈愿“帝图兴复,息灾期而辇跸还秦;境寓康宁,销否运而祯祥介蜀”。“帝图兴复”、“辇跸还秦”在这里显然是指代唐朝皇帝所言,那么斋醮词中屡次出现的秦蜀对举,则有着更多的意涵:一方面显示出王建对唐之正朔的“敬奉”,这与斋醮词中出现的“长奉唐年”、“永奉帝图”、“克保唐年”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也为王建作为蜀主护佑一方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加注。所以举行罗天大醮的同一年,在朱温篡唐后,王建便将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与唐王朝连结在一起,打着尊唐护主的旗号割据一方了。《资治通鉴》对蜀王称帝一事亦有载录:“蜀王会将佐议称帝,皆曰:大王虽忠于唐,唐已亡矣,此所谓天与不取者也。冯涓独献议,请以蜀王称制,曰:朝兴则未爽称臣,贼在则不同为恶。王不从,涓杜门不出。王用安抚副使、掌书记韦庄之谋,帅吏民哭三日;己亥,即皇帝位,国号大蜀。”(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后梁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685页。显然,蜀主王建并不满足于以“蜀王”称制,在经过一番掩饰之后,便迫不及待地称帝建国。杜光庭在《广成集》中运用其所掌握的天文术数知识,通过道教斋醮科仪为蜀主王建的政权合法性进行了宗教神圣性阐释,显示了其服务王权的政治理想。

表1《旧唐书》等典籍中涉及蜀地的天文分野

典籍出处十二辰十二次二十八宿十二州十

三国分野《旧唐书·天文志》(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三十六《天文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11-1313页。申

未实沉

鹑首訾觹、参伐

东井、舆鬼《新唐书·天文志》(宋)欧阳脩,宋祁:《新唐书》卷三十一《天文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22-823页。实沉

鹑首訾觹、参伐

东井、舆鬼《天地瑞祥志》传为萨守真撰于麟德三年(666年),今本有缺失。(唐)萨守真撰《天地瑞祥志》卷一,日本昭和七年抄本,高柯立选编《稀见唐代天文史料三种》(下),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申

未实沉

鹑首益州此表中实沉所对应的益州,非指蜀地的益州。,晋魏

雍州,秦《乙巳占》(唐)李淳风:《乙巳占》第一册,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8-49页。申

未实沉

鹑首毕、觜、参

井,鬼益州,晋魏

雍州,秦《开元占经》(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609-611页。申

未实沉

鹑首毕、觜、参

东井、舆鬼益州,魏

雍州,秦《广成集》表中《广成集》中的分野为笔者依据斋醮词整理而成。申

未实沉

鹑首参

雍,秦

三十一曜与星命

唐末五代之时,源自希腊、罗马并经改造的天文星命概念和技术陆续传入中国,大举进入官方天文历法体系和民间日常生活场域,西方的九曜或十一曜观念及以此推算行年的星命占验和禳除之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崇信,行用甚炽。“九曜行年”是一种以年岁为据而将命运与九曜联系起来的推命术。这种推命方式,唐代已经相当流行。但差不多同时,九宫、八卦等命理术语渗入进来并成为九曜推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赵贞:《“九曜行年”略说——以P. 3779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3期。余欣:《唐宋之际“五星占”的变迁:以敦煌文献所见辰星占辞为例》,《史林》2011年第5期。这一星命术对杜光庭亦有影响。

在《广成集》保存最多的本命斋醮词中随处可见如:“今年则暗曜土星在身宫之上……火星近刑厄之宫,金星躔克性之位。”《广成集》卷八,第117-118页。“木星退身宫之上,土星照三合之方。金水二星乖背之宿,飞天火曜居本命之辰。九宫土星复当生月。”《广成集》卷八,第118-119页。“今则迍滞宫中,土星所历。身位之内,计都所临。神首火星,仍居对照。”《广成集》卷十四,第200-201页。。这里杜光庭推算个人年命吉凶所采用的正是唐末流行的十一曜行年法,不过醮词中的十一曜行年法已经过改造,融入了更多本土的星命方法。

