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晓玲
同样的一节品德课,我走进教室宣布:今天我们进行民族知识竞赛。我没说完,下面就已经闹开了。“万岁!”“热烈欢迎!”……他们的一阵骚动之后,我就宣布规矩:这节课你们每个人只能允许讲十句话,同桌记好!举手发言不算。因为作为老师最怕的就是上别的班级的课,没有一点规矩整堂课就会完全“失控”。第一小组的男生还在喋喋不休的说话,我就问他同桌:“刚刚他讲了几句话,你记住了吗?”“记住了,三句。”看来只要是揭别人的短,一般的学生都很积极。
我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有几个民族?第一小组回答:56个。我国有几个少数民族?第二小组回答:55个。完全正确,请小助手每组加一颗星。接下去,比赛渐渐推向高潮。直到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经典四大名著指那四大名著?第四小组的一男孩站起来,自信的说:“《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还有《三十六计》”他的话刚一说完,教室里就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哄笑声。我示意另一小组的同学补充,他补充了《水浒传》。回答了之后,同学们的笑声才渐渐停止。
紧接着我继续追问:“那他们的作者分别是谁?”第三小组的一男生:“《西游记》孙悟空!”我示意不对,另请高手,紧接着答案就出现了“唐三藏!”“高××!”“李××!”……课堂因为回答陷入了混乱。我拿了一只粉笔,在黑板上慎重地写下了“施耐庵”。我边提问,边依次把作者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接下来的提问还是错误百出,比如列举古代中国的两名书法家,答案竟然是“达芬奇”!一语震惊,让我这个语文兼品德老师彻底拜服。
都说现在的孩子累,学习压力大,可是面对他们的语文水平,怎一个“累”字了得!他们的功到底用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诸多经典精髓需要我们继承、发扬。可是,如今的孩子,面对经典文化,却有一种畏难、抵触的情绪。
这也让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引发了思考: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语文课上到底要学些什么?我想绝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这种狭隘的语文观,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给孩子阅读方法,激发学生探究经典文化的兴趣,树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孩子能自由徜徉在经典文学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