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课:辨明语文前行的路

2016-06-24 13:04朱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6期

朱瑛

[摘 要]“主题引领·五环互动”卷入式教师培训模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的“同行辩课”环节,更以其独特的形式令受训教师回味无穷。辩课的目的在于改良课堂教学,给参训教师提供一个独立思考并充分发表个人见解的时空与平台;辩课时要做好理论积累,紧扣辩论主题,遵循“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原则,优化基本流程,这样才能发挥辩课的最大作用。

[关键词]主题引领 五环互动 辩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16

“主题引领·五环互动”卷入式教师培训模式,从2014年12月启动之后,就以其新颖的模式,引起南京市化工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及区内外教育同仁的关注,“专家讲座——新秀授课——现场点评——同行辩课——研修反思”五个环节紧紧相扣,其主题鲜明、学用结合、互动性强、操作简便的特点,极富吸引力。尤其是“同行辩课”环节,更以独特的形式令受训教师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主题引领·五环互动”新型教研模式的推出,正如李振村先生所说:“一片没有波纹和浪花的水,百分百是死水——真正的河流和海洋里一定有荡漾的涟漪和喧腾的浪花,这是生命活力之所在!”如果把“主题引领·五环互动”比作奔腾的河流和海洋,那“同行辩课”就像荡漾的涟漪和喧腾的浪花,让每一个教师的思维再起涟漪、再飞浪花。

一、辩课是何

辩课,顾名思义,就是对课进行辩论;“辩”者争论也,核心是“辩”。最早提出辩课概念的浙江义乌叶立新老师说:“辩课,就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或疑点等方面,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由此可见,辩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课例为“靶子”“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或疑点”等方面进行辩论式评课,让教师们对课程观、教材观和课堂行为等有更深入的认识。辩论是手段、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是最终目的。

二、辩课为何

“辩课”环节是针对目前教师培训模式俗套,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生机与活力,评课时大家一团和气,尽说一些无关痛痒的好话、套话而增设的。

辩课的目的在于改良!或许是努力改良这一节课的教学流程,以提高教学效率;或许是改良一种理念在教学中的实践操作,使之更有效地得以实施与推广;或许是改良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艺,促其更快更好地成长、成熟。它张扬的是优点,指出的是不足,发现的是问题,提出的是良策。辩课是双方的,是互动的,是多向的信息交互,是针对一堂课的分析、厘清、改进,是过程性的。

辩课的目的还在于用辩课的形式,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给参训教师提供一个独立思考、人人为师,充分发表个人见解的时空与平台,激发参训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使与会教师对专家讲座的理念、观点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对根据主题执教的课例思辨得更成熟、更有效。辩课过程中,你质疑我辩护,我辩解你反驳,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主题、课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辩”析,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它给受训教师发出的信息是:我们不仅仅在倾听,我们还要思考;我们不仅仅在思考,我们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三、辩课何为

(一)要做好理论积蓄

辩课是否精彩、有效,与对主题材料的占有程度有关。因为辩课,不是信口开河的脱口秀,不能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思想。要想在辩课中让人感到你有真知灼见,必须做好辩前的“功课”。所以,在组织辩课前,应该让辩手围绕主题提前准备,阅读相关的理论、课例资料。这样既能让辩手假设自己身份,对活动主题和课例进行吸收、理解、建构,深化认识,不打无准备之“仗”,也能为辩课时的厚积薄发、精彩展示做好理论积蓄。

(二)要紧扣辩论主题

在辨课现场,我们看到有的辩手辩着辩着,就偏离了主题,而且越说越偏;有的辩手在无言反驳对方有理有据的正确观点时,就学大学生辩论赛的推子,王顾左右而言他。我们认为:在辩课时一定要紧扣主题,这样才能获得形散神聚的效果,否则既空耗了宝贵的时间,又丢失了辩课的本义。

(三)要遵循“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原则

辩课中应坚持“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原则,正反双方在阐明本方立场、反驳对方观点的同时,能忘其所属,追求真理,从不同角度张扬优点、指出缺点,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发现问题,提出体现讲座主题的有效解决策略,寻找、探讨教学的真谛,使辩课从“对立”走向“趋同”,真正达到“以辩促研”的目的。不能为了辩个输赢,争个对错,拿真理当谬论;更不能把“辩课”当“贬课”,历数课堂教学的不是,且夸大其词,一棍子打死。因为每个人,总是有思维的局限性,总有思维的盲区,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承认思维的盲区,比找到改进的方法与策略更加重要。辩课的价值,不在于输赢,而在于用辩论这一束阳光,照亮思维的盲区,照亮我们思维的死角,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敞亮。辩课,实质上就是借别人的思想,照亮自己思维的黑暗。

