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社会最复杂的一个体系,见效最慢,却是推进人类进步的核心。
公益起于发心,发心是关键的,但做专业公益不是只有发心就行。专业公益人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公益做好了,有了效果,那么公益的心就能转化为能量,对这个社会有意义。
南方周末记者 李洁茹
发自云南
在海拔两千多米的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青华乡见到陈一丹,清瘦的身躯和清晰可见的白发给南方周末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不是偶有工作人员上来跟他沟通工作,南方周末记者难以将眼前这位一身低调行头的中年男子与亿万富翁、腾讯主要创办人的身份联系起来。
除了腾讯主要创始人的身份,陈一丹在公益领域的头衔、称号同样夺目。比如,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武汉学院创办人、2015年“中国首善”“中国互联网公益教父”“中国十大慈善家”等等。
自2013年卸任腾讯首席行政官后,陈一丹全身心投入教育公益事业——建学校,捐赠图书馆,设立教育奖学金。据不完全统计,陈一丹个人捐赠金额累计超过40亿元人民币。而他的兄弟伙伴马化腾也被评为2016年“中国首善”,也就是说,“中国首善”榜上有了两位腾讯创始人。
2013年,在陈一丹主持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出资5000万元,与深圳市福田区政府合作,创办全国首家“公立非公办”学校——明德实验学校,试图探索公办教育综合改革问题。不仅如此,他还“要帮民办教育松松土”,创办“非营利民办大学”武汉学院,2015年首期基建投资达高达20亿元。
不过,还没等人们缓过神来,他的视野已经延伸到全人类。2016年5月22日,陈一丹捐赠25亿港币在香港设立“一丹奖”,这个堪称全球迄今为止最高额度的教育类奖学金,以鼓励全球为教育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或团队。对这个奖项,陈一丹寄予厚望:“设立突破宗教、种族、国家限制的人文鼓励奖项,旨在鼓励倡导人类对宇宙人生的领悟和贡献。”
“为什么要卸任腾讯要职专门做公益?”这个被外界一直好奇的问题,他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中做出了澄清,陈一丹说:“其实卸任首席行政官或者退出管理层跟做公益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坦言,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作为腾讯“守门人”的压力,让他每一天都很紧张,所以“在给腾讯未来发展搭好框架后,我想去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南方周末:这次云南之行走访农村教育,你对目前农村教育有什么看法?
陈一丹:腾讯很早就开始在做公益,关注农村教育等方面。一开始我们捐钱建学校,但是建好之后发现没老师。2007年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成立后,我们又发起“筑梦新乡村”,开始培育、培训老师。但发现师资力量不集中,效果不明显,于是又建中心学校。但做这些具体的项目只辐射当地人群,对整体农村大环境的教育影响仍很有限。
而我们的专长是互联网,腾讯公益平台聚拢了大量公益项目,这是我们的强项,后来形成的发展思路就是:在公益组织里面,让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我们做好这个平台。其中最根本的是网民,让网民亲自考察这些NGO到底做得怎么样,形成一个透明的闭环,网民就越信任。
“美丽中国”选拔优秀的年轻人融入乡村支教两年,我今天除了被一张张笑脸感动外,我还在观察这个项目背后的逻辑,了解专业组织的专业性能不能走长远。“美丽中国”做得到了这点,他们对乡村支教的整套体系是很专业的,只有越专业,公益才会越走越好。
美丽中国(Teach For China)成立于2008年,是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下设的教育非营利项目,其宗旨是“让所有的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美丽中国已累积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输送了约750位项目老师,他们分布在云南和广东170多所中小学的课堂上,影响着超过240,000学生人次,累计教授超830,000节课。
南方周末:在强调公益专业性的同时,你还提出了“公益2.0”的概念,该怎么理解?
陈一丹:随着互联网公益进一步的发展,未来,更多公益组织会聚拢起来,一起来推动互联网公益的蓬勃发展。公益组织未来要继续解决一个痛点,那就是信任。公益项目要有及时的反馈,要增强透明度,加强社交的互动,打破只是一个硬邦邦信息的传递的模式,构建捐赠人、被捐赠者、NGO、志愿者等各个体系之间的联系。所以,这次来巍山访校,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增强腾讯公益平台的透明度,让网友志愿者通过实地走访,将所见所闻写入项目动态,让网友知道自己捐赠的钱起到了什么效果。
南方周末:我注意到你跟支教老师交流时,提到即将离开的老师和接任老师之间的传承性,几位老师的答案你是否满意?你认为应该有一个可复制的传承标准?