为何斋醮词中会见到如此多的天文星命术语,《隋书·经籍志》的一段话或许可以帮助理解:“有诸消灾度厄之法,依阴阳五行数术,推人年命书之,如章表之仪,并具贽币,烧香陈读。云奏上天曹,请为除厄,谓之上章。夜中于星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曰醮。”(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2-1093页。也就是说道教斋醮科仪中重要的一环便是在斋戒以后通过上章等形式将推算出的年命与星神相沟通,祈请神灵降福除厄。李献璋、福井康顺等人据此认为醮仪的形成与星宿信仰有密切关系。李献璋:《道教醮仪的开展与现代的醮》,《中国学志》五,东京:泰山文物社,1968年版,第15页。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第一卷,朱越利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3页。所以在斋醮科仪中必然会大量涉及天文星命的内容。

在杜光庭所作斋醮词涉及的诸多星曜中,既有常见的日、月、五星,也有异域而来的罗睺、计都(合称九曜),再加上紫炁、月孛,便是通常所称的十一曜。钮卫星认为十一曜星命学基本上可确定是由中国本土术士在九曜星命学的基础上融合了本土的太一天神和九宫贵神等天神崇拜后改造而成,这个过程中本土术士的主要发明是引入了紫炁一曜,这个改造过程大致发生在唐末到宋初的某个时候,但没有充足的证据指向某一个术士个体或群体。钮卫星:《唐宋之际道教十一曜星神崇拜的起源和流行》,《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1期。而据笔者考证,道经中见载十一曜以《太上三十六部尊经》北周《无上秘要》卷三十七也提到“三十六部尊经”,不过没有提及具体为哪三十六部经,笔者认为《正统道藏》现存的《太上三十六部尊经》与《无上秘要》提到的三十六部尊经只是名称上的一致,并非同一经典。之一的《上开经》与《内音经》为最早。吉冈义丰认为此经出自唐代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页。,笔者认为或可更进一步。目前已知三十六部道经名出现在《无上内秘真藏经》中,《真藏经》所述内容又被朱法满所撰《要修科仪戒律钞》所引用。据记载,朱法满为唐玄宗时高道,与张万福差不多为同一时期人,张万福活跃于711年前后。元代邓牧《洞霄图志》卷五记载朱法满逝于开元八年(720年)五月二十九日[元]邓牧:《洞霄图志》卷五,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120页。,若按此记载,那么《上开》、《内音》二经的撰写时代当在720年之前,也就是说此时十一曜已被道教人士所知晓。其中《上开经》提到:

我今为汝演说禳度星辰之法,当严备香花灯烛,于清静堂宇,塑绘十一曜仪形,……称扬法事,一切星真并皆回曜,转祸为福,变凶为祥。《上开经》,《道藏》第一册,第590页。

此段经文描述的是一套祈禳灾星以求福免厄的仪轨,其中在提到禳度星辰之法时,说到要塑绘“十一曜”仪形,道教塑绘神像用以供养的历史,据陈国符先生考证,可以早至刘宋时期的陆修静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新修订版),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14页。,不过形成较为成熟的道教科仪则是在唐代。十一曜在此经中只出现了总称,并未一一具列,相比之下《内音经》的记载则显得更加具体:

十一曜中惟有紫炁,不示象,则永不兴灾异。日示赤鸡,月示白兔。日遇春青龙,夏朱雀,秋白虎,冬玄武。月兔中有青桂、臼杵,四时不变。木德星君兔头、猪身、虎尾。火德星君马身、蛇尾。金德星君猴头、鸡身。水德星君黑猿捧笔墨砚。土德星君羊角、龙头、犬耳、牛身。罗睺星君羊角、犬爪、牛尾、龙身。计都星君龟。月孛星君蛇。若示此正象,皆不为灾。若兴变异,昏暗不明,悉无文釆,日月木金紫水皆不为灾。若遇失次,则略失明。火失次,赤发露眼;土失次,迟滞;罗、计、孛失次,皆随十二宫变相,则示灾。遇金星吉。若能依度禳之则吉。《内音经》,《道藏》第一册,第591页。

