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的先天《易》学思想探析

2016-06-25 08:05林文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

[摘要] 华山高隐陈抟(872-989)早年儒服,壮岁慕道,晚年入道,唯一不变的是对《易》的爱好。陈抟的《易》学受《周易》经传、《易纬》的影响,除了有对儒学自身的发掘,更涵摄老学与佛学的思想与范畴,在象数领域进一步开拓了《易》学的视野。《先天太极图是陈抟创制的著名《易》图之一,是由先天八卦与《阴阳鱼太极图》组合而成的。由《京兆府广慈禅院新修瑞象记》的存在,证实了陈抟确实有着先天八卦卦图思想,这也意谓着陈抟在先天八卦的发展上是关键的角色。《先天太极图》承袭《参同契》以乾坤为南北,离坎为东西,《参同契》以乾坤为人身之象,乾为首,坤为腹,坎离为水火之说,以喻身中之药物,因此,《先天太极图》是用来表示炼丹的过程。陈抟先天之学是作为丹道炼养学理之依据。

[关键词] 陈抟;先天《易》学;《先天太极图》;《先天图》

[中图分类号] B9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3—0030—10

一前言

《易》学主要分为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虽然《易经》中本无“阴”、“阳”之说,是战国时期阴阳学家所加入的观念。《庄子·天下篇》云:易以道阴阳”(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4年3月),卷十下,页1067。,即一语道破了《易经》后来发展的本质,阴阳观念已与《易经》密不可分。司马迁也曾说:“《易》以道化”(汉)司马迁:《新校本史记》(台北:史学出版社,1974年),页3297。、“《易》本隐以之显”《新校本史记》,页3073。韦昭曰:“《易》本阴阳之微妙,出为人事乃更昭著也。”,视《易》为讲思想与理论的书,但综观两汉《易》学之主流还是孟喜(约公元前90-前40年前后)、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的象数派。孟喜特别以阴阳说解释《易》,并以卦气推论节气之变化,据此推断人事之吉凶;京房则对孟喜的卦气说加以发展,结合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将《易》当作占算吉凶的书。西汉末年,《易纬》将卦气说进一步神秘化,并以象数来解释《易》理。但以义理论《易》的传统并未消失,西汉古文《易》学家费直(生卒年不详)以人道教训为主,是对孔子及汉初《易》学传统的直接继承,以《易传》的文义解经,重视易理的阐发,在东汉马融(79-166)、郑玄(127-200)的努力下,直至魏晋王弼(226-249)时代,皆独领风骚。王弼一方面“扫象数,归易理”的《易注》,以检讨批判的态度,有力打击了汉代象数《易》学烦琐怪诞之风;另一方面在佛学思想大盛后,《易》学一度沉寂甚至隐伏。由李鼎祚(生卒年不详)《周易集解》所列三十五家易注,其中有不少东晋人,可知虽在佛教大兴的年代,实际上《易》学衰而未亡。就在佛教思想在中国发扬至盛极之时,中国学术也因充分吸收并融合了佛教思想,返本归宗,《易》学又出潜离隐。直到唐代以后,经过五代的离乱,北宋华山处士陈抟才播散了一些《易》学将兴的种子。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6年第3期 林文钦:陈抟的先天《易》学思想探析陈抟(872-989)关于陈抟的生卒年与岁数,史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宋史》很清楚记载陈抟在太宗端拱二年(989)七月廿二日卒,但却没有记载其生年。就《宋史》所言,太平兴国九年陈抟被延请至朝廷,太宗告诉宰相宋琪等:“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与之语,甚可听。”是时陈抟已在华山隐居有四十年余年之久,而且近百岁。推算宋太祖建国(960)至太宗太平兴国九年(984)陈抟来朝,历时25年,五代国祚合并起来也才53年(907-960),合计共78年,故说陈抟生于唐末。庞觉在《希夷先生传》中云:“生于唐德宗时(780-804)”,元代《太华希夷志》除了记其端拱二年七月廿二化形于莲华峰下张超谷中,还说陈抟“以左手支颐而终,寿一百一十八岁。”,以此说而论,陈抟当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宋史》与《太华希夷志》都曾言后唐长兴(930-933)中,陈抟举进士不第,依据《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长兴二年)癸巳,诏贡院旧以例夜试进士,今后昼试,排门齐入,即日试毕。”白效咏考证后认为科考仅有长兴二年(931)这一次。若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时陈抟59岁,若就庞觉《希夷先生传》生于唐德宗时的说法,陈抟年龄将超过120岁,这么高龄还会应试吗?故生于德宗年间当是误记。,字“图南”,号“扶摇子”,早年儒服,壮岁慕道,晚年入道,唯一不变的是对《易》的爱好。以图式解《易》是陈抟《易》学的特色,他所提出的《易》学图式,照宋元明学者的记载,有三类,分别为《先天太极图》、《龙图》与《无极图》。本文将重点放在陈抟先天《易》学的道教思想内涵与建树之探讨。二陈抟的先天图学