陈一丹:这个阶段,我主要看他们怎么思考这个问题。每个老师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也因为这样,通过经验积累,才有利于传承。
公益不是商业竞争,每一家公益组织有其独特的经验,加强分享,有利于互相去影响和提升,最终都是为了公益。
教育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核心
南方周末:怎么想到要设立“一丹奖”,而且还是全球金额最高的教育奖项?
陈一丹:卸任后我主要关注公益,尤其是教育领域。教育是社会最复杂的一个体系,甚至是最慢的一个体系,但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最终可以去解决。
教育最慢,但最终能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目前,教育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公平、个性化等问题。而这些很多是共性问题,不是只有哪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
教育问题怎么解决呢?我想要建立一个载体,突破宗教、种族、国家的限制,纯粹对人类有贡献的,三年前写进了日记里,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南方周末:用了三年的时间推动,这其中有什么困难?
陈一丹:困难不少,但组建世界级评审团的过程很有意思,每次找人谈想法,这个理念都获得肯定,并推荐更高层次的专家加入,就这样组建了一个世界级的团队,成立了独立的评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
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研究的成果,应该更多人去应用。比如贫穷,这个实践经验可能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怎么解决教育贫穷问题,或者未来技术发展取得的突破。但是怎么评,维度也很多,要由独立的评审委员会去评。
我们以后每年会做一个全球教育前瞻报告,今年已与专业机构合作推出第一期,主题是2030年全球教育,选出2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他们的状况是怎么样,未来的趋势怎么样。现在是一个开端,我希望能跑得更远。
南方周末:投身公益,你为什么特别执著于在教育领域?
陈一丹:其实只要是公益,我都会去做。特别是在腾讯公益的时候,无论是救灾、环保、救助、医疗,还是涉及其它方面的社会问题。
后来发现各种社会问题应该让更专业的人去选择,他们做得更好,通过腾讯公益这个平台让社会组织和受助人、网友自由匹配。
我认为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社会体系,这个体系会对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可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个理解也基于自己的感性认识,我奶奶也非常重视我的教育。1978年恢复高考后,中国几十年的发展也得益于教育。教育的普及率和水平都得到整体提升,这是中国教育一个很大的贡献,中国教育未来怎么走,面对信息化时代个性化的需求,中国还面临更多的挑战。信息化时代已经看到技术带来的突变,在美国已经有一些应用案例,通过互联网技术,打通教育资源。
教育体系本身是复杂的,但是这个过程一定会来,后面一定会大改变的。中国教育土壤深厚,全球的教育水平提升了,中国是其中一部分,自然也是受益的。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不要把教育当成一个科目来看,我觉得这个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核心。
南方周末:所以你选择一个最重要的方向去努力。
陈一丹:是的,较多项目都是围绕教育展开。
办学的道路很艰辛
南方周末:2013年你卸任腾讯首席行政官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为什么是成立“公立非公办”模式的深圳明德实验学校?
陈一丹:那一年卸任后是想轻松一下的,知道这个项目不容易我有点压力,也知道这是一个苦活,但这个教育改革项目非常有意义,政府很有意愿通过合作联合探索一个模式。公立学校占我国教育资源90%以上,公立教育资源怎么改革?从我的角度,希望国家管理政策监管到位的前提下,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增强公立学校的活力。
讲是这么讲,但是要真正实施起来很难的。为此我们去做调研,把改革点列了二十几条,与政府进行了一年多的协商沟通,达成一致共识。现在取得一定成果,但继续改革的路还需要突破。
南方周末:列出来的二十多条的改革意见,当地政府都接受了?
陈一丹:对有些意见进行调整,但有些我是比较坚持的,总体执行中我们还得继续磋商。其实,能谈下来已经非常不容易,首先还是要感谢政府愿意就教育去做试点改革,很有决心大力推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前面取得的一点成果,将来怎么办?
南方周末:跟政府合作容易吗?
陈一丹:从全国范围来看,深圳福田区政府愿意去做一个较为彻底的公立教育改革试点探索,态度是开放和积极的。在实施过程中会碰到困难,双方的理念一致依然是重要的。改革成功与否,寻求教育体系内的突破是很关键的,以及能得到社会认同这个改革方向。所以明德教育基金的理事会、校董会和学校管理团队,自身还需要很多努力才行。
南方周末:有没有一些本来你很看好的项目,跟政府接触过程发现无法推进,最终不得不放弃了的?
