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欣
[摘 要]要教好语文,没有捷径,只有溯本追源,在尊重学生认知发展以及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回归到新课标上来。小学语文教学,就需要遵循常识,按照规矩为学生夯实基础。
[关键词]溯本追源 常识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49
如今的语文教学一方面名家辈出、流派扎堆;另一方面却又问题重重,饱受各方指责。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从感性出发,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语文;也许,语文本身就富有争议,不同的人去理解,就有不同的感受。但是语文属于基础性公共学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教学时需要遵循一般的语文教学常识,而不是好高骛远,去谈空中楼阁。所以针对语文教学,就需要摈弃争议,遵循常识,按照规矩为学生夯实基础。笔者认为,最基本的还是需要围绕“一标二规”来进行教学。
“一标”:以新课标为标准
新课标是以教育部的名义颁布的,是接受过无数专家验证过的,也许这标准不是最完美的,但却是最切合当下学生实际的,是能够得到执行的一般要求。然而,当前语文界却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过分注重结果,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课标,而是把目光对准了考试,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富有争议的一个最根本的源头。因而,要让学生在语文能力上得到发展,就必须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之上。
比如新课标强调,小学生需要进行课外阅读,而且不低于145万字,教师就应组织学生去开展阅读;新课标倡导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学校就应积极创造活动条件。但事实上,大多数学校、大多数教师却人为地对课标的执行“短斤少两”,适合的就用,不适合的就直接丢弃,甚至很多学校学生一学期就学一本语文书。试想,仅靠一本书,就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异于缘木求鱼。
也有一部分学校在研读课标,并且处处标榜课标,不过那不是研读,而是“揠苗助长”,人为地拔高要求。比如,学生会认的却要求他们会写,会背的却要求会默。而这恰恰是学生语文负担过重的根源。还有更甚,直接对新课标“断章取义”,比如“真语文”认为应该回归到字词句的教学上来,但其在凸显工具性的同时,也在淡化语文的人文性,这与新课标精神是相违背的。
“规一”: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小学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儿童,所以语文教学更需要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谁都知道,儿童时期是机械识记的黄金时期,最恰当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背,背诵大量的经典名篇。但由于学生是机械识记,他们大多只记住了字音,却没有理解字义,从而导致在默写考试中出现大量音同字不同的别字。而根据调研,高年级学生的错别字要远远少于中低年级。这正是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一种体现。因而教师需要在默写、考试中容忍学生的错别字,只要音同就算对,毕竟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这种别字现象会自然消失。
然而很多教师,乃至教研员却忽略了这一点,把会背理解成会写,在考试中人为地拔高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逼”得教师采用机械重复抄写的形式,让学生大量识记,结果导致很多学生感受不到语文的快乐,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机械抄写,这是当前学生负担过重的最主要的原因,同样也有违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因而,溯本逐源,让语文回归常识,最重要的就是让小学语文教师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认真按照规律办事,而不是靠“加量”“加价”来取胜。
“规二”:遵循语文教学客观规律
很多作家都曾说过,学好语文,只有多读、多写,没有其他方法。其实,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规律。这里的多读、多写,一个是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写,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另一个就是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多写。比如,很多课文,根本不需要教师激情洋溢地去分析,也不需要借助音响、图片等媒介去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读,一遍读不懂,就多读几遍。当然,这里的读还有一种理解,那就是多读书,读大量的书,读整本的书,这恰恰与新课标精神是一致的。写也是一样。教师需要做的只是给学生搭建平台,想尽办法鼓励学生去写。学生整篇习作不行的,就找段落;段落不行的,就找句子;句子不行的,就找优美词语,通篇文章中总有一两点值得肯定与赞扬的。教师关键是要发现,要鼓励,而不能给学生不断找“错”,给学生“框子”,最终让学生不敢,也不会写作文。
遵循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给语文“瘦身”,尽量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也许,课堂不够精彩,但朴实也是一种美;也许教师不够亮丽,但教育最终成就的是学生。
总而言之,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的是溯本追源,回归常识。教师结合新课标精神,在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认真践行语文教学规律,指导学生读好书,练好字,写好文,这才是根本。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