“先天”、“后天”之词首见于《易传》,《乾·文言传》:“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台北:艺文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页17。后人称陈抟所传之《易》学为“先天《易》学”,此先天《易》学,传为伏羲氏之《易》。干宝(?-351)在《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宋朱元升《三易备遗》注云:“伏羲之《易》,小成为先天,神农之《易》,中成为中天;黄帝之《易》,大成为后天。”语见《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一·易类三》(台北:艺文印书馆,1969年3月),《三易备遗》提要,页106。《路史·发挥一·论三易》谓:“伏羲氏之先天,神农易之为中天,神农之中天,黄帝易之为后天。”(宋) 罗泌:《路史》,《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四·别史类》,页450。收录于陈力、段志洪主编:《中国野史集成·续编》(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1月)。炼丹家将“先天”引申为生来固有,“后天”引申为人为的修炼,陈抟在丹道的炼养之中,是先天重于后天,故世称先天道派。

世传陈抟有《先天图》,但这《先天图》当不是自陈抟才有,《佛祖统记》说陈抟受《易》于麻衣,在麻衣道者的《正易心法》中第一章即言“羲皇易道,包括万象,须知落处,方有实用”(宋)陈抟注:《正易心法注》,《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外四种》(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章,页1。(以下引用直书《麻衣道者正易心法》),由此可知,麻衣道者的《易》学即所谓的《伏羲易》,而黄宗炎说陈抟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此说当据于此。

陈抟象数之学的传授,在《宋史·朱震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是时,张载讲学于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敦颐作通书,程颐著易传,载造太和、参两篇。《宋史·儒林五·朱震传》,页12908。

对《易经》极有研究的邵雍(1011-1077),开拓了象数学的领域,他曾说过:“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出入有无死生者,道也。”(宋)邵雍:《邵雍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0月),《观物外篇》下之中,页152。也就是说,先天之学才是心法,道之本体,而后天之学则是道之用。邵雍之先天《易》数系得之于陈抟,不仅道书有载,《宋史·邵雍传》亦云:

邵雍,字尧夫。……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 、洛书、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象。之才之传,远有端绪,而雍探赜索隐,妙悟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及其学益老,德益邵,玩心高明,以观夫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深造曲畅,庶几所谓不惑,而非依仿象类、亿则屡中者。遂衍宓羲先天之旨,著书十余万言行于世,然世之知其道者鲜矣。(元)脱脱:《新校本宋史并附编三种》(台北:鼎文书局,1983年),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页12726-12727。

北海李之才(980-1045)即李挺之,挺之授之于穆修(979-1032),穆修授之于种放(955-1015),种放授之于陈抟,故邵子之学上溯师承,实自陈抟,邵雍继承并发扬了陈抟的《周易》先天图说。《朱子语类》曰:“邵子‘天地定位,否泰反类一诗,正是发明《先天方图》之义。《先天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卷一百《邵子之书》,页2552。从朱熹的说明,“伏羲四图”虽出自邵雍所作,但其实在陈抟之前即已在隐士间流传,可能与《参同契》也有关系。而“伏羲四图”即钱义方所说的“横、圆、大、小”四图,《伏羲八卦次序图》为小横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为大横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为小圆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为大圆图。

陈抟的先天《易》学同样是为丹道之炼养,并用图式的方式来呈现,但陈抟所传之先天《易》图究竟是何图式?陈抟认为古代《易》学思想,没有文字解说,“止有一图”,唯《先天方圆图》。明杨慎(号升庵,1488-1559)引用陈抟论《易》的一段话说:

《易》学,意、言、象、数四者不可缺一。其理见于圣人之经,不烦文字解说,只有一图,谓《先天方圆图》也。以寓阴阳消长之说,而卦之“生变图”,亦非创意所作,孔子《系辞》述之明矣。 (明)杨慎:《升庵全集》(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12月),卷四十一《希夷易图》,页388。