陈一丹:遇到那种情况,只有调整方案,不轻易说放弃。比如“美丽中国”,他们可以把乡村支教和乡村小学结合得很好,我们通过筹款平台支持,这是腾讯能做到的事。如果我们去做“美丽中国”,不一定做得比他们好。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断地调整定位和应对方法。
南方周末:在我看来,办一所大学,没有雄厚的资金是非常难的。如何保障武汉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陈一丹:武汉学院跟其它学院不一样,它是公益办学,在海外很正常的。现在国内也有政策了,区分了营利性民办大学与非营利性民办大学。我希望办学宗旨确立为公益大学之后,由举办方与学校发起基金会呼吁组织社会参与,获得更多的支持。这个大学不是谁的,是社会的。未来我愿意花多些时间请大家一起推动这个事。
所有的困难不怪别人,都在你自己身上
南方周末:从公开报道统计,你这几年的捐赠超过40个亿,投身公益的初衷是什么?
陈一丹:刚开始都是很随缘做的,感谢这些机缘拓宽了我的心量,觉得挺好。再往后,我觉得要彻底做好还是要专业、系统地做,要有制度,形成闭环,而且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实,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腾讯公益到今天稍微成熟一些,但也跑了十年了,才走到今天这样子。做公益要形成一个机制,让机制去跑,让专业去跑。光有热心、激情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它的规律性,要找出规律。建立一个机制以后,还要不断优化,因为社会在不断变化。
不过,在路上不断得到好多人的支持,让我感觉有力量,很感恩。
南方周末:说说你遇到的困难?
陈一丹:大大小小的困难很多,公立大学改革会遇到困难,民办大学也会有它的困难。具体的例子不讲了,为什么呢?可以这样说,所有的困难都在你自己身上,不要怪社会、不要怪政府、不要怪你的合作伙伴,肯定你自己出了问题。
南方周末:这句话怎么讲?为什么说困难是来自于自己?我们接触到一些公益组织却不是这样理解的。
陈一丹:有问题,一定在你自己身上。在我看来,是你自己没有做好。这个时候你就要调整战略、逻辑、团队。不仅仅是适应它(现实),更重要的你要超越它,才能进步。
南方周末:可否举一个案例?
陈一丹:比如,腾讯公益平台在面对只有公募基金会才可以公开募款的制度时,我们的做法是怎么样调动公募基金会认识到互联网的价值,让他们参与进来。最初的几年,公募基金会对腾讯公益平台并不积极,平台一度很难继续下去。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公募基金会,特别是全国性的或者省市级都进来了。三个月前通过的慈善法也明确表示,支持公募基金会、NGO组织或者小型的非公募基金会形成联合劝募的方式。2015年腾讯公益平台年度捐款总额约5.4亿元人民币,是过去8年平台全款总额的2.5倍。
公益起于发心
南方周末:你一直强调做公益要专业,这是不是你卸任腾讯的原因?
陈一丹:这个我要特别讲一下,我卸任首席行政官或者退出管理,跟做公益或者跟自己将来想干什么一点关系都没有。在那个时候,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怎么让腾讯走得好,是我最在乎的事情,守门的压力让我每一天都很紧张。
南方周末:就是那时候的一种状态?
陈一丹:对。那个时候就是在考虑,如何调整好腾讯组织架构,把这个东西想明白后,就垒得更实一些。
调整架构后,赋予更多的人职能和内容。我剩下的两年时间,我就不再去关注业务怎么走,我就只着重关注框架怎么搭建,领军人怎么尽早适应。
两年后架构稳定了,腾讯的业务处于好的势头,所以我就交出去。于是,我就有更多时间了,分多一点时间给家庭,分多一点时间给公益。公益本来也要做,平时也在做,那力量就放多一点,可以思考多一点。
南方周末:你曾经说公益要超越感情,要理智,不要老想着怎么拯救别人,“有效”最重要,怎么理解这个有效?
陈一丹:其实做了公益就是好事,但是真的要把它做好了,还是要注重效果,公益起于发心,发心是关键的,但做专业公益不是只有发心就行。专业公益人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公益做好了,有了效果,那么公益的心就能转化为能量,对这个社会有意义。
作为一个公益人,应该有这个责任和能力。因为你拿着的钱是别人的,你应该把它做出成效的,所以对公益人来说提高专业度和专业化很重要。
南方周末:你说腾讯是你的事业,公益是你的志业。现在的生活是否符合你当初的预期?
陈一丹:依然在路上。其实每个人都一直在路上,路上走得心安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