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4月20日发表题为《热点信息发布别搞“半夜鸡叫”》的时评说,中国政府的一些部门为了避开公众视线,本来可以选择在白天发布的信息,却拖到凌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高度发达,政府通过互聯网等平台发布信息,目的就是要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却搞公共政策突袭,让民众猝不及防。
文章举例说,杭州市曾在晚间出台对小客车采取控制总量和“错峰限行”调整的政策措施。这本意是要治理拥堵和雾霾,并不是坏事,但政府突然出台的“限牌令”定于发布后的次日凌晨起施行,让不少百姓心里堵得慌。
时评文章说,不可否认,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在非工作时段,的确需要连夜召开新闻发布会。但更多情况下,本来可以选择在白天发布的政策性信息,一些政府部门为了避开公众视线,也把发布时间拖到凌晨。难道拖到半夜就能躲过公众的关注吗?
新华社的时评指出,对这些“半夜鸡叫”式发布的信息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中国一些部门和地方之所以选择半夜发布热点信息,原因有以下几点:1.一些信息关系到重大民生问题,涉及面广,发布者担心引起不良反应;2.发布者躲躲闪闪,发布的信息残缺不全,与群众的心理预期有较大差距,想应付了事;3.一些事件本身就与发布者工作不力有直接关系,发布者怕被追责,不敢担当。
时评文章说,这种“半夜鸡叫”式的新闻发布,会让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越是群众关注的焦点,政府应该越要尽早发声、尽快发布。对于涉及民生问题的非突发事件,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及时、充分地公开信息,有效回应公众关切。这既是服务型政府应有的作风,也是杜绝谣言、掌握舆论主动权的必要举措。
对此,《北京青年报》发表评论称,除“半夜鸡叫”之外,有些地方和部门的信息发布和政府信息公开还有其他招数,人们领教比较多的一种是“挤牙膏”——越是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社会高度关切的信息,有关部门发布的时候越是慢慢腾腾。另一种常见的招数是“打太极”,任凭你多么尖锐的质疑和追问,主事者都能像打太极拳那样,以堂而皇之、似是而非的空话、废话敷衍应对。再有一种招数是“躲猫猫”,你问东他答西,你指天他说地,你依法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他“依法”回复说,你申请的政府信息属于“国家机密”……
就政府信息公开和官员与民众互动这个问题,4月19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