陈抟认为这《先天方圆图》之理见于圣人之经,应当是指《易经》,图的作用就是用来表示阴阳消长,并非个人创意所作,《系辞传》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先天方圆图》究竟指什么?学界目前可以看到的有所谓的《天地自然河图》又称《先天太极图》,为了与周敦颐的太极图有所区别,亦称《古太极图》,另外就是朱熹所说的“伏羲四图”,究竟何者才是陈抟传授的先天《易》图呢?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因为未见实际上陈抟传授的《先天图》原图,所以是否真有其事,令人费解。然而南宋朱震言之凿凿,在杨慎的文中也引述陈抟之语,故围绕着《先天图》的先天学与陈抟必定脱不了关系,此节将进一步了解陈抟的先天《易》学,一窥陈抟先天《易》学之梗概。

《先天太极图》即《天地自然河图》,简称《先天图》(见附图2),后世亦有人称之为《阴阳鱼太极图》,此图民间流传较广。据胡渭(1633-1714)《易图明辨》考证,宋末元初袁桷(1266-1327)于《谢仲直易三图序》中说,朱熹曾嘱其友蔡季通(1135-1198)入四川寻找陈抟所传之《易》图,始得三图,秘而不传,最后为谢枋得(1226-1289)所获。胡渭认为蔡季通所得三图,其中之一就是《先天太极图》,另外两图为《九宫图》与《五行生成图》。依金生杨的考证,胡渭所言虽有不妥,但大致不离其实。蔡元定从蜀异人处获得的三《易》图,辗转来到谢枋得(仲直)手中的是《河图》、《洛书》、《五位相得之图》,其中《洛书》即朱熹说的《洛书》,胡渭称之为《九宫图》,《五位相得之图》即朱熹所说的《河图》,胡渭称之为《五行生成图》,谢氏所传的《河图》是《先天八卦圆图》,并无确证表示它就是胡渭说的《先天太极图》。事实谢枋得所传的河图依据明人宋濓、王祎、张宇初所见的描述,不是邵雍的《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而是具备先天八卦位数,形状依仿八卦,但又不同于八卦卦画,与丹道取坎填离之术相同的《易》图,这需要

《先天太极图》的数据后来出现在明初赵撝谦(1351-1395)的《六书本义》中,书上有《天地自然河图》一词,赵说:

天地自然之图,虙戏氏龙马负图,出于荥河,八卦所由以画也。《易》曰:“河出图,圣人则之”,《书》曰:“河图在东序”是也。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见之。今得知陈伯敷氏,尝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明)赵撝谦:《六书本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页1。

明赵仲全《道学正宗》说:“古太极图,阳生于东而盛于南,阴生于西而盛于北,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而两仪、而四象、而八卦,皆自然而然者。”(清)胡渭:《易图明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7月),页85。这幅《先天图》有可能就是邵雍传授《先天八卦图》的底本。但是后世对《先天太极图》也有不同意见,清张惠言(1761-1802)《易图条辨》认为元初始出,明人盛传之,而托于蔡元定;杭辛斋(1869-1924)《易楔》则以为是“三代以上故物”。

就赵撝谦的领会,《先天太极图》的图式是对《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台北:艺文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页156。的解释。图中黑白两条鱼形,乃阴阳二气环抱之状,胡渭称之为“太极”。白

图2 《天地自然河图》 图片来源:李申、郭彧编纂:《周易图说总汇·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页921。

为阳,黑为阴,阴盛于北而阳始生,阳盛于南而阴始生,呈现阴阳二气此长彼消,渐进有序的变化规律,而这变化规律其中蕴含八卦之象。邵子曰:“震始交阴而阳生。”阴气极于北,纯阴为坤卦。阳气始生,居东北震卦位,卦象一阳二阴;经过东方离卦,卦象二阳一阴,阴气居中,为阳气包围;经东南兑卦,阴呈消亡;至正南乾位,卦象三阳无阴,阳气极于南,阴气始生。阳极而阴生,阴极而阳生,如此循环不已。图式中阳鱼尾巴继之以阴鱼之身,阴鱼尾巴继之以阳鱼之体,是一种阴阳流转,无始无终之义,朱伯昆说“此阴阳相推之象,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表示一阴一阳处于动态的境地。以此为太极之象,在于说明以太极为本体的天地万物,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朱伯昆:《易学漫步》(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10年9月初版三刷),页137。又图中黑白两条鱼形环抱为一体,象征阴阳二气氤氲之状,白鱼头中的黑点,与黑鱼头中的白点,又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交错,既相对又相互依存。

