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一道向量填空题说题

2016-06-24 22:22池屏雁
考试周刊 2016年46期
关键词:通性通法本题

池屏雁

一、命题意图

2016年起福建高考使用全国卷,全国卷选材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命题坚持能力立意,关注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意发挥开放性、探索性试题的评价功能,关注检测学生的学习潜能.

对平面向量的考查,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属容易题或中档题,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内容从原来的简单概念和基本运算,逐步发展为与三角、解析几何、不等式等整合的综合问题.

笔者立足课本,深挖课本练习的试题价值,试图编制既能训练通性通法,又能以几何为背景,“平面向量”为载体,代数运算为手段的题目,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考点分析及其思想方法

核心知识: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运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待定系数法求参数值,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的方法,三角形外心的性质,正(余)弦定理等.

核心技能:运算求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核心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

主要考点及对应的考纲要求: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1)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3)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

(4)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三、追根溯源

四、解法探究

平面向量类试题常规解题思路有如下四个方面:

(1)基底法;(2)坐标法;(3)几何意义;(4)其他性质.

尝试从以上这4个方面结合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对题目1解法进行探究.

解法1:基底法

分析:根据人教A版教材必修4第108页B组第4题的结论,题目1中AO是△ABC的外接圆半径,AB,AC是△ABC的外接圆的弦,则有解法1.

解法3:几何意义

分析:本题我们看到三角形的两边和其夹角已确定,则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各边大小和夹角都可以求出来.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基底法(解法1)、坐标法(解法2)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因此我们在平时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立足双基,追求通性通法,这在高考中尤为重要.

五、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及分析

笔者在班级对该题解答情况做了个小调查,问了基础一般的学生,他们都有初步思路,能入手,但是中途就感觉不知所措,能做出来的学生是平时比较拔尖的.

错误1:运算能力不过关;

错误2:对外心条件不知道如何应用;

错误3:没想到课本习题和本题的联系。

由此可见,在学习中对教材的挖掘之浅,对课本习题的研究浮于表面.

错误4:对问题的理解及综合地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弱,导致不能将问题合理地转化与化归.

而探究能力恰恰对很多学生来说是很薄弱的.

六、开拓创新

我们可以再从以下角度作拓展:(1)三角形化;(2)最值化;(3)函数化;(4)方程化,以研究教材促进高考复习,开拓创新.

分析:此题将题目1中的角度隐去,加了一个锐角三角形,这样就可以转化为求p+q的取值范围.

七、试题价值

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它具有代数形式和几何形式的“双重身份”,融思想性和工具性为一体,可以沟通代数与几何的许多分支并使之建立起多元联系,本题充分发掘课本习题的价值,求解过程关注通性通法,注意通性通法的训练,同时本题解法多样,可多角度变式拓展,培养学生一题多解、训练和培养学生优秀思维品质.本题既考查了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又考查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敏锐性与创新性,是一道重通解、有内涵、能力立意、重视思想的向量题.

八、感悟与反思

通过这次说题,笔者获益良多,认识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通性通法的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对所学的知识和题型进行总结归纳,寻找规律和突破口.

2.引导学生多解法、多视角地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通过对典型题目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的训练,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立足教材,透视问题的本质,充分善于挖掘高考题的背景.

猜你喜欢
通性通法本题
中考英语易错题解析
不为浮云遮望眼,更要身在最高层——例说向量中的“一题多解”与“通性通解”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向量问题中的通性通法
揭示思维过程 寻找通法通则
通性通法驾驭选考题
从特殊化、极限化到一般通法的思考
摆放套娃
今天是几月几日
待定系数法:向量中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