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自制视频节目主持艺术探析

2016-06-24 11:38田洪丹
新闻前哨 2016年6期
关键词:奇葩说

田洪丹

[摘要]网络媒体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但网络自制视频节目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突 出重围并非易事。《奇葩说》得以异军突起,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马晓康”主持群独特的主持艺术:分工明确的主持组合、底蕴深厚的个性表达以及推陈出新的话语策略。

[关键词]《奇葩说》 主持群 主持艺术

主持群是指由多位(三位及三位以上)主持人在同一节目现场以即兴交流的方式共同创作主持节目的主持人合作形式。[1]从《快乐大本营》的“快乐家族”到《天天向上》的“天天兄弟”,“主持群”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和表达,经过多档栏目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受到广泛关注。作为后现代语境下异军突起的一档群言式的辩论类谈话节目,《奇葩说》自2014年11月底上线以来,头两季的点击量已达6.2亿,成功调动起“微时代”的青年一代的注意力。《奇葩说》的成功不单在于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与当下年轻人生活息息相关、在网络上引起广泛讨论的新鲜话题,在于节目嘉宾的名人效应,在于十八位“奇葩”辩手的精彩表演,还在于它构建的“马晓康”组合,即马东、高晓松、蔡康永三人构成的主持群的精彩主持。

一、分工明确的主持组合

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来对主持群进行选择搭配,更容易引起不同受众的心理认同,有效拉近主持人、嘉宾和受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消除“知识差异”所带来的受众流失,营造良好的互动空间和获得多样的情感表达。[2]因此主持群的团队构成中,一般会强调主持人之间的性别差异和性格差异,强调一人为主、其他人辅助、功能明确、各司其职。主持群也大致被分为同心同圆型、等腰三角型和接力队型三种类型,《奇葩说》的主持群显然是属于等腰三角型,即由总主持人马东主导节目、控制大局,构成三角形的顶角,蔡康永和高晓松则分为针锋相对的两派,每人选择支持一个论点,构成三角形的两个底角。

主持群通常会以某种特定的关系呈现在节目受众面前,并以成员迥异的说话方式、具体内容和行为表现来展示他们的情感和内涵。在《奇葩说》一个多小时的节目里,马东作为主控,负责整个节目的推进。他不但要穿针引线,准确把握每个环节的时间,确定进入下一个环节时机,还要注重与两位导师兼副主持及其它嘉宾的互动;他不仅把握着整场的节目主持进度, 也掌握着节目的话题讨论和进度之间的转换。面对节目中那些“奇葩”的论题,两位学贯中西的资深导师和18位犀利又气势逼人的辩手,马东的位置可谓是“全场最险恶的位置”,但他认为“每天在这两把刀之间,走在刀锋上,不容易,但是,我觉得活在刀锋上才有意思”,马东耐心倾听,仔细拿捏, 表现出相当的职业道德和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他不仅在正反两方辩手之间起到一个平衡作用,举重若轻地挑拨离间、煽风点火,又能不露痕迹地转换话题,操控现场,也能在现场失控的情况下,迅速灵活地接下话头、避免尴尬的发生,特别是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地“神补刀”让人意犹未尽,也使现场气氛始终保持活跃。

高晓松和蔡康永作为导师一方面对自己团队的辩论进行总结和恰当的帮扶点评,另一方面也作为辅助主持人积极地配合核心主持人,进行适时的提问和引导,保证节目正常有序地进行。虽然三人的主持资历相当,但显然高和蔡两人并未喧宾夺主,而是时刻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职责,与总主持人之间的配合做到了自然顺畅的衔接和补充,一个引经据典摆事实举例子,一个循循善诱讲道理引共鸣,两人的表现并无刻意但却相得益彰,充分体现出评论主体和副主持人的有序性,节奏的张驰有度、现场调度的娴熟、说理方法的灵活性以及内外两种逻辑的相互配合性。

二、底蕴深厚的个性表达

当代年轻人信息获取方式的多元使他们更倾向于从不同的传播渠道和不同的角度听取多样的声音,富有个性的话语表达和多元的话语方式更吸引他们,主持的“群口”形式比“单口”形式更能获得他们注意力;新媒体时代众多个人私密和群言式交流工具交错的功能带给年轻一代新的用户体验和交际习惯,主持群的主持方式正是对年轻受众这一需求的应和。但主持群的主持组合不仅需要提供密切配合的分工、各司其职的合作,更需要丰富个性的呈现与交锋,而《奇葩说》恰恰很好做到了这一点。