这种阴阳消长的方式与西汉孟喜的“十二消息卦”说如出一辙,“十二消息卦”是借由阴、阳相推变而产生的十二个卦。而十二消息卦概念的出现,最早可见于先秦的文献典籍中干宝《周礼》注引《归藏》之说,将十二消息卦配十二地支。,此图相传亦是孟喜得自隐士授受。孟喜据此阴阳消息的变化,进一步建立其“卦气”理论,配以历法推测卦爻,引用阴阳观念来解《易》,其说则影响京房、虞翻(164-233)、郑玄(127-200)诸人。依消息卦说观之,《乾》息始于《复》卦一阳初,至《乾》卦六阳成,此阳气渐序生长的过程称为“息”。而在《乾》卦之后,则为《姤》卦一阴生,阳消阴长,直至《坤》卦六阴定,阴长阳消的过程称为“消”。阴阳二气的此消彼长及互相推移的现象,借由《周易》卦象解说一年节气的消息变化,以六十四卦配四时,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由此可推知,有着阴阳二气此长彼消,渐进有序的变化规律之《先天太极图》其来有自,非为个人自创。朱熹受到杨时的启发,以黑白块替代卦爻原本符号的方法作大小二横图,“十二消息卦”若以此方法来画,将得出附图3与图4之《十二月卦气图》,与《先天太极图》做对照,可以发现黑白阴阳块何等相似,这可以说明“十二消息卦”的图形黑白卦爻结构是《先天太极图》的雏形,或受其启发而演变来的。

朱熹认为《阴阳鱼太极图》的出现,就是为了直观描绘魏伯阳融大易、黄老与炉鼎于一体的《周易参同契》,因此,可以说解释《周易参同契》中的内丹修炼思想也是《阴阳鱼太极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十二消息卦”并没有《先天太极图》的双鱼的鱼眼,这是因为这十二月卦从一月始至十二月,分别是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复、临,缺少了坎、离二卦的缘故。坎、离二卦被魏伯阳称之为“药物”,是道教《易》学中很重要的两卦。《参同契》云:

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变化于中。包裹万物,为道纪纲。以无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离没亡。任法融:《周易参同契释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7月),上篇《乾坤设位章第二》,页49-50。

图3乾坤交变十二卦循环升降图 图片来源:(清)胡渭:《易图明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7月),卷三,页59。 图4十二月卦气图 图片来源:章潢《图书编》,收录于李申、郭彧编纂:《周易图说总汇·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页551。

俞琰(1253-1314)解释说:“坎离非没亡也,行乎六虚之间,而往来不定尔。”语出(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收录于(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三种合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页103。道教丹道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同构,将人身比拟成小宇宙,以乾坤喻身中之鼎炉,在鼎炉中结成内丹最重要的“药物”(元素)是先天之元神元精,在后天以坎离为喻,为水火阴阳之气,阴阳之气无常态,二者在身中随火候前升后降运行于六候之中,始虽无形,终至胎中结丹。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周易参同契》版本并非东汉魏伯阳的原著,但五代西蜀彭晓(字秀川,号真一子,?-954)所撰的《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却是有史可考关于《参同契》最古的版本,彭晓书中存在着可能与《先天太极图》有关的《易》图。晚唐五代时期内丹术突起时,许多丹经除了以还丹歌诀的文学形式比喻内丹丹道功法外,还有一种将图象与论述结合解释丹法的图书,旨在借助图画形象使《参同契》象数理论更明白易懂。依据清代学者毛奇龄的说法,彭晓所编的《周易参同契》旧本中有《明镜图》、《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清)毛奇龄:《毛奇龄易著四种》(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月),页95-100。但目前所见版本,已无《三五至精图》与《坎离匡廓图》。等就是这种以图式解《易》的风气具体证据。《明镜图》是用以指导后学明《参同契》之要,《参同契》用黑表示阴,用白表示阳,文中多有所发挥,如“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者水基”任法融:《周易参同契释义》,上篇《明两知窍章第七》,页75。、“阳神日魂,阴神月魄”任法融:《周易参同契释义》,中篇《养性立命章第二十》,页141。、“白黑相符,纵广一寸”任法融:《周易参同契释义》,中篇《养性立命章第二十》,页147。。尤其是《水火匡廓图》,在图中左半圆三重区块“白-黑-白”,表示外阳内阴,以象离卦