此段经文讲述的同样是祈禳星曜化凶为吉的内容,不过这里不仅明确提到十一曜各自的名称,而且还描述了十一曜星君的具体形象(紫炁除外)。也就是说十一曜早在唐玄宗之时已为道教经典所吸纳。有关十一曜尤其是月孛、紫炁在道教中的流变过程,此不赘述,笔者另撰文指出。那么,杜光庭对十一曜是否了解呢?

据《道门科仪大全集》卷四十五“解禳星运醮仪图叙”记载:“杜天师旧有《河图九曜醮仪》一卷,后有《十一曜忏》一卷,于三时行持,有所不备,多以消灾仪而兼行。”《道门科仪大全集》卷四十五,《道藏》第三十一册,第859页。此卷题为“三洞经箓弟子仲励编”,一般认为仲励为南宋时人。罗争鸣:《杜光庭著述考辩》,《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4期。按照此记载,杜光庭已将九曜、十一曜融入道教的斋醮忏仪之中,那么他对于九曜、十一曜应当有相当的了解。

不过十一曜在《广成集》中却并未全部出现,出现最少的“月孛”,除了前文提到的“月孛行于井宿”用来与分野相配之外,与本命行年相关的,就只在《孙途司马本命醮词》中出现了一次:“十三宿内,月孛所经。”《广成集》卷九,第134-135页。而“紫炁”则一次也没有出现,这显然不应归结为杜光庭的疏忽。在斋醮词中之所以没有提及“紫炁”这一曜,恐怕与《内音经》所讲述的“十一曜中惟有紫炁不示象,则永不兴灾异”的说法直接有关,因为十一曜中只有紫炁与灾异没有关联,所以在以禳灾祈福为目的的斋醮词中才不会出现“紫炁”的身影。

对《广成集》斋醮词中十一曜尤其是九曜所示吉凶善恶进行观察,不难发现“土星”、“火星”、“罗睺”、“计都”四曜多与凶祸并称,而“木星”则与吉事相连。例如,《亲随为大王修九曜醮词》:

首尾蚀神(罗睺、计都的别称),皆为临照。《广成集》卷八,第119-120页。

《皇后本命醮词》:

罗睺躔克姓之宫,土星临乖背之宿。火曜行度,将入身宫。《广成集》卷十三,第184页。

《前嘉州团练使司空王宗玠本命词》:

窃以土星居身命之宫,于兹数岁。火曜临田宅之位,犹在子方。……虽冬首有木星之福,而实时值行运之灾。《广成集》卷十六,第219-220页。

这种五星善恶说尤其是将“土星”视为恶曜的观念显然不是中国传统星学文化的内容,反而是在自印度而来的佛教典籍中较为常见。例如唐代高僧一行所修述的密教经典《梵天火罗九曜》便详细论及九曜的吉凶及祈禳之法。《梵天火罗九曜》,《大正藏》第二十一册,第459-462页。

很显然,杜光庭在《广成集》中谈及的星曜吉凶与《梵天火罗九曜》的记载基本一致。类似的表述亦见于一行所撰的另一密教经典《宿曜仪轨》:“四大恶曜,所谓火曜、土曜、罗睺、计都。”《宿曜仪轨》,《大正藏》第二十一册,第423页。这种外来的星命文化在唐时曾极为流行,陈万成先生对此有所深论,此不赘述。陈万成:《杜牧与星命》,《唐研究》第八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79页。后收录于其著《中外文化交流探绎:星学·医学·其他》,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4页。