所谓个性,一般指一个人在思想、意志、品质、情感、性格、态度等多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主持人的个性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和情感方式上,个性鲜明的主持人往往更能被观众记住,当然这个个性首先要服从公众的、社会的和共性的要求,这充分体现当下社会对人的个性、精神和人格力量的理解与尊重。[3]马东将无厘头的自嘲、心灵鸡汤的智者语录灵活从容地穿插进自己的主持,使节目进程张弛有度又引人入胜。比如马东对广告播报的简单直接和明了,加重的语气、理直气壮的调侃、不断重复的强调构成了与传统广告植入方式迥异的独特体验;有时则是信手拈来的广告:“我给大家分享我的职场故事,我在两个伟大的单位工作过,一个叫中央电视台,伟大之处不用多说。一个是爱奇艺,它在五年之内走到了行业巅峰位置,伟大之处也不用多说。两个如此伟大的单位,我仔细回想,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第一是:他们经常给员工提供一种,喝了就能愉快聊天的YH咖啡……”;马东对割眼袋事件不厌其烦地提及,配之以不同的情境,化解和匹配不同的话题;马东对嘉宾的调侃幽默风趣又反应敏捷:“贾玲好像瘦了,她以前身份证照用的都是航拍”。贾玲:“我是小家碧玉!”马东:“哪个家这么小!”马东在节目结尾总结时颇具哲理与高度的点评也让人体验到亦庄亦谐的主持魅力,如“文化是一个大词,但文化要说的应是一些小事”、“主持人无‘学,最重要的是,一个好的主持人必须具备综合素质。主持人不能当‘肉喇叭!”

两位导师兼副主持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与个性。蔡康永是绵里藏针,他以温暖亲切、不疾不徐的表达,和略带谦逊的态度包裹着犀利问题;他用丰富的知识面和强大的逻辑思维将各种话题条分缕析地娓娓道来;他“讲话润物细无声的,默默地就打动了你”。如“如果你选择你爱的人,你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伤口,如果你选择爱你的人,你为自己选择了一副保护你的盔甲”、“看见那个人现在的样子,总忍不住在过了转角以后,稍微停住脚步,想像一下:当初如果没有分手的话,现在,在自己身边的,就是这个人了”。 蔡康永的这些总结陈词恰似深夜的情感访谈节目,春风化雨,渗入人心。

《晓说》和《晓松奇谈》已经充分展现了高晓松的渊博学识和纵横捭阖的能力,在《奇葩说》中,高晓松同样留下了不少经典语录,除了广为人知的“这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以及“以一天盛开的疯狂,用一生埋葬”,还有“艺术是杯香醇的酒,生活则必须填饱肚子。人为了生存什么饭都得吃,有点馊味你也得闭眼晴咽下去,而艺术这杯酒得有飘香的菜肴,这样才能喝得有滋有营味,才能在品酒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享受和快乐”。 在这里高晓松继续发挥了他的学贯中西与不俗的艺术修养,配合有理有据、旁征博引的辩论技巧,辅以犀利睿智、理性沉着的表达,呈现高瞻远瞩、世事洞明的主持形象。

作为一档用娱乐来包裹文化、兼具媚俗与主流意识的节目,《奇葩说》中汇聚了马东、高晓松和蔡康永三位智者般的“老男人”主持群,他们的主持风格迥异,但是却一张一弛,配合默契,优势互补。他们携带各自的文化学识背景和迥异的性格特征、秉持不同的角色定位,在节目中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呈现出观点的碰撞和思想的深度,在一次次嘻笑,互嘲、自黑和自爆中对热门话题进行深层解析,让观众“脑洞大开”, 指引他们找到“人性的出口” ,并“通过娱乐的形式来传递价值、沉淀文化”。