瘙 楀 ,右半圆三重区块“黑-白-黑”,表示外阴内阳,以象坎卦

瘙 椾 。在道教内丹修炼中,《参同契》中以“乾坤为体,坎离为用”,必须透过一套有系统的方式,让第二重的黑白区块相交换,使左边成为全阳之乾卦,右边变成全阴之坤卦,丹家称之为“取坎填离”。“取坎填离”又称“坎离交媾”、“河车搬运”、“百日筑基”、“水火既济”,它是借用八卦图中的卦象关系,表示丹道修炼中将后天精、气、神转化为元精、元气、元神的过程,也就是把后天八卦图转变成先天八卦图的过程内丹理论认为,人类胚胎孕育后,先天干卦中的阳爻,与坤卦中的阴爻,互相错位,在八卦图上就由乾坤南北相对的先天八卦图,变成坎离南北相对的后天八卦图,只有透过修炼才能使坎离复位,还原为先天八卦图。应用到中医上说,坎卦属肾水,离卦属心火,能取坎填离,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就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常保健康。。崔希范(年代不详)在《入药镜序》中言明:“神仙之学,不过修炼性命,返本还原而已。”(元)混然子:《崔公入药镜批注》,《藏外道书》(七)(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8月),页35。修炼过程中使后天回返先天的变化难以言说,故以《易》学作其理论之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各家各派又各有不同。可知道教本身为陈抟绘制《先天太极图》提供了直接的数据。

一般都说目前能看到最早的有阴阳鱼的太极图是南宋道教学者张行成(生卒年不详)著作《翼玄》中的《易先天图》(见附图8)。张行成四川临邛人,其学以邵雍之说为归宿,祖于象数二图。邵雍之学有所传十四图邵雍所传十四图为:象图(乾坤交泰图)、数图(坎离既济图)、四象运行一图(由象图演变而来)、八卦变化八图(由数演变而来)、有极图、分两图、卦一图。,世不得其传。行成得于蜀中估籍吏人之家,解其义,以为象数之用,皆起于交,交则变,故称通变,又邵雍之学不得其传,行成疏通其纰谬,遂自成一家。详参陈叔谅、李心庄编:《重编宋元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5月),卷71《张祝诸儒学案》,页912。《翼玄》十二卷为解说扬雄《太玄》的专著,实际上是将《太玄》与《周易》作比较,以阐明《周易》之理。张其成认为张行成很可能就是在蔡元定以前得到这幅图的“蜀之隐者”。有学者认为《易先天图》是清代乾隆年间李调元辑刊《函海》本《翼玄》(因避讳故作《翼元》)时加上去的,张其成对此也作过考证和辩解,《翼玄》文中明白写有《易先天图》,所以被后人窜入的机会不大。而且一幅刊载在徐芹庭《易图源流中国易经图书学史》的唐代透光镜徐芹庭:《易图源流-中国易经图书学史》(北京:中国书店,2008年1月),页202。,内有《阴阳鱼太极图》与《后天八卦图》(见附图9),时间上又比张行成的《易先天图》更早,《阴阳鱼太极图》在宋代之前应已存在。在宋代除了张行成外,据目前可见的资料,在宋代这类的《太极图》并没有受到足够的注意与重视,直至明代才开始流行起来,始造作更多的太极图来。详参张其成:《易图探秘》(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三章《太极图》,页192-206。进一步观察唐代透光镜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的《明镜图》,两者的八卦图皆为离上坎下的后天八卦图式,但到了宋代不管是“伏羲四图”或是张行成的《易先天图》,皆出现了乾上坤下的《先天八卦图》。

此外,我们在一块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的石碑上发现陈抟所撰之《京兆府广慈禅院新修瑞象记》,此碑文中崇佛又含道家理念,此外亦揉杂《周易》思想:

洎一气分元,三才互用,龙马辟行于上下,乌兔分照于东西。运变形名,陶甄物类,刚柔著矣,大小数焉。将及指名,罔穷元造,确乎性也。其何言哉。且翕敛于四时,富含章于万物。《京兆府广慈禅院新修瑞象记》见(清)陆耀遹:《金石续编》,《续修四库全书·893·史部·金石类》,页700-701。

虽然在《周易》与《说卦传》中“龙”、“马”皆为乾之象征,但笔者认为,为求诗句之对仗工整,此处之“马”应指坤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的“牝马”,为坤之象征,这是相对取象。至于乌兔,在神话中日中有乌,月中有兔,故以乌兔代称日月;日月在道教《易》学中又是坎离二卦的象征,离为日为阳为汞,坎为月为阴为铅,故乌兔为丹经常用之别称,如宋张伯端(983-1082,一说987-1082年)在《悟真篇》云:“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宋)张伯端撰,王沐解:《悟真篇浅解》(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0月),卷中其一,页31。清朱元育《参同契阐幽》中也收录陈抟语:“日为天炁,自西而下,以交于地;月为地炁,自东而上,以交于东,男女构精之象也。”(清)朱元育:《参同契阐幽·悟真篇阐幽》(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6月),页12。天地定位,日出于东,月生于西,丹道认为天地之造化,即人身之造化,进而言乾坤为阴阳之体,坎离为阴阳之用。坎离之所以为乾坤之用,乃因乾为老阳,中爻变即离,离中之阴爻乃坤元真精;坤本老阴,中爻变即坎,坎中一阳乃乾元元阳祖炁。陈抟此处所言,即是乾坤坎离转化的借喻。因此“龙马辟行于上下,乌兔分照于东西”意即乾坤位于上下,坎离分于东西之意,实际上这就是先天八卦的卦位。雍熙二年是端拱二年(989)陈抟仙逝的前五年,也就是说在此时陈抟确实已有着先天八卦卦图思想,《京兆府广慈禅院新修瑞象记》的存在证实了此点,这也意谓着陈抟在先天八卦的发展上是关键的角色,而且陈抟的先天《易》学思想是与丹道有关,作为炼丹的理论模式。