(四)要优化基本流程

在实际辩课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长篇大论,有的教师却很少有发言的机会。为了防止“苹果”抢尽风头,“花生”沦为陪辩,我们认为辩课也应注意起承转合,借鉴辩论赛的经验,实行“阐明观点—轮流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基本流程,并严格规定辩手的发言时间。

四、注意事项

(一)不要一棍子打死

听过多次辩课,看到一个共性的问题:辩课时往往反方占优势。细想原因:一是找钉子挂衣服容易。这个钉子谁都会找,谁也找得到,因为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课,也不可能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境界,于是反方往往把执教者有意淡化的东西当作把柄,当做教学的败笔,放大、批驳;二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教者。用自己的理念、思考、设计替代教者的教学设想与课堂行为,不是觉得这儿不如己意,就是感到那儿做得不好,殊不知“看花容易绣花难”,理念与设计、设计与行动都是有落差的。能做到课堂教学行随意动,行云流水的毕竟是凤毛麟角。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老壶去装别人的新酒。课堂本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世上根本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课堂,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也没有一无是处的课堂。辩课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教者的角度,用智慧的眼光欣赏课堂,用辩证的眼光批判课堂,在肯定课堂优点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个性看法。

(二)不要只看病不开药

辩课是为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它希望通过辩课这种形式,引发辩者、听者、教者的思考,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遗憾的是,在辩课中,我们看到反方往往罗列课堂一大堆的失误或问题,却没有给出应对策略。这种只说病症不开药方的辩课,除了有个热闹的辩论气氛之外,对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丝毫的帮助。找到课堂的病症只是辩课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对症下药,提出解决策略。多谈谈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是”我“会怎样做……也许你的策略并不正确,或许也不可行,但却能引发其他人的思考,尤其引起广大听课者的思考。这样,辩课就不只停留在台上几个人的表演上,而开动了台下听课教师的思维机器。

(三) 不要一味排斥

辩,当然是要驳倒对方,但辩课不同于辩论比赛,辩课只是探讨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它应该具有包容性。面对对方观点,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不能抓住一点不顾其余,不能二元对立,为辩而辩;不能为亮自己的“剑”,把对方批得一无是处;更不能为抢占“制高点”,取得所谓的胜利,把谬误当真理,尽耍嘴皮子风流!而应立足客观,以求真的精神,该讨论的讨论,该建议的建议,重心应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来,真正实现“越辩越明了,越辩越富科学性、艺术性”,而不至于产生辩得热闹却无效的现象。

(四)不要留下一锅“马虎粥”

虽说理儿越辩越明,但这是对能理解的人而言的。我们语文教师队伍中,还有更多的是青年教师,更多的是一线的普通教师,他们或许反应不那么快,或许理解能力不那么强。对于这一弱势群体,辩课中如果过分强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据理力争,直到最后仍相持不下,甚至不了了之,那么,这种辩课就会成为对他们的伤害,至少是一种干扰,让他们产生莫大的困惑。此时,就需要有一位既有理论权威,又有实践经验,能让教师信之服之的名师(如没有这样的名师,可在“辩课互动”后安排一个中场休息,几位能者议一议,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然后再由一位代表发言)及时地根据专家讲座理念、听课与辩课感受,现场对课堂教学行为与辩课情况进行归纳、评价、提升,进行适时的专业引领,拨“乱”反正,提出方向性的意见和看法。如此,就能使受训教师更进一步地领会专家讲座精髓,更有效地吸取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可借鉴的好经验、好方法,更有利于把培训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进行更有意义的反思与建构。如此,则方向明,目标清,效益大;如此,辩者就把辩论当做一种享受,当做历练自己思想的武器,且辩且思,且辩且行!

(五)不要让执教者坐挨炮轰

辩课时,我们是只见执教者其身,不闻执教者之声。原因在于执教者此时正坐在正反双方之间充当着批驳的“靶子”,敞开胸怀接纳“忠言逆耳”。我们认为,在这场唇枪舌剑之中,执教者不能只是一个观众、“靶子”,而应该作为辩课过程中的重要一方参与到辩论中来,说说自己设计的精妙之处、实际操作的难度、细节处理的方式、个人的优点和特长,对课堂的向往和困惑……给执教者发表意见、阐明理念、解释自己的机会,而不是坐等炮轰不能反击,口表谦虚却脸显尴尬的“靶子”。这样既能使执教者从容、自信地面对现实,又能加强其专业素养和理论修养,使其更深刻地认知并改进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让执教者摆脱“靶子”和听众身份,以辩手的身份参与到辩课中来吧!

行文至此,我想说:我们“主题引领·五环互动”卷入式培训模式中的“辩课”环节,虽还不是很成熟,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语文前行的路会越辩越明,“主题引领·五环互动”卷入式教师培训新模式会越做越精彩。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