三、推陈出新的话语策略

伴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生态日新月异,互联网逻辑和思维也在统合创作者的创作模式、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作为网络视频节目的《奇葩说》诞生于新媒体平台,其运作中除了充分利用微博、微信、人人等新媒体社交平台来推广话题,扩大影响力,也会利用微博延时互动、弹幕等方式实现受众对节目的参与;在节目的创作中,也会依据大数据获得网民话题内容喜好、节目形态判断、主流收视人群与特征锁定等信息来进行辩题设置、辩手排序、嘉宾选择以及主持表达的设置。

第一,网络话语与生活话语的融合。为了从各种媒介形态中拉动聚集年轻收视群体,《奇葩说》三位60后的主持人在“用90后的语言讲述这个时代的故事”,这个“90后的语言”正是以夹杂着大量网络流行语为标志的。这些流行语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打造的语义空间中,进行着当下年轻人普遍能接受和包容的叙事与表达。比如“十块钱都不给我”、“累觉不爱,人间不拆”、“天了个噜”等频现;把“孩子”说成“孩纸”,把“怎么了”说成“肿么了”,还有诸如“萌萌哒”、“么么哒”、“棒棒哒”等也充斥其间;又如马东问高晓松:“晓松,你觉得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吗?”,高晓松回答,“你看我你觉得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吗?”比如讲语言的力量,马东说:“我们再次强调说话是什么作用:它是在你的人生道路上,当你爬坡的时候、不看你排量的时候,要看你的扭矩,也就是你转变人生惯性的那种力量。这就是说话的力量。”《奇葩说》主持中降低身段、敢于以“瑕”示人,淡化强势色彩,以密集的笑点、跳跃的思维、紧紧跟随微博热点的符号性词语的大量运用,增强了娱乐色彩和新锐程度,让辩论类谈话节目这种传统节目类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第二,善用事实的话语表达。事实胜于雄辩,作为辩论类谈话节目的主持人,灵活运用各种网络语言、轻松随意抛出各种金句形成笑点是基本素养,但事实胜于雄辩,将抽象的观点、主张隐寓于细节性的描述和具象化的事实之中,则可能更深得人心。比如在小朋友被欺负要不要打回去这期节目中,蔡康永:令尊那么有名,你小时候也有这个烦恼吧?马东:没打过,但会把我带到一个砖垛,神秘的拐弯抹角的去处,然后摁着我的脑袋说,“说段相声。”马东继续补充道:“我有告过老师,我说,老师,我昨天遇到了什么事,然后一办公室的老师,所有老师都说,来,先说一段。”在“遇到人生挚爱要不要离婚”这个辩题时,蔡康永信手拈来的例子是“《廊桥遗梦》为什么让我们这么多人为之打动?因为它没有变为下一个婚姻。如果她跟着那个摄影师走了变成下一个婚姻,那个今生挚爱会变成一个丑陋的尴尬的冰箱里的罐头里的故事”。引经据典对高晓松来说更是家常便饭,在“救人逃生”这期节目中,高晓松则是回忆自己亲身经历的两场公共事故——一场是其在美国经历的火灾,一场是唐山大地震。在公众思辨能力日益提升的当下话语环境中,空洞无物的观点和苍白无力的解释很难让人轻易信服,具体而有细节的事实信息则会让客观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自然流露,还会使辩论说理言之有物,充满说服力。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尤其年轻人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网络话语更需要多样性的表达方式,《奇葩说》的主持群正是以丰厚的学养与传统领域的经验积累为基础,积极适应、融入与引领网络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引领了新一轮“说话”风潮,掀起了语言类节目的一次革命。

注释:

[1]赵俐等:《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个性化思考》,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4年版,第226页

[2]范雨竹、周安平:《后主持群时代的传播技巧探究》,《传媒》2013年第12期

[3]姜文焯、郑雅心:《简析娱乐节目中的主持群现象》,《现代视听》2015年第1期 <\\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6-2\BBBB-.TIF>

(广东省惠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

猜你喜欢
奇葩说
《奇葩说》植入式广告营销分析
在线教育 老师“奇葩说”里找灵感
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的个性化节目形态分析
从《奇葩说》谈主持人的控场能力
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网络媒体环境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制胜之道
浅谈脱口秀节目《奇葩说》的创新策略
如何“量产”《奇葩说》
《奇葩说》正在悄悄力捧的鲸鱼岛乐队,是虚拟的哦!
新三板“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