表2《梵天火罗九曜》所见星曜吉凶善恶

九曜有关吉凶善恶的记载吉凶罗睺临人本命,忧官失位,重病相缠,财物破散丧服愁口舌。凶计都若临人名(命),官最多逼塞,求官不遂,务被迁移,官符相缠,多忧疾病,此星凶。凶土星其宿最凶,偏临宫之然及遮(庶)人,此宿贞慎疾病牢狱,君子重厄之年。凶水星若临人本命,主阴愁口舌盗贼牵唤。凶金星临人本命,至(主)有哭泣刀兵。凶火星若临人命,必生口舌,疾病相缠。凶木星临人本命,加官进禄,万事吉祥。吉日若临人本命,加官进禄有喜事,常得贵人接引,所作通达。吉月若临人本命,大吉,加官进禄所作通达,得贵人接引,长有喜庆之事。吉

与杜光庭时代交合,约出于唐末昭宗乾宁(894-898)年间的《秤星灵台秘要经》,经末有一首“洞微限歌”(有缺文)也讲述星命之术。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四记载:“《秤星经》三卷,以明五星、罗睺、计都、紫炁、月孛十一曜,演十二宿度,以推人之贵贱休咎,不知其术之所起,或云天竺梵学也。”(南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16页。饶宗颐曾据此推测道藏本《秤星灵台秘要经》可能就是出于此经。饶宗颐:《论七曜与十一曜——记敦煌开宝七年(974)康遵批命课》,《选堂集林·史林》(中),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71-792页。经中歌诀云:“人生贵贱禀星推,限数交宫各有时。若遇罗睺金木曜,太阳紫炁月同随。限逢此曜加官禄,火土二星到便危……家宅不宁因孛(月孛)至,更兼钝闷恰如痴。计都失职人须记,若遇奎娄主转移。首(罗睺)在阳宫为福紧,尾(计都)星阴位定灾稀……”《秤星灵台秘要经》,《道藏》第五册,第31页。此经所载说的十一曜吉凶与杜光庭斋醮词中的星曜吉凶大致相当,只是采用歌诀的形式更便于记诵。这一星命术在后世道书《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中有所详述:“其分流年限有九,一曰洞微大限……二曰洞微小限……三曰洞微飞限……各视其时流年火罗土计孛与诸限有无冲照犯守,课出禳之。此课五星者所常知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道藏》第八册,第820-823页。可见唐末之时异域的星命学说已为道教所熟识并进入到道教的斋醮科仪之中。

此外,晚唐还流行一种涉及“运命十二宫”《七曜攘灾决》中涉及的运命十二宫有“命位”、“财物”、“兄弟”、“田宅”、“男女”、“僮仆”、“夫妻”、“疾病”、“迁移”、“官禄”、“福德”、“困穷”。的星命术,《七曜攘灾决》是中国最早出现“运命十二宫”的典籍,其所论述的“运命十二宫”常常和七曜、黄道十二宫、二十八宿相配属以占断吉凶。《广成集》中的星命术是以十一曜行年照临与本命年所主星曜的关系来推算吉凶,与黄道十二宫、二十八宿并无牵连,所以两者当分属于两个不同系统的星命学说。这两种星命术最终在五代北宋时期道经《灵台经》中得以融合汇通。例如《灵台经·飞配诸宫第十》:“昼夜皆从土至金,东出配之,看星曜论吉凶。但妻宫、妻位并见金,唯不宜见火,见即不吉。若善星助,亦妨。恶星克,即婬乱,恶声名,败家风。若金在娄,亦婬乱。若更火,即为娼妇。若木见,则有二妻,得女人之财。若日月见,得好妻。若土见,难婚及老幼不等。若见水,得好妻,会文字、音律。若蚀神,妻恶。亦妨之,见天一,得贵族之女。见太一,得丑恶之妻。又须以其宫在高下位定之。又从数至日月,从金配之约虚处,以行年配至终。右妻妾宫。”《灵台经》,《道藏》第五册,第25页。此处,十一曜行年主张的星宿善恶思想便已与“运命十二宫”融合在一起,共同论说年命吉凶。