总之,在“十二消息卦”的基础上,再加上《明镜图》、《水火匡廓图》以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的象征图式,与后来的《阴阳鱼太极图》是有渊源的,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内丹与阴阳思想上张其成:《易图探秘》,页205。,加上唐代内丹修炼者对《参同契》的重视,故产生唐代明镜上之《太极图》是可以理解。陈抟传给种放,其后穆修、李之才、邵雍的《先天图》传承关系图基本上是可信的,而透过张行成对邵雍先天学的阐发,我们也可以略见陈抟《先天图》之内涵。

就上所言,既然陈抟所授之图就只有所谓的《先天方圆图》,那么朱熹所说的“伏羲四图”就应该是邵雍在《先天方圆图》的启发下衍绎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八卦的起源和六十四卦的形成过程,统称“先天学”,因而李远国“陈抟的《先天图》共有四种”李远国:《陈抟易学思想探微》,收录于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1辑,道教易专号》(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10月),页171。的说法,有再商榷的空间。因为从《先天方圆图》一词是很容易令人与伏羲四图产生联想,但《先天太极图》在宋代可能是与《河图》、《洛书》连结的,是故赵撝谦会说成《天地自然河图》。三《先天太极图》的思想内涵

《先天太极图》是由先天八卦与《阴阳鱼太极图》组合而成,此图其来有自,非凭空而来,至陈抟以此图式解《易》,辞外见意,有其深意。用来表示阴阳二气消息的过程,以阴阳环抱为太极,以八卦之象表示二气之消长,这就是赵撝谦所说的“有太极含阴阳,阴阳含八卦之妙。”虽然李申认为不能把《先天图》和《周易》混为一谈,《先天图》是邵雍解释《周易》之作,《阴阳鱼太极图》也是元末明初才出现,两者皆与陈抟无关,这样的论点已渐渐被否定,但《易》图中,除《卦变图》外,就是《河图》、《先天图》、《周氏太极图》三大类。李申认为《阴阳鱼太极图》本就是为代替黑白点《河图》而作,而又具有《先天图》、《周氏太极图》的功能,这样也就具备了《易》图所要表达的主要功能。李申:《周易与易图》(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9月),页223。以往的《易》图阴阳界限分明,不若《阴阳鱼太极图》能够清楚表达太极、阴阳、万物相次相生,甚至那黑白的逐渐消长,也表示着阴阳互为根源、互相生成的思想。

陈抟说:“先天用九,谓乾一与坤八,震四与巽五,兑二与艮七,离三与坎六,纵横皆九,而其九居中也。”见(元)王申子《大易辑说》卷一引,《中国古代易学丛书》(十九)(北京:中国书店,1993年7月),页25-26。此指先天八卦卦位;在《正易心法注》廿三章中,陈抟同样指出先天图的卦位:“盖乾为首,坤为腹,天地定位也。坎为耳,离为目,水火相逮也。艮为鼻,兑为口,山泽通气也。巽为手,震为足,雷风相薄也,此羲皇八卦之应矣。”《麻衣道者正易心法》,页8。《先天太极图》八卦之设位与汉《易》不同,却与《参同契》有着密切的关系。《参同契》云:“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参同契》最早提出这种以乾坤为天地之象,坎离为日月之象,乾坤居上下,坎离分左右的四正卦之说,用以说明炼丹药取法于天地日月之象。《先天太极图》以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配上其他四卦,说明阴阳之消长,即是本于《参同契》四正卦之说。虽然与同样说明阴阳消长之顺序的《卦气图》很像,但又与汉代孟喜、京房与《易纬》的《卦气图》中的八卦方位不类,因为汉《易》多本《说卦传》之“帝出乎震”一章之八卦顺序,以坎离为北南。《先天太极图》以乾坤为南北,离坎为东西,是与炼丹术有关。炼丹家取《说卦传》中乾坤为人身之象,乾为首,坤为腹;坎离为水火之说,以喻身中之药物,元神与元精,二者在身中随火候前升后降运行于六候之中,始虽无形,终至胎中结丹。因此,《先天太极图》是采汉《易》卦气说的形式,其中八卦卦位则是用来表示炼丹的过程。

