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竹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信息传播媒介,也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方式。在传播信息、搜集信息日益快捷便利的今天,新闻机构不再垄断新闻的报道权、传递权,普通公众能够通过互联网,发布或者了解自己所关心的事件、群体的信息,直接参与到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并以网络追踪、爆料、转载的方式推动新闻的进一步深掘、透明,给传统的新闻生产带来巨大的冲击。
[关键词]网络时代 传统新闻生产 冲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传播史上的每一段新的历史时期都是由某个或者某些关键性的新技术的应用而开创的[1]。在过去,传统的新闻生产依附于传统新闻机构,新闻机构就是新闻唯一的正式、可靠的来源,拥有绝对的权威垄断地位。而网络时代到来之后,传统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传统的新闻工作者能够借助网络传播技术、采编系统等工具获取丰富信息,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的共享资源,民众逐渐开始有机会成为新闻的第一报道者、挖掘者、追踪者,推动着新闻发布的快捷度、透明度的不断提升,参与到新闻的生产过程中,给传统的新闻生产带来巨大的冲击。事实上,早在1994年,最早关注互联网与新闻传播业之间关系的学者就指出:“现存媒体将化为乌有”和“专业新闻工作者将化为‘泡沫”这样的大胆论断。[2]本文在这里,就将主要分析网络时代给传统的新闻生产带来的冲击。
一、新闻报道选择权的转变
在网络还未全民化,即网络时代还未到来时,由于信息流通渠道的缺少,人们只能通过掌握优势资源的传统的新闻机构来获取新闻,新闻机构也因此成为联系新闻源和民众的桥梁,掌握了绝对的新闻报道选择权。但是由于社会新闻的多样性,多发性以及新闻记者的数量及精力的有限性,加上时间地点的限制,使得新闻发生的数量与被报道、为观众知晓的数量不成比例,同时,规范化的新闻机构往往会要受到其管理部门、大型公司的影响,使得新闻报道具有片面性。而新闻的受众,普通的群众与个人是几乎没有机会也没有渠道知晓新闻源,也无法判断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否全面真实的。
而在网络时代中,新闻传播者的职业与身份出现多元化趋势,新闻传播者不再局限于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而是在向更平民化的方面发展[3]。普通的民众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地通过微博、朋友圈、空间、说说、人人,将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件共享于网络,而这些事件,一般都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事件,即公民新闻,民众能够成为第一现场记者,打破了传统新闻机构的垄断地位。这种随意走,随意看,随意发的形式也使得捕捉、报道新闻可能性大大增加,我们非常熟知的就是 “山西黑砖窑”、 “李某某案”。这些爆料网民、民间组织在此之前并不是什么很有声望的专家、学者或者是专业新闻机构,但是由于他们传递的讯息具有一定的社会重要性,能够引起公共兴趣,并且真实而快捷,因此会被自己所在的交际圈大量转发,而根据美国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六度空间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交际圈的交叉重叠将会带来指数型的信息扩散,能够使新闻事件在网络空间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巨大的关注,更何况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很有可能被“大V”,或者著名公共主页转发,加速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而这些账号所有人也通过非现实的声望资源获得了名气,也就是网络的“草根逆袭”,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许多新闻人开始在网络中获取新闻线索,甚至在一些传统媒体的平台开设专栏介绍新闻事件的网络追踪进展,如2006年12月,《成都商报》在社会新闻版面上就打出“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网友都来发布新闻”的口号,推出“QQ记者”公民报道专栏。新闻生产由过去的通过传统新闻机构单一生产程序到现如今的融合多种因素、资源的生产。
同时,许多新闻已经不再是线下发生,线上传递那么简单了,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是从线上开始,随后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交织,如由邓飞等500多名记者和各大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实现了从网上发酵,公募到在现实中实施,扩散传递的过程。
二、新闻追踪选择权的转变
在过去,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是否进行进行跟踪报道、深挖掘是有绝对的决定权威的,虽然公众可以通过报纸销量影响传统新闻机构,但是这种影响不受到的其他的影响。现实经验和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过去的新闻记者对受众的想法并不重视,并且受众研究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只扮演了一个次要角色,他们对于受众的感知是建立在一系列狭窄和不同的因素上的,或者是家人、朋友以及邻居对事件的反映,或者来自于晚会或街上偶然的聚会[4]。而现在,当公众对某一件新闻事件很感兴趣并且因此在网络上大量转发、讨论甚至是直接充当新闻线索提供人(而这类事件往往也会受到有影响力的个人或者机构关注甚至支持),使得事件在网络平台引起轩然大波时,传统媒体不可能置若罔闻不去关注。因此,网络民意这种无形的压力实际上也就是在削减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传递选择权,成为改变传统传播格局的社会力量。如在动车事件、“郭美美”事件、“表哥”杨达才等贪官落马事件上,很多网友用自己的亲身行动推动着事件的发展,并且借用网络平台进行组织、讨论、分析、证据搜集,这种情况下,许多在传统新闻生产过程中不能受到媒体关注的事件、群体得到关注,而没有话语权的普通大众也掌握了一定的选择权,影响力。新闻机构不再能够通过模糊处理、避之不报的形式糊弄大众,大众基于自己的兴趣、关注点以留言、转载的方式为新闻事件投票,选择新闻事件,有一种全民上阵的氛围。
同时,参与其中的也不乏专业的新闻人士,更涉及了直接新闻当事人,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不同行业的社会人士的智慧,大大提升了对事件分析的全面性,有利于整合各方面资源,提升准确性,对传统新闻机构的权威分析产生了冲击。过去,公众往往被传统媒体的评论专栏所引导,而这些评论人士往往是新闻界、体制内的精英,被权利、组织所要求甚至是限制,配合上层人士、组织需要,写出有导向意图的评论,普通公众在所接触的评论观点单一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三人成虎”被误导的情况。在当前网络时代,为了自己观点能够被足够多的人知晓,并且能够接受大众的监督、审查,新闻传播者、点评者不需要过多考虑政治因素,而应该更多的考虑新闻与评论的质量,他们需要接受的是民间大众的考验而非政府、体制内的新闻组织的考验。因此他们的观点往往也更加贴近民心,贴近生活,使得传统新闻机构的评论观点的渗透力度大大降低。
虽然当前多数商业网站并不具有新闻采编权,仍需要依附新闻机构深访的资源,网络也并不能完全实现新闻生产的全民化,很多受到大量关注的人人、微博都是娱乐明星或者炒作者,不能保证新闻的专业价值以及真实性,而传统媒体在新闻资源还能够保持自己的优势,保证自己的专业态度以及消息的权威性可靠性,但是传统新闻机构面对的仍然是巨大的竞争压力,广大的新闻受众不再是“虚拟的共同体”,而是实在、具有影响力的共同体,是传统媒体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5]。如何在网络时代,面对大量的网络新闻信息、迅速更新的新闻进展报道上保持自己的优势,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注释:
[1]李小军:《变革与想象:网络科技影响下的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3页
[2]朱光烈 :《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 年第 2 期,第6页
[3]周剑南:《论网络时代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前哨》2011年第12期,第85页
[4]赛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5]李小军:《变革与想象:网络科技影响下的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3页 <\\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6-2\BBBB-.TIF>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