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霞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城市贫困群体的就业保障问题,对我国城市贫困的主要特征、人口规模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鼓励贫困失业人员自主、多就业渠道的应用和就业援助政策的实行等能够改善城市贫困群体就业困难现状的可行建议。
【关键词】城市建设;贫困群体;就业保障
消除贫困是国家长期的奋斗目标,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贫困人口规模逐渐减少,分布规律也发生了变化。在过去,贫困人口多集中在中西部边远农村和山区,但是随着农村扶贫工作的逐渐开展,农民致富,而城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失业和低质量就业导致的城市贫困群体规模正在逐渐增加,城市贫困群体的就业保障工作显得更有必要。
一、城市贫困
城市贫困并非市场经济改革导致,这种现象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已经存在,并且集中在无劳动能力、无固定收入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三无人口,即传统的民政救济对象身上,但是现阶段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和市场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持续进行,大批国有企业停产半停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量的私营企业也经营失败,大量城市人口下岗失业,再就业困难,出现了城市贫困的问题。在贫困性质上,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多为绝对贫困,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并且规模逐渐增加的城市贫困人口大多数收入水平不能达到所在城市最低生活标准,是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的共存。
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人口规模和最低生活标准,而且城市中有着大量的流动人口,给城市贫困人口的统计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难以获得准确数据,但是从下岗率、低保覆盖率、城镇贫困率等数据能够从侧面反映出城市贫困规模在逐渐扩大,仅仅是低保享受人数一项,一些地区的低保享受人数是根据低保资金规模确定的,很多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都没有低保资格,所以实际贫困人口规模肯定大于低保人数,并可以预见,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也在持续增加。
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人口主要表现出收入低、债务偿还能力差、恩格尔系数低、低消费和低营养标准等特征,住房等其他基本生活条件水平也偏低,不具有疾病以及家庭事故等突发事故的抵御能力,疾病等于破产,而贫困人口的规模显然仍然在持续增长中,从国家人均支配收入水平就可以看出,我国的贫富差距仍然在持续增加,地域和行业之间的差距也逐渐拉大,而下岗失业人员成为城市贫困人群主体,低保对象也以特困职工、失业人员为主,失业人员临时就业和弹性就业往往选择了处于劳动力市场边缘地位的新增岗位,很多岗位不属于正规就业,工资水平不高,缺少相关福利保障,就业质量偏低,出现了有工作的穷人现象。
二、关于城市贫困群体就业保障的建议
我国城市贫困群体多为失業和低质量就业在职人员,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化生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模式逐渐转变,对劳动力资源需求越来越少,对高素质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各行各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都在不断上升,导致企业大规模的人力精简,大批城市人口失业,长期失业人员和长期从事非正规行业的就业人员将成为城市贫困的主体,做好这一部分人的就业保障工作,对消除城市贫困有着很大的意义。
(一)鼓励失业人员自助
所谓自助者天助,想要帮助城市贫困群体走出失业,高质量就业,国家有必要引导和鼓励失业人口自主创业或者通过学习掌握新的谋生技能,走出困境。国家政策对消除城市贫困必然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让贫困群体形成依赖心理,而是应该鼓励他们自立自强,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二)多种就业渠道的应用
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网络拉近了所有人之间的距离,信息沟通从来没有这么便利,失业人员也可以充分应用网络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而不能依赖计划安置。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就业机制,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就业竞争机会,为了帮助城市贫困群体走出失业,高质量就业,国家有必要引导贫困群众学习网络知识,学会应用网络获取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寻找高质量就业岗位,走出贫困。下岗失业人员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所以通过多元化的就业信息渠道获取就业信息显得更加必要,而政府为了改善城市贫困群体社保福利水平,可适当放宽这一部分就业群体参加社会保险的准入条件,为其提供选择性更高、更加灵活的社保服务。
(三)实行就业援助政策
国家要组织开展有效的就业援助活动,落实就业援助政策,保证城市贫困失业人员作为弱势群体要享受国家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优惠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地给予贫困群体就业援助,将该项工作切实落实下来,为了提高执行力度,政府需要建立专项基金,加强财政和社会资金的投入,通过行政化的手段改变城市贫困群体就业难的问题。
三、结语
随着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城市基础服务价格上升、城市生活成本增加、失业和低质量就业等原因导致的城市贫困人口规模在不断上升,有必要从就业保障等方面入手,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避免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参考文献
[1]曲大维.城市贫困救助的福利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3.
[2]曹扶生.上海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涂丽静.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4.
[4]杨冬民.城市贫困:从社会排斥角度分析[D].西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