《先天太极图》中阴阳环抱为太极,象征阴阳二气氤氲交和,是以图式巧妙地说明《系辞上传》所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另外朱伯昆认为《先天太极图》亦与《参同契》月体纳甲说有关,阳气生于东北,经震、离、兑至乾卦之位,表示望月前三候(初三、初八、十五),月光增长即阳息的过程;相对地,阴气生于西南,经巽、坎、艮至坤卦之位,表示望月后三候(十六、廿三、三十),月光亏损阳消阴息之过程。阴阳鱼中的黑白两点,东离为日,西坎为月。黑鱼中之白点为阳精,白鱼中之黑点为阴精。此黑白二点,本于《参同契》:“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居于图之中心,即《参同契》月体纳甲说,坎为月精纳戊,离为日精纳己,居于中宫。详参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台北: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页15-16。此图对炼丹有特殊启迪意义。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亦云:“晦朔弦望,一月之盈虚消息也。昼夜晨昏,一日之盈虚消息也。人身法天象地,其气血之盈虚消息,悉与天地造化同途。”(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卷中,收录于(南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三种合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页261-262。又“修丹于月望,则气血满而药力全;望后则气血减而药力少,所以《翠虚篇》谓月夜望中能采取天魂地魄结灵丹。”(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卷中,收录于(南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三种合刊,页264。必透过月体变化以知阴阳之气的流行变化,进行炼丹采药工作才有效用。

陈抟对太极曾论述云:

两仪即太极也,太极即无极也。两仪未判,鸿蒙未开,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气交融,万气全具,故名太极,即吾身未生以前之面目。二仪者,人身呼吸之气也;鸿蒙者,人身无想之会也;日月者,人身知觉之始也;山川者,人身运动之体也。故四者之用,运之则分为四象,静之则总归太极。故修玄无别法,只须冥心太无,体认生身受命之处,而培养之、扶植之、保护之而已。故曰归根、曰复命,要不出冥心凝神四字。所以必欲冥心凝神者,盖观法于天地而自得也。太上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夕。”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所以,日月运久而昏荒,山川奠久而崩竭,人物历久而衰败,气化传久而舛错,总不如守一太极之可久也。此事本极平淡、极简易,而世人往往不能者,总坏于一点尘机,即是太极中一点动性。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生阴之静,非真静也,是动中舒缓处耳,亦动也。是以生生不息,变化万殊,万殊既成,吉凶出焉。圣人作《易》,所以指吉凶、推变化。要之,必以守真为主。故《易》者,戒动之书也。子等从此入门,庶不失高真妙旨。《玉诠》卷五,鬼集五《陈真人》条。收录于彭文勤纂辑,贺龙骧校勘:《道藏辑要·21》(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2月),页9155。

在这段论述中,陈抟不仅说明太极即无极之理,要达到无极之境界无他,“只须冥心太无,体认生身受命之处,而培养之、扶植之、保护之而已。故曰归根、曰复命,要不出冥心凝神四字。”可见,《先天太极图》不仅是以图说明《易传》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更利用《阴阳鱼太极图》与“乾坤坎离”牝母四卦来表示炼丹过程中的阴阳消长,可视为修丹之秘图,这又与在内丹修炼中十分重要的《无极图》有着密切的关连。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也是一个小太极,若画出太极之子午线,就可见到五个交点,这五个交点由下向上分别是精、气、神、虚、道。点到点中间套用到《无极图》之修炼过程,即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终至“复归无极”(见图10)。《先天太极图》之阴阳鱼,在此有两种解释:其一,下为黑鱼,是为未修炼之坤体;上为白鱼,乃经修炼去芜存菁之乾体。其二,下为黑鱼,象黑中有白点之坎卦

瘙 椾 ,此白点乃天一生水之元精;上为白鱼,象白中有黑之离卦

瘙 楀 。身中阴阳之气经过不断的炼化,五气朝元,取坎填离,直至圣胎脱体,虚空粉碎,由转化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无极○。