赵贞曾认为杜光庭九曜斋醮的背后展示的是一种复合式的九曜推命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对于世人命运产生制约、规范和影响作用的星神中,不是九曜中的某一曜,而往往是二曜或三曜以上。赵贞:《“九曜行年”略说——以P. 3779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3期。此种说法或可更进一步。笔者认为杜光庭已在九曜星命基础上采用了十一曜星命术,而且在醮词中运用多种星曜照临本命来论证灾祸的不可避免性,这无疑增加了斋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更加凸显出道教仪式的救度功能。四蜀地印刷术的潜在影响

杜光庭在《广成集》中涉及的天文术数知识源自何处,是传自师承还是另有源头?在有关杜光庭的史料中并未见到有关其学习上述知识的记载,而蜀地此时兴起的雕版印刷术或许可以为我们解决这一疑问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唐时的刻书活动,尤以四川成都地区印刷品为最多。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中华印刷通史》,台北:财团法人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2004年,第171页。唐代中后期,黄河流域连年战争,大批文士、工匠来蜀避乱,促进了蜀地的文化繁荣,蜀地因此获有“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后梁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685页。的赞誉。雕版印刷也因此首先在蜀地迅速发展起来,宋人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记载“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南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笔记小说大观》第六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62页。王应麟《困学纪闻·经说篇》亦有类似表述。(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翁元圻等注,栾保群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6页。雕版印刷的出现加速了书籍及知识的传播普及。

据叶梦得《石林燕语》(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6页。 和叶寘《爱日斋丛钞》的记载,随僖宗一同入蜀的中书舍人柳玭在益州重城书市翻阅书籍时,发现其中“多阴阳杂说、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率雕版印纸……”(南宋)叶寘:《爱日斋丛钞》卷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页。此时杜光庭也一同跟随僖宗入蜀,很有可能有机会阅览到此类书籍。

此外,晚唐蜀地私人印制历日颇为流行。《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帝王部·革弊第二》记载:“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东川节度使冯宿奏准敕禁断印历日版。剑南西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故命禁之。”(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帝王部·革弊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册,第1932页。这与《旧唐书》所记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十七《文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3页。当因同一事而发。向达:《唐代刊书考》,原载1928年《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第一年刊》,今据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之所以会提到蜀地私印历日的泛滥,主要是因为蜀地印制的历日中包含有关外来星曜行年的内容,这从敦煌S.P.10《唐中和二年(882)剑南西川成都府樊赏家印本历日》残卷中可以窥知一二。此本历日为唐僖宗时成都樊赏家印制,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历日之一。虽然历日只存留卷首片语,从中依然可以辨认出如下珍贵的内容:

推男女九曜星图

行年至罗侯(睺)星,求觅不称情。此年忌起造,拜醮最为□□□吉。

运至大(太)白宫,合有厄相逢。小人多服孝,君子受三公。

岁逢计都,不安宁,切须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32页。

残存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九曜行年的印记,出现了罗睺、太白、计都三星以及与之所匹配的时日禁忌。依卷文记载,历日中应当绘有相应的推命星图以方便使用,只可惜今已不存。

历日在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但是朝廷进行各种活动的计量标准,也是民众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董煜宇:《从文化整体概念审视宋代的天文学——以宋代的历日专卖为个案》,《宋代国家文化中的科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50-63页。此类历日随着私印的泛滥,已然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趋吉避凶的行用指南。雕版印制扩大了其流通范围,客观上也促进了外来星曜行年思想在社会上的传播普及。而在此历日印制流通之时,杜光庭恰好长期寓居蜀地,因此此种民间历日很有可能成为杜光庭汲取外来星命思想的来源之一。可以说杜光庭在《广成集》中所展现的分野、星命内容,反映了唐末宗教与社会互动的复杂历史面相.

猜你喜欢
天文
叶叔华的“天文”人生
天文篇
古印度的数字与天文
了不起的天眼
小cool龙和精灵豆的天文冒险
小cool龙和精灵豆的天文冒险
小cool龙和精灵豆的天文冒险
小cool龙和精灵豆的天文冒险
2017“动手做测量”天文活动隆重开启!
天文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