《庄子·内篇·逍遥游》:“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溟。南溟者,天池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3月),页2。同样可说明修炼的过程与境界。在太极之子午在线标出五点,由下向上分别是:凡、技、真、道、圣(见图11)。在“凡”需要真师授予修真之口诀(“技”),方能一步步迈向归“真”、合“道”、成“圣”之路。太极之阴阳鱼正可说明《逍遥游》的“化”,北方属水,黑鱼象北溟,其中有鱼,其名为鲲。白鱼象南溟,鲲化为鹏,鹏向南溟而飞升,在中外的神话中,鸟皆是作为一种精神之超脱的象征,故鲲化为鹏的过程也是《无极图》所示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内丹修炼过程。

陈抟曾告诉种放(955 -1015):

先天者,道之体;后天者,道之用。

天地万物未生未形前为先天,天地万物已生已形后为后天。

为学致用,贵乎立本,本者,先天也,本立而道生,道生而德备,德备而万物治矣。萧天石:《道海玄微》(台北:自由出版社,2008年9月),页548。

北宋镇阳龙兴观道士苏澄隐苏澄隐,字柄真,一作苏澄,五代宋初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龙兴观道士,有养生之术。,曾至华山云台观从陈抟习先天无极道坐丹法及精思炼气之术。太祖曾召陈抟不至,遂召苏澄隐上京,询问摄养之术。苏澄隐对曰:“帝王之养生,实有异于草野山人之养生。为人主者用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正之玄旨,以无为无欲,凝神太和,内圣外王之道,无过于是矣。”太宗又询及陈抟修道之玄旨,苏对曰:“先生以造化为炉,以天地为鼎,以日月为药,以先天为归。复以无身为身,无生为生,无修为修,无心为心,无意为意,无极为极。非常人之所可得窥其径也。”太祖称善,遣返云台观。苏澄隐也曾说:“先生直得老子神髓,居恒以一无字教人。并曰:‘我此门中,一字也无,道亦不立。当无之极,便自无中有物,无中有象矣。”以上苏澄隐事见苏着《玄门杂拾》,收录于萧天石:《道海玄微》,页546-547。陈抟弟子贾得升曾谓陈抟“为学与修养宗旨,系以先天为体,以后天为用。以无极为体,以太极为用。以大易为体,以老庄为用。”萧天石:《道海玄微》,页548。其言极得旨要。由此可知,陈抟先天之学是在大道无中生体用,是为丹道炼养服务的,其《先天太极图》亦复如是,它呼应了陈抟论《易》所云:

《易》学,意、言、象、数四者不可缺一。其理见于圣人之经,不烦文字解说,只有一图,谓《先天方圆图》也。以寓阴阳消长之说,而卦之“生变图”,亦非创意所作,孔子《系辞》述之明矣。(明)杨慎:《升庵全集》(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12月),卷四十一《希夷易图》,页388。

内丹修炼不只需要建构一套理路,但将炼丹过程中的阴阳消长寓于图象,更能承载更多意涵,这是陈抟对内丹理论的贡献之一。四结语

《先天太极图》是先天八卦与《阴阳鱼太极图》组合而成的,系传自陈抟,陈抟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与《参同契》有很深的渊源。其图式是对《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解释。而图之阴阳消长的方式与西汉孟喜的《十二消息卦图》如出一辙。

《阴阳鱼太极图》的出现,就是为了直观描绘魏伯阳融大易、黄老与炉鼎于一体的《周易参同契》,可以说解释《周易参同契》中的内丹修炼思想也是《阴阳鱼太极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幅刊载在徐芹庭《易图源流中国易经图书学史》的唐代透光镜,内有《阴阳鱼太极图》与《后天八卦图》,时间上又比张行成的《易先天图》更早,可知《阴阳鱼太极图》在宋代之前应已存在。

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的石碑上发现陈抟所撰之《京兆府广慈禅院新修瑞象记》中的“龙马辟行于上下,乌兔分照于东西”实际上就是先天八卦的卦位的隐语。这份碑文也证明陈抟在当时确实已有着先天八卦卦图思想,这也意谓着陈抟在先天八卦的发展上是关键的角色。

因为《先天太极图》中阴阳二仪衍化中,显露四时、四方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不仅可取代过去《易》图的某些功能,还能表达宋元哲学关于宇宙图象的新思维,所以周敦颐曾赞陈抟:“始见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机。”(宋)周敦颐:《题酆都观三首刻石观中·读英真君丹诀》,收录于董金裕注译:《周敦颐集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8月),页74。邵雍因《先天太极图》启发,将之转化为《伏羲八卦方位图》(小圆图),成为他整个先天《易》学基本图式之一,在思想史上影响极大。陈抟先天之学也是在大道无中生体用,是为丹道炼养服务的,其利用《阴阳鱼太极图》与“乾坤坎离”牝母四卦来表示炼丹过程中的阴阳消长,可视为修丹之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